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
5884300000016

第16章 什么是爱情(3)

弗洛伊德在他的《爱情心理学》中说,男人所喜欢的女人往往是那些在道德上有缺失,即水性杨花的女子,男人渴望与这样的女子恋爱,即所谓的“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而女子则喜欢那些道德不坚定的男子,即所谓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为什么呢?一是人类的身上继承了一夫一妻制以前人类的性心理因素,人类始终有一种突破现有体制道德的冲动,这是人性深处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力量。它会时进地提醒人类。二是欲望是无穷尽的,按弗洛伊德说法,男人始终想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所以往往要找那些人人都向往的女人谈恋爱,即使决斗也无所谓。三是这些女子和男人比别的同类相比,有更强的性吸引力。

当然,我以为,这仅仅是爱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男子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有操守的异性身上,是将他们视为终身伴侣来看的。

六、爱情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

(一)爱情的生理因素

什么是爱情?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按照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理解,人在童年时期就会产生爱情。如恋母情结便是一种。《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部中写小克利斯朵夫和他童年伙伴之间的那种友情,其实就是一种恋爱关系,只不过是同性恋情结。’那种恋情使人神往、迷醉。

但是,这种爱情肯定不是普通大众所理解的爱情。一般人们所理解的爱情是与性有关,这便是青春期的爱情。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实验室里的科学。

青春期是性机能成熟期,在此阶段位于性腺的功能开始显化,性机能逐渐趋于成熟,丘脑下部分泌出促进性腺素,促使脑垂体分泌出性激素,再促使人的生殖器官中的性腺发育并分泌出性激素。性激素的作用在于刺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激发副性特征的出现。主性器官的变化称为第一性特征,随之而来的第二性特征,即副性持征的出现。第二性特征是指青春期男女特有的在性激素的刺激下所出现的身体内外的一系列变化,如男性喉结突出,肌肉发达,长出胡子,声调变低,体格变得高大;女性乳房隆起,声调变高,骨盆增大,皮下脂肪丰富等。由于性激素分泌增多、性机能迅速发展,男女开始强烈意识到两性差别和性意识的觉醒,人们通常称之为“情窦初开”。

在青春期,一个人生理上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表现为含有性因素的刺激与反应增多,对有关性的问题反应比较敏感,体验比较深刻。首先,表现为由于性机能的成熟,使人对性的刺激的反应特别敏感,这时来自异性的刺激,如俊美的容貌,柔和的声音,温馨的肌香等,都有可能引起人的性冲动。另外,外生殖器官受到刺激时也会引起人对性的冲动。人对这些由视觉、听觉及嗅觉所引起的性冲动的反应和由于外部刺激部分外生殖器官所得到的性快感,使人开始对异性渴慕和幻想,甚至追求。屠格涅夫的《初恋》中描写的男主人公正是青春期前期,他非常迷恋女主人公,他为她的装束,声音,容貌、家里的一切,甚至她的恶也非常喜欢。他情不自禁地开始追求她,每天都去看她,但事实上他还没有这种能力,对方对他也是忽视的。当他最后发现父亲与自己的恋人消失在远方时,那种难以表达的痛苦油然而生。

其次,随着性机能和性感知的逐渐成熟,特别是成人世界的诱导,对异性的渴望会越来越强烈。这便是社会的伦理在起作用。在影视世界极端发达的今天,不要说少年,就是幼童也常常会模仿成人的性游戏。

再次,由于在日常与异性的接触中,人逐渐地认识了两性的差别及关系,对异性开始抱有一定的态度,如对异性的好感、思幕、爱情和性嫉妒等。在这个阶段中,是人的道德观正在形成的阶段,善与恶共生,宽容,爱、牺牲等一些善的精神随着爱而产生,同时,由于人性的一些弱点而形成了嫉妒,狭隘、自私等一些恶的心理。这一切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爱观。

最后,由于性生理的成熟,青年产生对性知识的兴趣,这是青年性意识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正常表现。随着第二性特征的出现,特别是男子的第一次遗精、女子的“初潮”之后,青年男女对性知识的兴趣明显增加,希望了解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如爱看有关性知识方面的书籍;同性在一起常谈论有关异性方面的问题,男女青年,尤其是女青年特别喜欢看爱情小说和有关家庭生活方面的小说,常把描写爱情的语句、诗词细心地摘抄下来,甚至背熟。但是,由于成人世界对性的禁锢,使他们常常不得不偷偷摸摸地获得性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好奇,便越是想品尝性的滋味。这是人的生理基础所诱发的,是不可抑制的欲望。我将其称为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也是爱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假如失去了这种力量,爱也就失去了最大的动力。不能将这种力量过分地抑制或贬低,如柏拉图和后期宗教所宣言的禁欲观念,但是,也不能将其过分夸大,以为它才是爱的惟一源泉,那也就错了,就会变成纵欲主义者。

(二)爱情的心理因素

性爱是产生爱情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是性爱和非性爱的本质区别所在。那么,爱情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呢?

