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
5868500000065

第65章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为适应加快沿海开放步伐的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到长江、珠江三角洲实地考察,在广泛听取意见、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于1984年12月向中央递交了《关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的考察报告,就如何迎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后的新形势,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更快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报告将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位和作用,形象地比喻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要起跳板作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应当是“两个扇面、一个枢纽”。为了加强这种功能,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外引内联”的方针,并建议开放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进而陆续开放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北起大连港,南至北海市,构成一个对外开放的经济带。这个报告受到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在阅读后兴奋地说,沿海连成一片了,这很好嘛!

1985年1月17日,国务委员谷牧向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几次会议报告了经济特区建设和沿海14个城市进一步开放的情况,并提出,国务院正在考虑把沿海一些地区开辟为对外开放的经济地带,通过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几个层次,把沿海的发展和内地的开发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地更加有效地解决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关系问题,进一步促进全国的经济振兴和人民的富裕。

经过紧张筹备,1985年1月25日至31日,国务院召开的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座谈会在北京中南海举行。到会的有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五省、市和有关省辖市、地区、县的负责同志,中央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座谈会认为,把这几个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部署,既可以加快沿海经济的发展,在全国最先建设成为内外交流、工农结合、城乡渗透、现代化、开放式的文明富庶地区、还可以带动内地,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座谈会后形成的《纪要》对开辟沿海开放区的意义、任务及有关政策作了详细阐述。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这个《纪要》,正式决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中央在转发《纪要》的通知中指出:“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又一重要步骤,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这三个经济开放区应逐步形成贸一工一农型的生产结构,即按出口贸易的需要发展加工工业,按加工的需要发展农业和其他原材料的生产。要围绕这一中心,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认真搞好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大力发展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同时,又要加强同内地的经济联系,共同开发资源,联合生产名牌优质产品,交流人才和技术,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成为扩展经济联系的窗口。”

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包括上海所辖各县及江苏、浙江沿海地区共有12个省辖市、80个县、市(不含本区域内的沿海开放城市的市区,下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这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棉、油、渔、茶、丝等多种农副产品的丰产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乡”之称。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原有民族工业的摇篮,是全国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个重要地区。

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共有11个省辖市、42个县、市,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它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岛屿港湾众多,水陆交通方便,具有开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里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道纵横,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工业也有一定基础,门类品种繁多。南海油田储量丰富,是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坚实后盾。

闽南厦门、漳州、泉州经济开放区,包括除厦门经济特区和福州市外的福建沿海地区,共有3个省辖市,28个县、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岛屿密布,港湾众多,海陆交通发达。厦门港是个深水良港,泉州在公元6世纪就与马来半岛有船只往来,漳州和泉州也都是新兴的工业城市。这个地区地处亚热带,农业资源极为丰富,盛产水稻、小麦等农产品。这个地区风光秀丽,厦门享有“海上花园”的美誉,泉州的山水,被古人称之为“东南之最”。这个地区还是著名的侨乡,同海外有悠久的联系和广泛的交往,福建省数百万华侨、外籍华人的家属有一半以上集中在这里。

这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走出一条成功的开放之路?国家提出的发展方针是:由小到大,先“小三角”后“大三角”,以点带面。点,就是苏州、无锡、常州、常熟、嘉兴、湖州、泉州、漳州、佛山、江门、中山等11个市的市区,数十个发展出口的重点县的城关区,或经过批准的重点工业卫星镇。面,就是列入开放范围的市、县及其农村,以及以发展出口为目标、利用外资的农业技术引进项目、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初级加工厂。按这样的路子开放,将出现“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城乡建设的合理布局,建设开发一起步就注意讲求环境保护;二是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有利于对外来客商投资的管理,保障其合法权益;四是有利于逐步积累经验,积极而又稳妥地做好改革和开放中的各项工作。

为加快沿海地区的发展,并支援和带动内地的开发,国家对沿海经济开放区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一,要大力发展出口,增加创汇;第二,要努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加以吸收、消化和创新,推动全国的科技进步;第三,要借鉴国外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扬弃和筛选,使之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为我所用,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经验;第四,为国内市场提供更多的好产品,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积累。

为促进经济开放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国家给予这些地区以下优惠政策:(1)适当扩大开放区内省辖市和重点县(市)人民政府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放宽当地某些产品的出口经营权。(2)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省选择一两个海岛(或江心沙地)开辟为隔离区,兴办试验农场,以引进的良种、良畜等进行试种、试养,这类项目从获利年度起5年内免税。(3)国家支持这些地区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这些城市的市区、县的城区和经批准的重点工业卫星镇内的企业,因技术改造需要进口的关键设备和器材以及发展出口为目标的农畜生产加工项目所进口的种子、生产机械和其他技术设备,在一定期限内,免征关税和进口产品税或增值税。(4)到沿海经济开放区投资的客商,按规定享受优惠待遇。

沿海经济开放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开放之路。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发挥工业基础雄厚、技术水平较高的优势,采取发展外向型工业、走“出口创汇一引进提高一扩大出口创汇”的道路,建立了强有力的出口创汇体系。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加快了农村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步伐,其大量的鲜活农副产品在港澳市场受到欢迎。闽南厦漳泉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出口为导向,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生产,以发挥外向型食品加工业的明显优势。沿海经济开放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闽粤港澳之间形成了贸易加工活跃的经济圈,使全国各地与开放带、港澳地区及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密切起来。这些地区的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在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方面,在了解国际市场、传递经济信息和培养人才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窗口和枢纽作用。

1987年中共十三大后,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88年1月23日,邓小平在中央的一份关于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报告上批示:“完全赞成。特别是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根据这一指导思想,1988年4月,国务院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一些沿海市、县列入经济开放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7个省辖市和16个县(市),位于我国海岸线的最北部,交通发达,矿产丰富,科技力量较强,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该区的钢铁、机器制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轻纺工业、水产资源、水果生产等都比较发达,便利的陆海空交通加强了这个地区与全国各地及日本的经济往来,为探索引进先进技术和外资,改造老企业,大力发展出口产品提供了条件。胶东半岛沿海经济开放区,位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包括4个省辖市、26个县(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近海水域广阔、矿产丰富,黄金、石油、水产、陶瓷等驰名中外,有极强的竞争力。这里劳动力充足,具有一定的工农业生产基础,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理想场所。

1990年初,国务院又批准济南市列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将广东省的韶关、河源、梅州3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我国沿海地区就形成了一个包含41个省辖市、218个县(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的南北连线成片的经济开放地带。1994年9月,国务院正式宣布成立三峡经济开放区,实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然趋势,它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开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使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