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第五纵队 西班牙大地(海明威文集)
59483400000001

第1章 译本序

关于西班牙内战的背景,《丧钟为谁而鸣》卷本文中的有些脚注及后记中已有充分的说明,这里只介绍海明威为纪录片《西班牙大地》写解说词和创作剧本《第五纵队》的一些情况。

1936年,海明威住在佛罗里达州南端的基韦斯特岛。那年年底,“北美报业联盟”的经理约翰·惠勒来信,邀请他赴西班牙报道战况,他同意了,但遭到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的编辑马克斯威尔·珀金斯和海明威的第二任妻子波琳的反对。珀金斯反对,是因为“此去经年”,怕影响他的创作;波琳不赞成,是因为同去的还有一位早同海明威关系暧昧的名叫玛莎·盖尔霍恩的姑娘,她生怕将来在婚姻的“围城”中有进有出,发生婚变。盖尔霍恩后来果然成为海明威的第三任夫人,这是后话。

海明威对西班牙是很有感情的,他热爱这片浪漫的土地,尤其爱上了斗牛赛,又有许多要好的朋友,所以他不顾珀金斯和波琳的反对,于1937年年初北上纽约同惠勒签订了合同,条件为电讯稿每篇五百美元,邮寄的稿件一千二百字以上的,每篇一千美元,“北美报业联盟”同时为六十家报纸供稿。接着海明威会晤了刚从西班牙回来的《芝加哥论坛报》记者贾·艾伦,得知西班牙几个大城市遭到叛军——法西斯分子的围攻,而农村、山区仍在共和政府军的手里。

1937年2月底,海明威乘坐“巴黎号”经法国去西班牙,3月下旬到达马德里,下榻佛罗里达旅馆[1]。海明威到了之后,受到共和国政府的欢迎。当局为他提供专车,配备司机,到哪儿采访都畅通无阻。

当时马德里正受佛朗哥军队的围攻,海明威下榻的佛罗里达旅馆附近的通信交换站经常遭到枪击炮轰,旅馆也常中流弹。海明威只要出了旅馆的门,一拐弯就可到达前沿阵地,可以说身处枪林弹雨之中。但是他的情绪很高,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在意大利作战时还是个孩子,我十分害怕。在西班牙,我过了两个星期就不怕了,而且觉得非常高兴。”[2]

海明威在写通讯报道的同时,接受了拍摄纪录片《西班牙大地》的任务。此事原是荷兰著名导演尤里斯·伊文斯和美国小说家多斯·帕索斯的合作项目,后来多斯·帕索斯因忙于调查他一个友人的情况,辞去了拍摄工作,请海明威接替,包括写解说词的任务。海明威欣然同意。他取景的重点不同于多斯·帕索斯,后者聚焦于战时平民百姓的生活,海明威则把镜头对准战场。他同伊文斯和摄影师菲尔诺通力合作,经常去前线抢拍镜头。为了赶拍政府军的反攻场面,他们常常天没亮就赶到司令部,跟在坦克和步兵后面,边躲闪炮击边取景拍摄。海明威懂得战争,告诉伊文斯和菲尔诺该站在什么方位取景,或居高临下,或摸到敌人阵地前面,偷偷拍摄敌军官兵的面貌。有一次海明威没有躲藏好,敌人一梭子子弹射来,他差点儿送了命。伊文斯对海明威的表现非常满意,认为海明威对打仗很内行,而且很勇敢,重实效,虽说对拍纪录片不内行,但领悟很快,合作的态度也很谦虚。

同年5月,海明威回纽约为影片配写解说词。伊文斯在他的文稿上打了许多杠杠。这回海明威就不谦虚了,他大骂:“你这天杀的荷兰佬。竟敢改我的稿子?”伊文斯并不生气,只叫他自己边看片子边听解说词,结果五十分钟的片子,解说词倒说了五十五分钟。海明威这才明白,原来为电影镜头配画外音与写小说不同,于是乖乖地听伊文斯的话:“不要去写你看到的东西,不要重复银幕上的形象。应该写点相关的事来加强这些形象。”海明威就用自己特有的写作风格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说词,并对影片的主题写下了这样悲壮动人的说明:“我们通过民主选举,取得了耕耘我们土地的权利。现在那些军人集团和在外地主向我们进攻,想把我们的土地夺回去。但是我们要为取得灌溉和耕耘这片西班牙大地的权利而战斗,而那些贵族老爷为了自己的享受,宁可让这土地闲着。”[3]

