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声乐艺术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9233800000006

第6章 新中国歌曲的创新发展

抗战爆发后,瞿希贤到大后方长沙等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开始创作抗日歌曲。建国后曾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中央歌舞团和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创作了许多优秀歌曲,如《全世界人民心一条》(1950)、《我们要和时间赛跑》(1952)、《在和平的大道上前进》(1953),改编合唱《牧歌》(1954)、《红军根据地大合唱》(1955)。声乐创作首先要从少儿抓起。

在五四以来的部分优秀节目的专题音乐会上,演出了萧友梅、黎锦晖、赵元任、刘天华、任光、张寒晖、郑志声、黄自、冼星海、张曙、聂耳、麦新等的作品。

大会设研究处,下分声乐作品、声乐表演、歌词创作、民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歌剧创作等7个研究组组织了研讨活动,出有会刊23期,介绍节目和演员,对节目进行评论,反映研究活动情况。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期间,毛泽东亲切接见了参加音乐周的各地代表,在怀仁堂同部分音乐工作者座谈。

五六十年代的声乐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它的抒情性,这些歌曲多为抒发对时代对生活的多种感情,从生活的各个侧面去选题构思,以供广大群众的自娱演唱和欣赏享用。

在1963年举办的第二届电影“百花奖”评选中,雷振邦作曲的《刘三姐》、葛炎作曲的《枯木逢春》、唐诃、丁平作曲的《花儿朵朵》、晨耕作曲的《槐树庄》、向异作曲的《李双双》五部电影音乐获得了音乐奖。

红卫兵串联的一年多后,为解决群众没歌唱的矛盾,江青等批准演唱少数改编后的民歌,如《陕北民歌五首》和少数无问题的《革命历史歌曲十五首》、毛主席诗词歌曲和按现行革命要求创作的战地新歌。

早期知青歌曲多是旧瓶装新酒的“填词歌”,即采用他们熟悉的革命歌曲、抒情歌曲或外国歌曲,填上描写知青生活和情感的歌词,如《等着窝头凉》的知青歌曲,便是根据苏联歌曲《红莓花儿开》的曲调填词的:“修理地球来到塞外小村庄,熬鱼炖肉炸虾使我日夜想,新整的窝头吃不到嘴,只好围着等那窝头凉。”

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优秀颂歌、语录歌、战斗歌等都被收录在《战地新歌》中。少儿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火车向着韶山跑》《红星歌》等,情感纯真可爱,音调质朴自然,有一定的少儿特点,因而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在声乐艺术,特别是声乐创作上创演了一批受人欢迎的歌曲:田光、傅晶的《北京颂歌》,梁克祥的《雄伟的天安门》,唐诃、生茂的《老房东查铺》,傅庚晨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朱践耳的《远航》,钊邦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遇秋、生茂的《一壶水》等,以及郑律成的合唱套曲《长征路上》、田丰的大合唱《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五首》等。

部分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代表队参加,演唱传统民歌和以民间素材创作的声乐作品。1980年6月26日由内蒙古文化局和音协舞协在呼和浩特联合主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独唱、独舞、独奏会演,有12个代表队演出103个节目,其中大多数是新创作的,反映革命斗争的群众歌曲和新民歌音调的声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