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模式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9236900000003

第3章 国内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

一、中国模式的概念之争

关于中国模式的概念,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主张提中国模式,二是主张慎提中国模式,三是否定中国模式的存在。

(一)“中国模式”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二)主张慎用“中国模式”的概念

(三)否定中国模式的存在

以上观点虽然看起来针锋相对,但它们的分歧主要是在“模式”这个名称和含义上。对于中国这几十年所取得成就,它们都是认可的,而且基本上都承认中国的发展确实有不同寻常之处。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中国模式”,因为中国完全没有提出新的、不一样的发展模式。

二、中国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国内关于中国模式总的内涵与特征的概括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院长程恩富研究员提出,中国模式在经济上是“四主型制度”;在政治上是“三者统一,四层制度”;在文化上是“一个体系,两个主体”;在社会上是“一个格局、一个网络、四个机制”。

在中国模式的特点方面,虽然学者们对于中国模式的表述不一,但有几点是基本上公认的:

1.中国采用的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

2.中国模式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的道路

3.中国模式宣扬的是社会主义

三、关于中国模式争论的关键问题

(一)“中国模式”是成功还是失败?

国内有三种态度:乐观、悲观和中庸。

(二)如何理解经济领域中政府的作用

“政府主导”被看成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特色,而中国制度的特点更有助于推行“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1.正面评价

一些人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看成是政府宏观调控的表现,是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独领风骚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所在,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强化政府在经济中的地位。

2.负面评价

北京大学的姚洋教授指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过多参与经济活动是最大的问题,这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政府过多地参与经济活动不但抑制了劳动收入提高,导致大量政绩工程出现,而且还造就了相关的利益集团,损害了民众的利益。

(三)如何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1.优秀论

一些人认为,相对于西方的民主政治来说,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具有自己的优越性,不应该按照西方的“民主、自由、权利”观来改进政治体制。持这种观点的人大都对西方的民主表示深深怀疑,认为西方的民主形式不是普世价值,中国的“人民民主”至少不落后于“自由民主”,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自由民主”。

2.落后论

另一些人则认为,相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了,下一步必须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强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四)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的时间起点

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中国模式的时间起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另一种认为是改革开放开始之时。

(五)如何解释中国的经济成就

1.被视为偏左的观点

被认为是左派的学者虽然观点不一,但或多或少地强调了几点:

(1)改革之前,中国经济并不是处在“崩溃的边缘”,而是“黏滞性”增长;

(2)中国经济的成功是在前30年的基础上形成的,前30年建立了现代工业和科技基础,后30年的发展是前30年已有基础的势能的释放;

(3)中国改革以后的经济发展,其原因绝不是市场化的单独成就,而是市场与社会主义的有效结合;

(4)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过度依赖外资等)恰恰是由于新自由主义所造成的。

2.被视为偏右的观点

被认为偏右的学者许多是经济学家。比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前30年“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因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腐败现象日益猖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3.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们对“中国模式”经济方面成功的原因意见不一,但对中国当前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却基本保持一致。他们都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存在一系列的严重问题。

四、中国模式的研究路径和世界意义

在中国模式的讨论中,很多学者都提出,研究中国模式问题,既要论证过去、解释现实,更要面向未来,争取在理论上、战略上、政治上提出前瞻性的思想。

不少学者指出,在研究中国模式或中国问题时,要注意到中国发展中的复杂性与实践性。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不仅要在现象层面上,而且要在道德层面上总结中国的发展。另外,很多学者也谈到了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有人把中国模式的国际意义总结为:

1.发展中国家看重中国高速发展的经验

2.转型国家看重中国有效转型的经验

3.大国看重中国和平崛起的经验

4.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中国模式的启发

五、中国模式的未来

中国模式的未来其实也就是关于中国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问题。概括地说,关于中国模式的未来主要有两大观点:一种认为中国经济仍会持续增长;另一种认为中国模式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

(一)中国经济仍会持续增长

有不少学者虽然承认中国经济存在着结构性困难,但仍然认为中国经济会持续增长。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有“城镇化论”和“技术论”。

(二)中国模式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经济结构转型

2.关键的社会问题

3.关键的政治问题

4.技术创新

5.城镇化问题

6.人口问题

7.粮食问题

8.全球气候问题

除了以上这些具体阐述的问题外,还有不少学者从不同层面讲述了中国模式的主要问题。比如庄俊举认为中国目前存在隐忧:

1.当前经济发展是高消耗、低产出

2.整体环境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

4.社会两极分化、城乡差距在加大

常修泽认为“中国模式”面临问题:

1.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是首要“瓶颈”

2.金融领域的“基因”滋生金融市场风险

3.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社会矛盾

4.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权力资本化问题不容忽视

5.未来还面临若干不确定性

还有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出发,阐述了“中国模式”的矛盾和问题:

1.在目标定位上,“中国模式”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2.在价值取向上,“中国模式”坚持国家本位而否定公民本位的基本价值观。

3.在体制改革与制度结构上,“中国模式”仍然坚持政府主导论、国家中心论的理念,维护政府对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与进程的主导权,维护政府对国有经济、资源配置与社会生活的控制权。

4.在利益关系上,“中国模式”产生了严重的分配不公,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所占比重过低,资本收入比重过高;工资收入行业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工资过高;再分配过程中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过低,政府收入所占比重过高,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的覆盖面与力度均不充分。

六、“中国模式”已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

1.不管各方对“中国模式”的看法如何,“中国模式”本身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2.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在发展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3.中国虽然在经济总量、减少贫困人口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中国的经济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尤其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4.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与改革前30年是分不开的。但是,如果不加区分地把前后30年混为一谈,就无法凸显改革的必要性,甚至无法理解改革。

5.关于“中国模式”的种种争论也反映了当今中国的思想状况。

6.在当前已有的研究中,从宏观层面、国家角度出发的比较多,却很少有从微观层面、个人角度来看中国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