《西班牙大地》原来由一位专业演员为之配音,但效果不佳,伊文斯叫海明威自己试试。海明威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语调平板,抑扬顿挫不起来,又带着美国中西部口音,但是他找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念得真挚动人,深切自然,这不是任何职业演员所能替代的。于是《西班牙大地》改由海明威自己配音。

拍电影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西班牙大地》耗资巨大。伊文斯等人创建了“当代历史学家”股份有限公司,参加的有多斯·帕索斯、剧作家丽莲·海尔曼和诗人阿奇伯德·麦克利许,负责集资直至影片的发行,而海明威一人负担了资金的四分之一。他们的劳动没有白费。1937年7月8日,由盖尔霍恩牵线,影片在白宫放映,罗斯福总统和夫人观看了影片,很是感动,建议加强宣传。两天之后,伊文斯和海明威飞往洛杉矶,为好莱坞电影界人士放映,海明威还对他们介绍了西班牙内战的情况。电影界同仁纷纷捐钱,集资为西班牙共和军购买救护车。

继《西班牙大地》之后,海明威创作了他唯一的一个剧本《第五纵队》。1926年,他发表了以剧本形式表现的短篇小说《今天是星期五》以后,曾向珀金斯表示想写个剧本试试,觉得写剧本很有趣。《第五纵队》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写一位美国新闻记者秘密为共和政府服务的情况。原来叛军将领摩拉曾在一次广播中宣称在马德里有一个秘密的同情他们的第五纵队准备配合包围该城的四个纵队来瓦解共和军。海明威把剧本取名《第五纵队》,集中描写了共和政府的秘密工作者如何进行反击。

剧中的男主人公菲利普·罗林斯是个美国记者,他的长相很像海明威本人,肩膀宽阔,步态像头猩猩,生活习惯也同他一样,不吃早饭,爱吃牛肉生球葱三明治,经常在齐科特酒吧喝酒,说自己不是该死的苦行僧。他行迹放荡,喝酒、打架、争吵,处处表现出男子汉气概,实际上是在偷偷地收集情报,为共和政府效劳。

女主人公多萝西·布里奇斯以海明威的情人、未来的妻子玛莎·盖尔霍恩为原型。她也是个新闻记者,是一个身材修长、漂亮的金发女郎,但是她并不知道罗林斯的真实身份。

罗林斯一边和“同志们”秘密来往,一边同多萝西热恋,后来有“同志”劝他与她分手,以免犯大错误。罗林斯听从了劝告,终止了与多萝西的关系。

这个剧本后来收入海明威自己编选的《〈第五纵队〉与首辑四十九篇》(1938)。发表之前,看过这个剧本的朋友们都认为海明威这个剧本自传性太强。不仅男主人公像海明威本人,连主人公在佛罗里达旅馆的住处的陈设也像海明威下榻的房间一样。埃·威尔逊批评说这出戏像“小男孩的幻想”[4]。这句评语注重在艺术表现方面,给人一笔抹杀之感。但从总体上说,珀金斯从大处着眼,肯定这剧本的反法西斯倾向,他写信给海明威说“剧本意味着许多东西,再次证明了《有钱人和没钱人》所表现出来的倾向,你从而迈进了新的领域,一个更大的领域”。[5]

美国“戏剧公会”有关人士得知这个剧本之后,想把这三幕剧搬上舞台演出,建议由好莱坞的编剧班杰明·格拉塞加以改编。格拉塞编成之后,海明威不满意,提出修改意见,格拉塞照改了。1938年2月,该剧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南部的纽黑文首演,海明威没有出席,但据珀金斯讲,海明威“对于剧本、剧作家、演出等事现在甚为反感”。海明威自己也说,他早该把《第五纵队》写成小说的。[6]该剧后来于1940年春,在纽约演出,由著名的李·斯特拉斯堡任导演,连演八十七场之多。

在作品体裁方面,任何作家都有个扬长避短的问题,但是作家并不能永远保持清醒,有时会不安分,总想换一种体裁露一露自己多方面的才能。这也好,经过这一试,海明威明白了自己的强项毕竟是小说。经过了这场战争,他还有不少经历和感受要写,于是就一心一意投入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中去。

董衡巽

注释

[1]也可意译为“百花旅馆”,是当时支援共和政府的外国人的落脚地,《第五纵队》主要以它为背景。

[2]转引自杰弗里·迈耶斯的《海明威传》(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86)第305页。

[3]以上三段引文转引自同上著作,第312、313页。

[4]转引自卡洛斯·贝克的《海明威生平故事》(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1969年)第369页。

[5]转引自同上著作,第329页。

[6]转引自同上著作,第3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