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增广贤文全鉴(典藏诵读版)
59047000000015

第15章 水清无鱼 至察无谋

【原文】

善化[1]不足,恶化有余。

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2]。

知[3]者减半,愚者全无。

在家由父,出嫁从夫。

痴人畏妇,贤女敬夫。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宁可正而不足[4],不可邪而有余[5]。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注释】

[1]化:感化。

[2]无谋:没有计策。指没有人为你出主意。

[3]知:同“智”。

[4]不足:指生活贫困。

[5]有余:指生活富足。

【译文】

如果善性对你的感化不够,那么恶性对你的感化就会变本加厉。

水过分清澈就不会有鱼,人过于明察就不会有人为你出主意。

世上的聪明人若减少一半,那么愚笨的人也就没有了。

女子在家里要听从父亲,出嫁后要服从丈夫。

只有傻瓜才害怕老婆,贤惠的女人懂得敬重丈夫。

是非每天都有,若不去听它自然就不存在了。

宁可做一个因正直而生活贫困的人,也不能做一个为生活富足而奸邪的人。

有些事宁可相信它有,也不要轻易相信它没有。

【简析】

儒家讲究中庸,中庸之道也是中国人历来遵循的一种做人准则。凡事不可走极端、绝对化所谓过犹不及,什么东西一旦太过分了,就会朝着它的相反方向发展。“善化不足,恶化有余”,身心如若不能被善良感化,那么邪恶就会乘虚而入,不接受善意那就只有走向邪路了。

当然,做人做事也不能太过要求完美,“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韩非子·说林》中说:“古者有谚曰:知渊中之鱼者不祥。”意思是能够看见深渊里的鱼的人是不吉祥的。为什么会这样?迷信来说就是知道太多,泄露天机。对于做人来说,什么事情都看得很清楚,不要以为精明就是好的,其实他人对你是持有戒心的,而且会有妒忌心。所以,懂《易》的人不会随便占卜;聪明的领导者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免得因小事而误大事;大气的人宁愿受委屈和误会,也不愿与人辨明是非,受点气和委屈不算什么。大智若愚是做人的一种好品质。这句话还告诉人们,为人处世、人际交往应大事明理,小事不要过于计较,应适度,这样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会得到他人帮助。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我们总是睁大眼睛,就像显微镜下似的观察、计较别人的缺点和不足,那么,我们永远不会满意对方,我们会嫌弃、厌恶别人,就处理不好与同学、同事、朋友、亲人、爱人的关系了,会破坏起码的团结关系,会失去朋友,甚至失去亲人和爱人。如果我们闭上一只眼睛,以一份宽容的心看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给别人一份信心,给自己一份轻松,生活就变得舒心多了。

在当今信息传播迅速、信息量巨大的时代,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些真假难辨,甚至混淆是非、黑白颠倒的流言蜚语,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与认识,难免会被其困扰,更重要的是在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误解,甚至人为地搬弄是非时,应该保持理性的头脑、冷静的思维和镇定自若的态度。正如《荀子·大略》所言:“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那些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毕竟流言蜚语最终是经不起事实的检验的。虽然说事出有因,空穴不会来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这只是提醒人们要提高警惕,处世要谨慎一些,对于是非还是尽量不要“信其有”的好。是非天天都有,如果每一个都相信,那你的生活中就不会有任何安宁的时候了。

【典例】

隰斯弥留树不砍

春秋末期,战乱纷纷,国频易主。齐国的权臣田成子也在蠢蠢欲动,伺机夺取王位。齐国的士大夫隰斯弥住在田成子的家附近,有一天,他到田家拜访,田成子便邀他一起登上高台,登高览胜。

当两人漫无目的地向四面张望时,隰(xí)斯弥突然发现田家三面的视线都畅通无阻,只有南面被自己家的树木所挡住。这一刹那,隰斯弥表情有些不自然,但田成子并没有说什么。

隰斯弥回到家里后,马上要仆人把家中的树木砍掉。但斧头刚砍了几下,隰斯弥却突然喊停。

他的家人就问:“为何改变主意呢?”

