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好课是这样磨成的·语文卷2
59835800000007

第7章 课伊始,兴已浓

——靳家彦、王崧舟、胡君、孙双金、贾志敏等名师课堂导入艺术例谈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众多名师都非常注重导入这个环节。他们用心、用情打造的一次次精彩导入,不仅成就了他们精彩的课堂,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靳家彦:课题解析奔主题

靳老师在执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时,是这样精彩导入的——

(课始,师板书课题:有一个小村庄)

生:老师,您写错了,应该是“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您丢了“这样”二字。

师:非常感谢你帮助老师纠正了一个错误。不管是谁,我们只能服从真理。你叫什么名字?我们来握握手,交个朋友吧!

生:我叫×××,谢谢老师这样真诚!

师:(补充“这样”二字)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连读三遍,突出“这样”一词)

师:产生问题了吧?是什么问题?

生:有怎样一个小村庄?

生:有什么样的一个小村庄?

生:有哪样的一个小村庄?

师:这是你们三个人读课题时自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画一个问号,代表这个目标)

师:那么,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呢?

生:靠我们自己读书、探究,直到读懂为止。

师:好!自己提出目标,自己读书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请同学们读课文吧。

(生读全课,反复品读、体会)

赏析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包含丰富的信息,是学生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从解析题目入手导入新课,既可直入正题,又可总领全文,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心理学家认为,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注意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妙改标题,以形成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定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之兴趣盎然。靳老师“欲擒故纵”,丢落了“这样”二字,恰恰是为了突出“这样”,引导学生抓住“这样”二字体悟课题,并思考“这样”是“怎样”“什么样”“哪样”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水到渠成地让学生通过读书去感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

王崧舟:逸闻故事引深思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小珊迪》一课时,是这样精彩导入的——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在德国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但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历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

生:因为德国是个排外的民族,他们不喜欢用中国人。

生:可能是因为那些公司的经理认为他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生:也许是那个留学生高分低能。

师:你们的想法有道理。那个留学生愤怒地问老板:“我一个博士难道在你这个小公司干还不够格吗?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那个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查到,你在德国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三次票,一个为了蝇头小利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以让人信任呢?”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为什么老板对这样的小事斤斤计较呢?

生:为什么不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呢?

……

师: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吧,从他那里找找答案。

……

赏析

故事对小学生来说是颇具吸引力的,它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王老师用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寻找工作连连遭受拒绝的故事导入课文,并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原因。学生饶有兴趣,纷纷猜测,急于知道这个留学生被拒绝的原因。但是,王老师却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行读课文,从文中的小珊迪那里找答案。王老师讲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的品行和文中小珊迪的品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既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又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与升华;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出故事中的道理。于是,自然而然地与所学的新课建立起了学习联系。

王崧舟:巧设悬念促探究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是这样精彩导入的——

师:同学们,前些天,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想来想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整整读了二十多遍。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学生大声回答:想)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扰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得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并思索)

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呢?

生: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支箭?

生: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不能让周瑜知道?

生: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

生: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

生: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他为什么不向周瑜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

……

赏析

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导火线”,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有效阅读的手段。王老师这一独具匠心的导入,运用启发质疑的方法,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使教和学都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设疑、质疑、生疑,以疑开路,让学生带着“帮老师找问题”的心理,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王老师导入的这一问题情境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学生带着疑问读书,剖疑求解,针对性和目的性强。从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他们对文本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

胡君:好词佳句来铺路

特级教师胡君在执教《四季的脚步》一课时,是这样精彩导入的——

师:听说咱们班同学非常爱好语文,课外收集了许多好词佳句,是这样吗?

生:(声音非常响亮)是。

师:多么自信的回答!那么,你们能不能说几个描写春夏秋冬的好词?

生:描写春天的好词是……

师:不用说“描写春天的好词是……”,直接把这个好词说出来就行了。

生:春暖花开。

生:丹桂飘香。

生:鸟语花香。

生:生机盎然。

生:百花争春。

生:百花齐放。

师:还可以说是百花——

生:争艳。

生:百花怒放。

师:那冬天呢?用什么词描绘?

生:银装素裹。

生:冰天雪地。

师:咱们班同学的实力确实名不虚传。一年四季真是美丽,刚才看你们说得那么开心,我也想说几个,行吗?

生:行!

师: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说出来。春回——

生:大地。

师:真不错。花红——

生:柳绿。

师:声音越来越整齐了。夏日——

生:炎炎。

师:蝉叫——

(学生答不上来)

师:夏天有蝉在叫,还有什么在叫?(教师用动作提示)

生:青蛙叫。

师:前面已经用“叫”字,为避免重复,后面不用“叫”字,用——

生:鸣。

师:连起来读。

生:蝉叫蛙鸣。

师:很好。金秋——

生:时节。

师:瓜果——

生:飘香。

师:寒冬——

生:腊月。

师:瑞雪——

生:兆丰年。

师:同学们,大自然多么神奇啊!四个季节就像四个活泼可爱的娃娃一样惹人喜爱。在我们学习、生活的时候,它们迈着轻快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们看——

(课件播放四季美景,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赏析

胡君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露一手:展示自己积累的关于四季的好词佳句。学生的日常积累让他们很有“面子”。接着,师生之间配合得很默契,说出了许多描写四季的好词句,“配合”出了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便会对新的学习内容劲头十足、充满自信。然后,老师用课件播放四季美景,同时配乐范读,处处体现着美。四季的美因成语而精彩,这些词语既是感受文本的前奏,又是对文本的概括和补充,讲课之前,四季的美已经定格在了学生的心中。

孙双金:歌曲引入巧搭桥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是这样精彩导入的——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片头曲《好汉歌》。雄壮、豪迈的歌曲在教室回荡。歌曲结束,师生进行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谁知道刚才听到的歌曲是什么名字?

