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职场情商课
6032100000006

第6章 认清自我:保持本色,发掘潜能(2)

自我心像会给一个人的工作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身不正确的自我心像,其中最应该进行调整的就是过度自卑的自我心像。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管你多么优秀,也不管你的工作能力有多强,在其他人身上总有你不具备的东西。这时候很多人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点自卑心理,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度自卑就很容易否定自己,从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而这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要想改变过度自卑的自我心像就应该不断地鼓励自己,积极地暗示自己。例如,你可以默默地告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我是独一无二的,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可能有一个人可以完全取代我的位置。总有一天我会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当然,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心像比现实中的自己高出太多,那么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因为过高的自我心像会迷惑一个人的眼睛,让人看不清真实的自己,这时候人就很容易好高骛远,从而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屡屡碰壁。而且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一个夸夸其谈的人做朋友,因此这样的人也很容易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

有人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自足感=成就÷抱负。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职场人的自我感觉是否满足与他取得的成就和抱负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当职场人的抱负不变时,取得的成就越大,他的自我感觉就会越好。如果你经过努力后取得的成就和自己心中的抱负相差无几,你会因此而感到满足,这时候你就会从心底生出一种成就感,变得更加自信。如果你经过努力之后取得的成就远小于心中的抱负,你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这时候你往往会面临两条路,要么总结经验,向未来发起又一次更加猛烈的冲击;要么选择放弃,降低或抛弃自己原本的抱负。

要想让自我心像更好地服务于自己,就应该让自信心、成就和抱负这三者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三者不平衡就一定会给人造成消极影响。当一个人的自信心略强、抱负略大的时候更容易激励自己去取得更大的成就。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坚定的自信心和过于高大的自我心像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有时候让人很难区分。通常情况下,有坚定自信心的人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不会人云亦云,不会随波逐流,而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有时候坚持自己信念的人会遭遇他人的不理解,甚至会遭到非难,这时候就更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当然,也不要忘记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对自己的评估确实脱离了实际,是不是过度地放大了自我心像。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应该及时地修正自我心像。

总之,自我心像其实就是一个人自信心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它会对人的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应该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自我心像。良好的自我心像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一旦意识到有了过度自卑或者盲目自大的自我心像就应该及时地进行调整,从而把它们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水平。

哈佛启示录

爱默生是美国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曾经被美国前总统称为“美国的孔子”和“美国文明之父”。他说:“你应该相信自己是正确的,相信自己是一个天才。”其实,爱默生的话说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良好的自我心像,要相信自己。能否建立良好的自我心像对于职场人来说非常重要。拥有良好的自我心像的职场人在工作中会更加自信,他们不会轻易地被眼前的困难打倒,会迎难而上,披荆斩棘,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树立目标,使生命绽放光彩

哈佛大学曾经对一届即将毕业的学生做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前提是这些学生当时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调查结果如下:

27%的人从未树立过目标;

60%的人目标不明确;

10%的人目标明确但比较短暂;

3%的人目标明确且长远。

25年后,哈佛又对这批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3%目标明确且长远的人,几乎全部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

10%目标明确但比较短暂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实现着自己的短期目标,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处于社会的中上层;

60%目标不明确的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安稳,只是没有什么突出成就,几乎都处于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的27%从未树立过目标的人,过得很不如意,为此,他们总是在无休止地抱怨,抱怨上帝、抱怨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根本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具有高情商的人都明白目标对于人的事业来说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因此他们往往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他们就能够竭尽全力朝着已有的目标前行。只有这样做才可以有的放矢,让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那么他势必会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漂泊不定,这时要想取得成功就显得很难了。因此很多人都曾经说没有目标的人十分可怜。

有时候看不到目标甚至比死亡还要可怕。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把他人的成功归结为别人走运,他们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之所以一次次地失败都是命运的魔爪在作怪,这是自己不能左右的。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逆来顺受,把自己交给并不存在的神。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错误的选择,如果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你放弃了,又怎么可能取得成功呢?

清晰而明确的目标,可以让一个身陷各种琐事的人以最快的速度从中超脱出来。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那么在工作中,他容易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让自己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这时候成功对于他来说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有人说目标和人的关系就像空气和生物的关系一样。没有目标的人,他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该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有给自己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优化人生的进程。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家境不好,但是因为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朝着目标不知疲倦地奋斗着,仍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所以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明白以下几点:

(1)一个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面对挫折和打击的时候才不会一蹶不振,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目标越具体就越能让人减小挫败感,而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那些挫折也就微不足道了。