事实上,前面我们说的基本都是心理基础和发展趋向。柏拉图在这方面的论述应该是最早的也是最充分的。他说:

“要是能有别的什么方法,使一个国家或军队都由恋人组成,他们无疑会成为自己城市最好的统治者。他们将杜绝一切耻辱,为了荣誉你争我赶。当他们并肩作战的时候,尽管为数甚寡,却能征服整个世界。因为一个人宁可让整个人类看到自己的丑恶,也不愿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怯懦地临阵脱逃或是放下手中的武器。他宁愿死一千次也不愿这样。谁又会在危险的时候丢下自己所爱的人或让他失望呢?在这样的时刻,懦夫会变成勇往直前的英雄,而凡夫俗子也会毫不逊色于真正的斗士,爱将会激起他们的勇气。”

在柏拉图这里,善的精神是爱情的真正原因与动力。除了善之外,美也是产生爱情的基本原因之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在没有性能力之前或失去性能力之后,对美的人还是有一种本能的爱慕。美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是,前人的好恶影响了后人对美的接受。

当善与美从内心影响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爱情必将是高尚的、动人的,而它也是爱情产生的真正原因。由于从根本上建立了宽容、爱、忠诚、牺牲、无私等善的理念,所以恋人之间就会产生平等、忠诚、友爱、和谐等道德。

(三)爱情的社会因素

前面已经讲过,道德是社会化的结果,爱情也是。古代的爱情与今天的爱情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些基本的因素还是不变的。这里所谈的爱情与婚姻相似。

一是生理互补性

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对此有了哲学上的总结,即阴阳之道。一阴一阳谓之道。世界是由阴阳互动而形成的。人类的繁衍也是由男女结合而形成的。所以,生理的因素是一种根本因素。历史上,男女之间的关系的每一次革命,都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变化、文化的变化。如在母系氏族时代,男性属于一种从属地位,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很高,爱情的权利大多都向女性倾斜,而在父系社会,也就是现在的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社会里,男性往往属于主动地位,爱情的权利也多倾向于男性。在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里,这种关系又将得到调整。

智力差异。大体上说,在儿童中做的智力测验表现出,在分数上往往女性优于男性;但到青春期所作的智力测验表现,常呈现男优于女的趋势;许多智商极高的女性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比原来智力同等的男性低。这是为什么?一句话,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现在这个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在各个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如成长期的女孩子要受到父母这样那样的要求,特别是封建礼教延续下来的所谓的美德,要求女孩子不要像男孩子那样调皮,要文静等等,这样就会影响女孩子的性格和智力发育,相反,男孩子在各种环境中都被激励,被要求成为强者,所以他们有一种内趋力,这使他们比同龄女孩子要成长得快。

能力差异。女性在语文及记忆能力方面优于男性,而男性在数学、抽象思维及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优于女性;女性在速度知觉和操作的正确性上优于男性;而男性在空间知觉及机械能力上优于女性;就平均而言,女性在艺术音乐上的能力较强,而男性在政治活动和科学能力方面较强。这些差异一方面是来自生理本身的,但更多的则来自于社会因素。

人格差异。女性倾向于“情感社会”,所以以家为重,寻求一种稳定,男性则倾向于“工作成就”,要承担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所以要向家庭以外寻求发展;女性的“从众性”大于男性;男性的攻击性强于女性;女性在情绪反应上较男性敏感。女性情感重于理智。这些也是长期的文化训练而形成的。

二是性格上的相似性或互补性

“相似性对友谊模式的影响是广泛而重大的。在友谊、婚姻,甚至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中,人们都强烈地倾向喜欢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在《社会心理学》中讲的一段话。有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不但容易赢得对方的支持和共鸣,增加接触兴趣,还可以相互理解。相似性提示了人类追求和谐的内在本质。在这种相似里,可以认识自我,也可以认识世界,并可以创造一个两人世界。相似性使恋者双方能过上一种内在的生活,而这是人类获得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在人类中间,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一直过着一种外在的生活。他们的家庭、婚姻中间缺乏沟通、了解,所以一直很孤独。他们被外在的利益诱惑、左右,所以家庭中没有温情,友情和爱情便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他们对人类生活的本质缺乏根本的体验与认识。这类人的生活基本是虚无的,缺乏稳定的价值观,生活也基本是灰色。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大概揭示的就是人类的这种孤独感和虚无感。相反,那些有过内心的深刻交流,达到过和谐的人们,无论友情还是爱情,都被他们永远铭记。但是,由于生存的压迫和人的被异化,内在的生活显得异常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宗教是一种好的桥梁,她使人们有了共同的信仰、道德和生活,使人们过上了一种内在的和谐的生活。

