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界经济学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9237100000006

第6章 从成本比较优势到制度比较优势:国家 企业组织与贸易发展

第一节 传统的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传统贸易理论

体系下对贸易强国的评判最早是从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开始的。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一国富强的基础和财富的来源,农业既能够生产物质产品,又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而工业只是更改资本的物质形态,并不生产任何物质财富,因而在这一时期,对一国强盛的评判

是基于农业生产来衡量的。随着西欧封建主义瓦解和资本主义兴起,商业资本在促进国家发展和贸易起重要作用。围绕财富的评价以及相应的经济政策的变化产生了重商主义,它是早期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

二、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发展了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是基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则,认为各国可根据本国的有利条件即在某种产品上绝对低的生产成本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和生产,然后再进行交换,这样各国的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且节省了成本,贸易使得各国的财富和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

三、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有其局限性,在瑞典,赫克歇尔和俄林则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放松了技术是决定劳动力成本的唯一因素,从各国在各要素资源如资本和劳动禀赋上的丰裕程度解释了各国生产成本的差异。根据这一理论,根据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来发展贸易,对参与贸易的国家都是有利的,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都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实施自由贸易。

四、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要素禀赋理论

从静态角度解释了一国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其模式,因而通常也被称为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然而,这些理论在指导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当一国完全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生产。

第二节 国家、企业组织与贸易发展

一、制度、比较优势与跨国企业组织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要么强调技术比较优势,要么强调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而几乎没有意识到一国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等也可能是比较优势的来源。当我们从交易成本理论、不完全合约理论、激励系统理论、授权理论在跨国公司组织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结果来看,一国的制度环境、基础设施和市场完全性也能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

这一分析有助于加强我们对于制度、跨国企业组织和国家经济增长以及国际贸易模式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在更一般的构架下拓展其研究是未来应该注意的研究方向。

二、跨国企业组织与国家竞争

从我们前面的介绍和分析来看,合约环境如法制、金融制度、各种其他的基础设施以及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完备性也可能是一国比较优势的来源。从这一观点来看,一国可以通过改善本国合约环境、加大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完全性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外包和促进对外贸易来获得自身的比较优势。反过来,当跨国公司发现各国会为吸引自身的外商直接投资、外包等经济活动相互竞争时,跨国公司就可以通过自身在所有权和区位等组织决策的选择来获取更大的利益。

三、产品链分工、企业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升级

新贸易理论强调规模经济、进入固定成本和不完全竞争的作用,认为国家可以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贸易保护来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然而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世界各国都在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大趋势下,采用贸易保护政策来保护本国行业、培育竞争优势已经不大可能。而且,在全球生产体系下,一国企业参与的分工是产品链上的分工,在产品链上,跨国公司把持了重要的环节,主导利益分配,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难以向高端环节提升。

第三节 结论

本章对从重农主义的贸易理论开始,对传统贸易理论及其最新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介绍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基本结论及其对于国家贸易发展的启示。

国内贸易体现的是国内交换和分工,而国际贸易则将这种交换和分工推广到了国家边界之外。如果我们从分工和交换的角度来看问题,则我们对目前有关跨国企业组织的相关研究的理解可能会更深刻一些。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分工的主体、方式和空间范围来看待国际贸易。从分工主体来看,我们可以从国家角度、企业角度和个人角度考察国际贸易;从分工的方式来看,我们可以从产业角度、产品角度、任务角度考察问题;从空间范围来看,我们可以从区域角度、国家角度和全球角度考察问题。这三者是统一由当时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以此来看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和目前所谓的新新国际贸易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贸易的主体逐渐由国家转向企业;从分工的技术手段来看,贸易逐渐从产业转向产品和任务;而从空间角度来看,贸易逐渐从区域、国家转向全球贸易。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决定了分工方式、主体和空间范围,而分工方式又反过来影响生产技术的发展,这即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从这一角度来看,跨国企业组织是分工转向企业为主体、任务为方式以及全球为范围的全球分工的必然结果。从这点来看,以生产力为切入点,以适合生产力的分工方式为考察角度来考察国际贸易,可能为我们把握国际贸易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