(2)一旦一个人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做事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它。即使有时候在忙着其他工作,但是在潜意识当中也会向这个目标靠近,所以往往能在不知不觉中接近目标。此外,当人们在坚持不懈中实现了一个个近期的小目标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勇气,也就距离自己的终极目标越来越近。所以那些拥有明确目标的人的成功率会比一般人高。

(3)作为职场人你应该明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目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却着急要当上CEO,这难道不是天方夜谭吗?你必须脚踏实地地走过每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学到一身本领,让成功变成可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难题,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它几乎是一个无法逾越的天堑,但是你会发现只要坚持一下就可以顺利地把事情解决。

当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的时候就有了奋斗的动力,他不会轻易地叫苦。当然我们不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部分人的运气非常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如鱼得水,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还需要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砺。在这个过程中,目标会发挥其他事物不可能具有的作用,鼓励人不断地前行,让人能够审时度势,抓住各种有利的时机,让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总之,明确的目标可以让职场人浑身充满奋斗的力量,工作上遇到的所有烦恼在目标面前都算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目标会让人集中注意力做事,这时候就更容易取得事业的成功。所以作为一名职场人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为自己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竭尽全力向着目标迈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退缩。

哈佛启示录

在哈佛大学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连起码的目标都没有,你还能得到什么呢?”是的,作为一名职场人,如果你还没有弄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也没有给自己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你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打杂。要想改变这种命运,首先就要改变思想,给自己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你从平庸的“龙套”角色中跳出来。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在哈佛商学院有一个传统——每一位教授在学期课程结束的时候都会用一堂课来讲述那些让自己感触很深的人生经历。而作为教授之一的南希·克恩向学生们讲述了一段这样的自我经历:

父亲的逝世使克恩开始回忆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开始系统而全面地审视父亲,她发现父亲并没有她认为的那样完美,她看到了父亲的成功和优点,也看到了父亲的失败和弱点。他精力充沛却有些苛刻,有活力却偶尔会怨天尤人……

从父亲身上,她发现原来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她得到了这样的启示:现实中,人们常常会因为追求完美这一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将自己陷入尴尬、疲惫、失望和孤独之中。尤其是成功人士和那些极度渴望成功的人更不容易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但这除了让自己更加疲惫之外,也不利于取得成功。因为不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人往往很难认识到或者接受自己的错误和缺陷,或者总是轻易地被羞愧击倒。

的确,正如克恩在父亲身上得到的启发一样,我们都应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就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而这对渴望获得事业成功的职场人而言,显然是不利的。

作为职场人,你应该明白,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适当地追求完美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但是一个人如果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的要求过于苛刻就会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追求完美的人会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不管什么事情都希望自己做到最好,希望一切都能够像自己预想中的那样,只有这样才能够感到心满意足。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他们就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认为这都是自己的过错,过度地放大自己的过失,这样一来就会让自己承受很大的压力。

此外,相比完美的“神”,人们往往更喜欢有点缺陷的人。也就是说,不完美并非坏事,它能让你的职场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伦森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准备了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

第一段录像中被访谈的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他不仅俊朗不凡,而且成就了辉煌的事业。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他自信、从容、谈吐不俗,表现得近乎完美。

第二段录像中的被访谈者也拥有同样好的条件,不过在被访谈的过程中显得有些紧张,碰倒了咖啡,弄湿了主持人的衣服。

第三段录像中的被访谈对象是一个各方面都非常普通的人,没有引以为傲的成就和外形,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虽然没出什么错,但也没有什么突出表现。

第四段录像中的受访人也非常普通,没有什么亮点,而且在受访过程中,他也因为紧张而打翻了咖啡。

教授将这四段录像分别播放给测试对象观看,然后让他们选出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受访者是谁。

结果,最不受欢迎的是第四段录像中的受访者,几乎所有的人都选择了他。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大家最喜爱的人并不是第一段录像中那位几乎完美的受访者,而是第二段录像中打翻了咖啡的那位,有95%的测试者选择了他。

这个实验反映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的“出丑效应”,又叫做“仰巴脚效应”,是指全无缺点、近乎完美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而那些整体表现完美,却又有些小瑕疵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同。

由此可见,在职场中,一个工作能力很强,各方面都完美无缺的人和一个身上有缺点的工作能力强的人相比,人们更喜欢后者。因为一个太过完美的人,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很大的距离感。很多人之所以喜欢林黛玉就是因为她不仅是一个敢于挑战封建礼教、敢爱敢恨的人,而且她身上还存有一些小瑕疵,让读者感觉到她更加真实。她的确知书达理,但是她的尖酸刻薄也时常出现。倘若没有了小心眼儿、任性等缺点,那么她就真的成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了。和林黛玉相比,薛宝钗可谓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老手,不管做什么事情,她都能够八面玲珑。但是很多读者却不买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她做事的时候过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