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刘玉民作品全集(茅盾文学奖获奖者作品集)
6012500000253

第253章 山东竹枝词(1)

作者介绍

刘玉民,山东荣成市人。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历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济南市作协主席、山东文人书画院院长等职。著有长篇小说《骚动之秋》、《过龙兵》、《羊角号》、《八仙东游记》,长篇报告文学《东方奇人传》、《都市之梦》、《大特区风情录》,剧作选《呼唤阳光》、《四个女人一台戏》、《黄河之水天上来》,散文集《爱你生命的每一天》以及中篇小说《海猎》、《不肯流逝的岁月》等十余部。作品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有的被介绍到国外。近年多有诗歌及书法作品问世,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及省内外诸多报刊和展馆等均有发表、展出和收藏。

山东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

本书由威海市政协、山东文人书画院盛情推出

特邀顾问:刘玉党

王凤胜

张树骅

作者手迹

序言

苗得雨

与玉民同志相识是在他荣获茅盾文学奖之后,那时人们熟知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对他寄予更大期望的也是长篇小说。而果然,在事隔几年之后,他的长篇力作《过龙兵》先是由《中国作家》杂志以整期的篇幅全文发表,随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和修订再版,在文坛和广大读者中激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没有想到的是《过龙兵》余波未平,我却读到了他的诗——新古风诗。先是在《山东文学》上,随后上了《人民日报》和不少报刊。那些诗洋溢着生活气息和哲思韵味,让人读后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后来便是竹枝词了,先是《济南竹枝词》,随后是《胶东竹枝词》,再后来便成了《山东竹枝词》。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我的惊奇——那时我并不知道玉民同志早在少年时代便是一位痴迷的诗歌爱好者,并不知道他曾在动乱年代山乡中的一盏油灯下读完《唐诗三百首》、《宋词一百首》以及《女神》、《雷锋之歌》,并且写出厚厚一本子新诗和新古风诗;只是由于后来的种种际遇,才使他与诗歌疏离了三十几年,而即便如此,诗情也从未在他心中和笔下消失。“没有诗情就谈不上文学和创作,更谈不上艺术和感染力。”这是他的认知也是他的实践。从他的小说、散文和许多作品中,人们是不难感受到诗情的浸染和激荡的。

竹枝词是发轫于巴渝一带的古老民歌,经由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发掘变为一种新诗体,却仍然保留着语言通俗、音调明快的特点,因而得以风扬八方。竹枝词开始以描写男女爱情为主,后来逐渐演变成“广为记事,以诗存史”,即以记述地方风俗史为主的诗歌形式。因为二十几年前玉民同志读过郑板桥的《潍县竹枝词》,并且留下了深刻印象,二十几年后,当他有心要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济南写点什么的时候,竹枝词便出现在面前了。他先是尝试着写了三十几首,不想受到了欢迎和鼓励,于是一发而不可收,以至于放下手头的创作计划,拿出整整一年时间,走遍全省十七地市,先后写出五百八十多首,并在《人民日报》和全省十几家报刊相继发表,形成了山东诗坛和地域文化建设中的一大景观和收获。

作为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诗体,竹枝词在我省也早有流传,如明代王象春的《齐音》,清代董芸的《广齐音》、郑板桥的《潍县竹枝词》,以及当代徐北文的《济南竹枝词》等等,但都集中在济南、潍县等少数几个地区,内容也多以记述风情景物为主。玉民同志的《山东竹枝词》则囊括了全省各地,涵盖了古迹、文物、传说、人物、民俗、物产、风光、传说、建筑、艺术、地理、气候等方方面面,成为山东第一部民歌体的当代风俗史,其开创性和地域文化方面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是足以夸耀于后人的。

《山东竹枝词》包罗万象、色彩斑斓,却并无松散杂乱之虞,这是因为玉民同志在深入各地采风和考察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地域文化这条主线,突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引领作用。如济南的泉水文化,济宁的孔孟文化,淄博的齐文化,临沂的红色文化,聊城的水城文化,泰安的泰山文化,莱芜的钢城文化,潍坊的风筝文化,东营的黄河口文化,青岛、日照的港口文化,烟台的海洋文化,威海的渔乡文化,菏泽的牡丹文化,枣庄的煤城文化等等,其中的泉水诗、渔家诗等还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即使是地域文化特点并不突出的德州、滨州等地,由于从枣乡文化和退海之地的沧桑巨变等角度入手,同样写出了特点和情趣。

从艺术上说,玉民同志在新古风诗创作中一向追求的是“不囿唐宋体,但求古诗神”的境界,这种追求引申到《山东竹枝词》,则是打破传统格律诗的束缚,将民歌与新古风诗融汇一体,创作出一种既具有诗情画意,又自由酣畅的风格。如写黄河口荒原的:

一望无垠是荒原,

二望无垠是盐田。

三望无垠是大海,

四望无垠有苍天。

写黄河湿地公园的:

十万芦荻十万花,

十万鸥鹭十万家。

十万红毯十万船,

十万诗篇醉天涯。

写荒原酒家的:

土鸡土鳖几大碗,

土鱼土狗又几盘。

土菜土瓜土井水,

还有土酒使劲灌。

在记述和描写各地的风情景物时,玉民同志还不时把目光指向人性和人生感悟的深处。如“济南竹枝词”中的《荷花宴》是这样写的:

荷花居然佐琼浆,

酥炸软蒸有新香。

但得入内能祛浊,

人心从此透清芳。

“淄博竹枝词”中的《范仲淹》是这样写的:

少年踪迹雨后泥?