隰斯弥回答说:“俗话不是说‘知渊中之鱼者不祥’吗?把事情看得太清楚,反而有危险。”

这时,隰斯弥已经意识到,田成子那边一定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在大事发生前,如果自己显示出已经看穿他的心思,预知到他将要做的事,恐怕自己麻烦就大了。“不知者无罪”,如果自己不砍树,就表示不知道他的心思,所以,他最后决定不砍树了。

忽闻河东狮子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是宋朝的大文学家。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讽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叫陈慥。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歌女舞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氏很有个性,而且最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有时,舞女、歌女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还说:“你们喝酒就好好喝酒,弄这些女孩子来,给你们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什么好的?是酒会多出来,还是菜会多出来?”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既不敢用伴舞,也不敢用伴唱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陈慥说:“今儿晚上,咱们两个好好地喝几杯。”

“好啊。”苏东坡对酒向来是来者不拒。

陈慥吩咐下人做了一桌丰盛的菜,搬上好酒。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佛教重点讲的是一个“空”字,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歌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

“嫂夫人要是听见,还不得急了啊?你就注意点吧。”

“她已经睡着了。况且,她也就是闹一阵子,过后就没事了,不用管她。”

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还说:“不要唱激昂的,要抒情一点的,声音不要太大。”这下两个歌女明白了,他原来还是害怕夫人柳氏听见。

陈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并不全都是空,也有美好的东西,像现在喝着酒听着歌,这就挺好嘛。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客厅里边有唱歌的声音,赶紧向夫人禀报:“今天老爷改了方子,白天不唱,改成晚上唱了。”夫人穿好衣服,从屋里出来一听,真是在那唱呢,顿时怒火中烧:“好啊,晚上你也不歇着,在这寻快活!”一边说,一边“啪、啪”地拍窗户。两人赶紧说:“打住打住,咱别唱了。”只好便这么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这话语带双关,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说您这位夫人嗓门太大,都要赶上狮虎之声了。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氏老家是河东人。

“河东狮吼”这条成语,就是说好吃醋,在家里边管着男人的女人。苏东坡写诗的时候,还带一点褒义,因为狮子是佛教的护法神,现在则基本属于贬义了,有时候也拿来开玩笑。

自寻烦恼怨蜘蛛

有个人被烦恼缠身,觉得做什么事都不快乐,于是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方法。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在一片绿草丛中,有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悠扬的横笛,逍遥自在。他走上前去问道:“你看起来很快活,能告诉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就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他试了试,却无济于事。于是,又开始继续寻找。

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看见有一个老人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

他深深鞠了一个躬,向老人说明来意。

老人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他说:“是的,恳请不吝赐教。”

老人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

“没有。”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

他蓦然醒悟。

我们烦恼,我们觉得自己不幸,往往不是别的,而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将自己捆住了。当我们想要将自己从所谓的“苦海”中解脱出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问问自己的心,我们是否真在“苦海”里呢?有时候,烦恼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古时候,在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小和尚和老和尚,他们每天都要打坐修行。

一天,小和尚对老和尚说:“我每次打坐入定的时候,都有一个大蜘蛛来打扰我,害得我心烦意乱,还有点害怕,请师父给点化一下。”

老和尚说:“这样吧,等那蜘蛛再来时你就在它肚子上画个圆圈,我要看它到底是个什么妖魔鬼怪。”

小和尚就照办了,不久小和尚很快入定了。当他打坐完的时候,他看到自己的手放在腹部,肚子上竟然有自己画的很多小圈圈。原来骚扰自己的蜘蛛竟然就是他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己吓唬自己,烦恼往往都是自找的。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人的一生太短促、太宝贵了,千万不要去浪费时间自寻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