互补性则体现了人类必须靠不断的认识与追求才能达到和谐、稳定、忠诚、自由的精神境界。互补性使人发现了世界的广阔无垠,使人可能产生宽容,牺牲的品质,从而达到稳定的情感境界。这与中国古老的阴阳互补的哲学观是一致的。

相似性与互补性相比,前者容易形成一个自成一体的二人世界,但很可能会与整个社会对立;后者可能会有一定的磨合期,但一旦形成稳定的世界后,他们与整个社会也是和谐的。从幸福与自由的角度来看,二者并无优劣差异,只是因人不同而已。

七、爱情的境界

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爱情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吗?显然不是。每个阶段都会有爱情,对爱情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认为,爱情是青春的专利,显然也是错误的。歌德和梁实秋到晚年还能谈情说爱,就是明证。那么,爱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自从爱与性分离后,爱可以提前进行。一旦有了性的区别,就可能会有爱情。比如,纳博可夫的《洛丽塔》就是写的这种爱情。亨伯特爱上了即将作为自己继女的12岁的洛丽塔。洛丽塔的母亲发现了亨伯特的日记,精神崩溃。她不能相信自己嫁的这个沉稳的大学教授,竟然爱的是自己12岁的女儿。爱是可以单独进行的,正如柏拉图说的那样。而性也可以单独进行,就像妓女从事的事业一样。

爱情是有记忆的。很多人认为初恋是真正的爱情,如尼采。为什么?因为他记忆得深刻,在那段爱情中,他参与了自己的创造、情感,想象,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爱情。这是崇高的爱情,但也是一种病态的爱情。

爱情的层次体现在人的修养和觉悟中。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与情爱观,便会有什么样的爱情观,因此,要简单地定义什么是爱情简直是荒谬。但爱情有一个层次上的基本规律。最低层次的爱情是建立在性爱上的,既有可能是因为性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才产生情爱,他们也可能会因为性爱的不和谐而分崩离析,还可能会因为现实中的某些原因而背弃对方。这种爱情是不稳定的,因此也就容易出现问题。中等层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种性格、现实、理想互补之上的,这种爱情将有可能长久地存在下去,它是稳固的、永恒的。这种爱情与婚姻互为表里,深刻地体现了一种永恒的理念,甚至暗合了造物者的规律。最高层次的爱情是建立在觉悟之后的信仰之上的,但也有两种,一种是与性无关的,一种是与性相关的,又超越了性爱。前一种爱是柏位图式的,是纯精神的爱,是尼采式的爱,因为它深刻地体现了人类的精神而显得高贵,它使人伟大、高尚,但同时因为它的病态而使这种爱可能产生命运中的悲剧。这是我不提倡和批评的原因。后一种爱便太神奇了。它是那些拥有伟大的心灵、高尚的修养和坚定的信仰的人所拥有的,它具有完满的道德,但它又与人性不悖。这种爱往往不是青年时期所拥有的,而可能会在成年甚至晚年后才获得。获得这种爱的人往往在精神上是自足的,他洞悉人性的弱点和感情的规律以及真理的分寸。所谓“好色而不淫”就是明证。它显示了一种道德的奇迹,即可以欣赏造物者的美,但并不去占有。

在最低层次的爱中,强调了一种人性,却忽视了道德。实际上是他们不能拥有道德。道德并非人人部可以拥有。强制的道德并非道德,而是一种围墙。觉悟的道德才是道德。中等层次的爱拥有生活的理想,拥有稳定的现实,情爱也显得自足,但他们充满了怀疑,因此可能会厌倦,他们是顺水行舟,一旦有暗礁,他们的爱情之舟就可能会失衡,可能会破裂口他们强调了人性,也重视道德,但他们彼此之间的,心可能会有距离。而最高层次的爱是一种宗教之爱。它将性与爱、现实与理想、无常与永恒、此生与来世永远地合二为一。他们也许物质贫乏,但他们内心丰盈;他们也许遭遇不幸,但他们永不分离;他们也许天地玄隔,但他们心心相印。这就是觉悟者的爱。

觉悟者的爱还是宽容的、不会强求的。他知道人性的弱点,所以他会以宽恕的心来爱对方的缺点以及罪恶,而他同时是智慧的,会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时时要求自己,向着真,向着善,向着美。于是他完美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情有时其实是个人的。

为什么人们会对婚姻那样害怕呢?是因为人们不会爱。是的,爱是需要学习的,因为爱是有层次的,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爱的能力和道德的能力,才能通向爱的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