千年去后众生觅。

寄语当今同仁友,

美文一篇胜虹霓。

自然,《山东竹枝词》中最受欢迎的还是记述和描写当代民间风俗和百姓生活状态的部分。如“济南竹枝词”中的《山会》:

道是山会非重阳,

数千男女相鸳鸯。

更有白发父母在,

也收信息也烧香。

《学生》:

过河卒子过山羊,

夜半未睡清早慌。

若问天下谁人苦,

上学孩子第一当。

《家长》:

孩子贪玩好心焦,

孩子拼命也煎熬。

骂了教育骂学校,

终了还挤独木桥。

“烟台竹枝词”中的《对嫁》:

好女不嫁岛上郎,

嫁到陆地住草房。

岛郎偏娶好姑娘,

山乡远来入楼堂。

《遮面》:

头戴斗笠面遮纱,

两眼扑扑水晶花。

海风水雾皴人脸,

粗黑如何去见他。

“威海竹枝词”中的《渔家号子》:

无词无曲众口传,

风涛生处风涛欢。

啊呀嗬啦哩嚎嗨,

沧海吼出鱼万船。

《登船》:

登船容易笑脸难,

竹节大杯面前端。

一口喝尽兄弟好,

不喝管你多大官。

《摆平》:

要想摆平把酒喝,

粗瓷大碗放一摞。

对错全看谁先倒,

小弟哪敢不服哥。

作为发源于民间并且特别注重秉承民间精神的诗体,竹枝词在“记事”和“存史”中,一向对百姓疾苦多有描述,而对于百姓不齿和痛恨的某些社会现象则加以讽嘲和讨伐。《山东竹枝词》中也不乏这一类佳作。

如《二两猪肉》:

父母下岗爷致残,

小本生意半饥寒。

可怜孩子上学苦,

猪肉二两好解馋。

如《贿选》:

村中竞选莫惜钱,

七八十万只等闲。

不知买得官来做,

有谁肯为民熬煎?

再如《赋闲》:

六十退休五十闲,

精壮汉子度余年。

养花遛狗打扑克,

妻儿都骂白拿钱。

如此等等。

还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竹枝词》中的附文。明清以来的竹枝词大多附有注释,但不是说明事情的原委就是注明诗或典的出处,并无文化意蕴存乎其中。《山东竹枝词》的附文却大相径庭,不少篇章文字虽短,却融进了不少知识和情趣,有的还蕴涵哲思哲理。譬如“临沂竹枝词”中对陈毅、粟裕的追忆,使人读后肃然而生敬仰之心;“泰安竹枝词”中对醉心石的议论、“淄博竹枝词”中对地域文化的议论,使人读后顿有所悟;“烟台竹枝词”中有关王懿荣最初破解甲骨文的记述,让人读后不觉哑然失笑。“枣庄竹枝词”中《李宗仁》一首的附文是这样写的:

知道李宗仁这个名字是在许多年之前,为的是他从美国返回后,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知道李宗仁的功劳并且为之感动——不仅仅是李本人,还包括他的那些英勇顽强的将士们——却是在台儿庄战役纪念馆里。人的一生可以有种种表现,包括失败和并不光彩的时刻,但不可以没有辉煌。只要有辉煌在,人生就会被照亮,历史就会被照亮,反之便只能与尘土和灰烬为伴。李宗仁和台儿庄给人的启示太多了。

读着这样的文字,面对或成功或失败、或荣光四放或黯淡失色的人生,让人不思考怕也是难以做到的吧?

正像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和事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文学。我想,《山东竹枝词》亦是如此。但作为山东第一部民歌体的当代风俗史,《山东竹枝词》的出版确乎值得我们为之庆贺和珍惜。因此我向玉民同志表示祝贺,并祝愿他在未来的岁月里,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我们也为广大读者创作出更多的“惊奇”。

济南竹枝词

泉水

青龙白虎下南山,

当头偏遇火成关。

揭地掀天喷珠玉,

七十二泉称大观。

济南泉水闻名天下,在不过几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汇聚了几十个名泉,不仅中国,即使走遍世界也难得找出第二个城市来。泉水的形成得益于泰山北麓丰富的地下水。当那些地下水沿着石灰岩所构成的大大小小的孔道,一路潜行来到济南时,突然遭遇火成岩的阻挡,于是激流上涌,众多泉眼和泉群便形成了。济南古来就有七十二名泉之说,其实单是市区内的名泉就不下一百处。众多的泉水和泉群,构成了济南特有的地理和人文景观,成为济南最大的一笔财富和资源。