生:(齐答)好汉歌。

师:好听吗?

生:(齐答)好听!

师:你喜欢《水浒传》里的哪一位好汉?

生:我最喜欢神勇的武松。

生:我最喜欢鲁智深。

师:哦,你最喜欢花和尚鲁智深。

生:我最喜欢林冲。

生:我最喜欢九纹龙史进。

师:《水浒传》一共给我们塑造了多少位好汉?大家一起说。

生:(齐答)108位。

师: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叫好汉吗?

生:勇敢的人。

生:重情义的人。

生:有正义感的人。

生:爱打抱不平的人。

生:忠义疏财的人。

师:是“仗”义疏财的人。

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

师:讲得真好。你们是什么学校的?

生:(齐答)实验小学。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非常喜欢你们。可以看出你们看了好多课外书,尤其是《水浒传》,是不是?

生:(齐答)是。

师:刚才同学们讲了好汉的许多特点,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水浒传》里108将中第一位出场的好汉。猜猜他是谁呢?

生:(齐答)林冲。

师:(板书课题,一笔一画,苍劲有力)一起把题目读一读。

生:(齐读)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再读一遍,速度稍快一点儿。

生:(再齐读)林冲棒打洪教头。

赏析

孙老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选择了1998版《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来导入,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随后让学生谈谈《水浒传》中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并畅谈对“好汉”的理解。据此,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水浒传》中人物了解的程度及学生的思维深度,为随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贾志敏:文字游戏生妙趣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执教《推敲》一课时,是这样精彩导入的——

师: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发明了火药、指南针,还创造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比如说“木”字,以前是这样写的(板书,画“木”);再比如“休”字,是一个人正靠在树木边上;还有“步”字,以前是这样写的(板书,画“步”),两只脚叠加在一起。

师:汉字很有意思,而词语更有意思。如“左右”一词,怎么理解?(生举左手,生再举右手)但如果将词语放到句子里,如“我左右不了你”,意思就大不相同了。再比如说“东西”一词,哪些是东西呢?

生:语文书、粉笔……

师:老师是东西吗?

生:你不是东西!

师:这不是骂人吗?(生笑)

师:你看,汉语多么有生命力呀!就连外国人也觉得汉语特别有意思。再如“斟”“酌”,本来都表示“倒酒”,但将两个字放在一起就表示“研究”的意思了。

师:再看“推”“敲”。如果你要推门,(生演示)需要用手向前发力;如果你要敲门,(生演示)需要用手去撞击。但将“推敲”放在一起时,就表示“斟酌、研究”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推敲》这篇课文。

赏析

看了贾老师的精彩导入,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要是当时我能听到贾老师的课该多好啊!这样的导入朴实无华,又让人觉得有滋有味,回味无穷。正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艺术”,贾老师对汉字、词语的解释通俗易懂、娓娓道来。从单个字到“左右”“东西”“斟酌”,再到“推敲”,进而引入课题,是那般妥帖、自然,又是那般顺理成章。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在轻松的“笑谈”中,尽显一位颇负盛名的特级教师的风采。

总评

咀嚼、品味特级教师的精彩导入艺术,让人如坐春风、如沐甘霖,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有以下几点启示:

1.注重情趣。几位特级教师在导入环节都非常注重通过各种形式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情感。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也就是说,追求真理、学习知识、钻研学问需要感情。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还是情感活动。无论是解析课题、讲故事、欣赏歌曲、设疑、文字游戏,还是展示词语积累,特级教师们都强调了情趣。从一开始就以兴奋与愉快之火,点燃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树立纯正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造就他们自觉的学习精神。

我们在设计导入时应该向大师们学习。开动脑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结合自身特点、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特定的班级,设计时有的放矢,力求形式多样、推陈出新。

2.依托文本。我们发现,特级教师对导语的设计虽然新颖活泼,但万变不离文本。他们的导入与文本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与后面所要讲的课文在内容上或衔接,或明点,或暗示,或总领,能恰如其分地为后面教学的推进服务。以前我就犯过这样的毛病:一味追求新奇,玩弄花哨,结果“导入千言,离题万里”。费了好大的劲,不但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正题上,反而节外生枝,越导越远,适得其反。我们要以学生的需要为目标,以教材为依托来选择切入点。

3.体现“立人”。这些特级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威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因为他们的课堂充满了民主、平等、和谐。学生是被充分尊重的,是以一个大写的“人”站立的。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教师都用真诚的语言、亲切的举止鼓励、激发学生,用艺术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期待学生的成长、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存在的价值、心灵成长的幸福,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教师便会微笑着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河北省玉田县实验小学 李汉泽)

注释

[1]《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