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增广贤文全鉴(典藏诵读版)
59047000000017

第17章 三思而后行 万事少求人

【原文】

有福伤财,无福伤己。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若登高必自卑[1],若涉远必自迩[2]。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使口[3]不如亲为,求人不如求己。

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4]。

妒财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注释】

[1]自:从。卑:低处。

[2]迩:近。

[3]使口:指动口支使别人。

[4]各乡里:指分居各处,各奔东西了。

【译文】

有福之人遭到不幸时只是损失钱财,无福之人遭遇不幸则会伤及性命。

哪怕是非常微小的差错,也会离正确的目标相差千里。

要想登上高山必须从低处开始爬,要想去远方必须从近处开始出发。

凡事应三思而后行,但通常考虑两次也就差不多了。

与其动口支使别人不如亲自去做,求别人帮助还不如靠自己努力。

小时候是在一起玩耍的好兄弟,长大成人后就各奔东西了。

妒忌别人的钱财可以,但不能妒忌别人的食物丰富;别人活着的时候你可以埋怨,死去之后就不要再埋怨了。

【简析】

做事情不仅首先要深思熟虑,做出周密的计划,然后还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朝着目标前进。

在工作中,任何细节都会事关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都会通过放大效应而突显其重要影响。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运转的重要环节,每个人的工作质量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要把工作做到位。对待学习、工作,要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差错。如果稍不小心,出现丝毫差错,那对学习、工作带来的损失有可能是巨大的。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是“四书五经”《中庸》中的一句警世明言,其意思是说,要想走很远的路,到达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之颠,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就必须从山脚起步。这和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个人不能心浮气躁、好高骛远。一个敢于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心向高处,取得更大成就。当一个人拓展视野、打开眼界之后,就会观赏到更美的风景,享受更精彩的人生。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取自《论语》,作为一句儒家经典,是要告诫人们做事情之前首先要考虑事情的可行性,以及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无论是思考两次还是三次,总之是希望人们能够在做出决定之前慎重思考,以免因一时冲动或考虑不周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将一切可能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做出严密周详的计划,才能保证事情的顺利进行。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种是要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依赖别人,要靠自己努力。另外,还提醒人们在需要别人帮助而不能如己所愿时,切记不可以怨恨他人。怨恨他人只能使自己不愉快,自己的事别人能帮则帮,不帮也无所谓。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不能如己所愿。在结果与初衷相背离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也无须悲观失望。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童年时形影不离的朋友如今各奔东西、形同陌路是常有之事,事与愿违也很正常,失落总是会有的,但是却没有必要失望,更不能因此而产生怨恨之心。做人应该豁达一些,生活才会舒心一些。

【典例】

进退三次始恍然

从前有个又穷又笨的人,由于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一夜暴富。但是突然有了钱,他却不知道怎样来处理这些钱。

他来到一座寺庙,向一位老禅师诉苦。这位老禅师便开导他说:“你一向贫穷,没有智慧,现在你摆脱了贫穷,变得有钱了,可是依然没有智慧。我劝你到城里去看看,那里有很多拥有大智慧的人,你只要出一些钱,别人就会教你智慧之法。”

那人去了城里,逢人就问哪里能买到智慧。

有位哲人告诉他:“如果你碰到了疑难的事,且不要急着处理,可先朝前走七步,然后再后退七步。这样进退三次,你的头脑中就会拥有智慧了。”

那人听了将信将疑,心想:“难道‘智慧’就这么简单吗?”

但他也没有别的法子,只好回家。由于路途较远,半夜才回到家。当他推门进屋,昏暗中发现有个人和妻子睡在了一起,顿时怒从心头起,拔出刀来便要砍下。

这时,他突然想起白天买来的智慧,心想:为什么不先试一下呢?

于是,他前进七步,后退七步,如此进退三次,然后,点亮了灯再看时,竟然发现和妻子睡在一起的原来是自己的母亲。

观音自拜不求人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又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和观音长得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答道:“求人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