泉城

傍水临池兴桑麻,

人泉相依好安家。

古来都说济南好,

泉是城魂人是花。

一个城市的形成离不开地理和人文方面的原因。有人说济南是因为泉水才引来了众多人群,逐步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大都市的,我觉得有道理。依山傍水安营扎寨是军事常识也是生活常识,起码是在远古和城市兴起阶段,泉和泉水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闭上眼睛,放开思绪,我甚至可以看见当年济南的先民们围在泉水旁且歌且舞的情形。这当然不是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历史肯定是这样走过来的。不是吗?

趵突泉

泉涌若轮说千年,

一池欢水诗百篇。

非但景色十分好,

甘露泽润万家田。

趵突泉是济南的群泉之冠,平地喷涌、腾跃于水面之上的三股泉水,吸引了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双眼睛。但窃以为,欣赏世间第一等景物单凭眼睛是不够的,得靠心——靠心灵的感受和领悟;用眼观之则浅、则短,以心感之则深、则远。譬如趵突泉,若只以眼观之则感叹几声、赞美几句也就过去了;倘若以心感之悟之,即使事过多年或者远隔千里,只要眼睛一闭思绪一凝,那喷涌的泉水就会花一样地在你面前开放,使人如饮甘露如沐甘霖,甚至于进入心旷神怡、全身通泰的境地。此时的趵突泉不仅可养人耳目,亦可滋润心田、助长灵苗了。这样说或许有点玄,但确是我的真实体会。

黑虎泉

谁见黑虎城中生?

咆哮日夜如雷鸣。

护城河中增岁月,

冬生热雨夏播风。

黑虎泉位于济南环城公园南隅的护城河岸边,泉源处于悬崖下一深三米、高两米、宽一点七米的天然洞穴内;洞口由青石垒砌,内有巨石盘曲伏卧,上生苔藓,犹如猛虎深藏;泉水从巨石下涌出,发出震天轰鸣,酷似虎啸。黑虎泉是济南四大名泉之一,也是济南四大泉群之一。明朝诗人晏壁有诗云:“石蟠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

珍珠泉

人称珍珠有线穿,

串串层层用劲翻。

水宫儿孙忙吹泡,

世间父子竞相观。

珍珠泉位于泉城路中段原德王府、今省人大常委会院内。泉池呈长方形,面积一千二百四十平方米,四周设有汉白玉雕刻的石栏。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银珠自水底翻涌而上,有如万斛珠玑千层雪玉,令人不胜欣悦。此诚为世间之“珍珠”也。

石上泉

古诗有句道山阶,

五龙潭边怕湿鞋。

清泉涓涓石上流,

顽童赤脚呼阿爷。

五龙潭是济南四大泉群之一,也是面积最大、水眼最深的泉池之一。石上泉位于五龙潭北侧,在不下几十平方米的地面上,泉水透过石板或地砖漫溢而出,淙淙汩汩,令人喜不自胜。十几年前我写《都市之梦》时,曾经亲眼目睹了几只喜鹊在石上泉中洗濯羽毛的情景。如今石上泉已经重修,每到夏日人们争相而至,挽了裤腿脱了鞋袜,尽情地享受人泉相亲的乐趣。

王府池子

道是王府实民园,

不尽泉涌呈奇观。

冬暖夏凉绕细雾,

赢得健儿满池欢。

王府池子属于珍珠泉泉群,因为明时位于德王府院内故得此名。清时废德王府为巡抚衙门,王府池子才“流落民间”,所谓“旧时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间百姓家”即指此也。王府池子泉眼旺盛,池水面积与趵突泉不相上下,游泳者四时不断。

百脉泉

百脉汇聚五梅开,

才女诗情汩汩来。

休说绣江水色浅,

研墨从容写凤台。

百脉泉位于章丘市龙泉寺南侧,因“百脉沸腾,状若贯珠,历落可数”而名之。百脉泉池长二十六米,宽十四点五米,深两米。池中数不清的泉眼喷珠吐玉,有如雪梅怒放,令人目不暇接。宋代文学家曾巩称:“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泉为魁,东则百脉为冠。”明代戏曲家李开先亦有“水劲无过济,脉泉更著名”的诗句。百脉泉泉群是绣江河的源头,泉群中的墨泉亦为人所称赏。李清照纪念园位于百脉泉公园内。

泉边人家

门外泉塘窗前柳,

无尽碧波莺燕啾。

家中有客呼上茶,

小桶一提香意稠。

济南多泉,泉边人家也多,这里所说的是王府池子边的一户人家。伴泉而生,伴泉而长,子子孙孙,世代相衍,实在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