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040

第1040章 启元(5)

沈鸢风波到此暂告段落,但还只是开始,沈云卿膝下还有沈璐待嫁,年纪也不小了。

而且沈璐和沈鸢还不一样,沈鸢和周雪琳很像,不怎么挑剔,随遇而安。但沈璐就是丈母娘的复刻版,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德性,贪财、囤钱、喜欢金银珠宝。

整天打扮的招枝花展,跟着段莹玉到处起哄,参加各种交际活动,眼光专门盯着有钱人,年纪不大,但小金却库装了不少,典型的高学历白富美,女帝的目光也整天盯着沈璐这个摇钱树,琢磨着再讹诈沈云卿一笔钱财。

周照宁的死,算是给七王之乱画上了句号,但只是开始,周帛的继位让岐帝国等来了对骠国开战的机会。

周照宁病死消息传到神都不久,兵部遂即下令登州海陆师两万人,坐船南下振州,再从振州坐船前往阿瓦达提。同时从腊婆抽调夷兵五千人,岐军一万人,腊婆各部新编岐军五千人,分批坐船前往阿瓦达提整备战训。

同时传信达忽哲、赛思马花与阿瓦达提岐军进入戒备状态,东部交趾、腊婆两地经过多年向西拓展,基本收服中南半岛北部多数土部,与骠国东部全面接壤,经过数年经营开发,修建小路十数条,岐军提前囤积了大量军需物资和食品保障,就等一个开战机会。

截止泰德八年年底,冶铁产能达一千两百五十万石,约合差不多212.5万吨,其中各种牌号生铁约117万吨,主要工业用钢材95.5万吨,特种钢5千多吨。其他铜、锡、镍、铬、铅、锰等金属上百万吨。

工部总计拥有各种工业切削机床、工业母机八万七千多台套,尽管多数都是蒸汽动力驱动机床。

国库岁入达到惊人的一亿六千五百七十万贯,财政连续三年出现巨额盈余。

其中仅每年对外出口关税一项,就给财政带来高达两百八十五万两白银,十三万两黄金的净收入,这还是朝廷国库的明账。

以此计算,国内民间得到的贸易顺差,至少是关税净利润的1.5倍以上,并且每年都在以百分之二十的增速持续增加。

这还是只是财政收入和可见的关税收入,泰德八年朝廷的额外综合收入,每年也达到了三千四百多万贯,当然,绝大多数是铜钱。

对乌兹曼的船只出口、技术转让也得到一大笔收入,西斯法赫这个“偷金鼠”每年捎回的黄金白银也不少,每次也会买走一些军火,由增加了额外收入。

军火收入也是一项大头,仅泰德八年一年的军火对外销售净利润就达一百二十五万两白银。

截止泰德八年,从隆元二十九年开始到泰德八年年底的九年间,总计生产旧式活门步枪、新式活门步枪、霰弹枪、栓动步枪、半自动步枪、转轮枪、燧发枪一百四十六万余支,平均年产二十二万支,最近三年的产能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当然,生产最多的还是旧式活门步枪和燧发枪。

旧式活门步枪生产约五十四万支,燧发枪五十一万支。新式活门步枪十二万余支,转轮手枪一万六千余支,霰弹枪三万余支,栓动步枪十四万余,半自动步枪十一万余支

其中燧发枪主要用于出口和装备武装移民,约十万支活门步枪用于出售给忽喇、波兹津与东南亚诸国。

此外六年生产火炮与次级火炮四万七千多门,超过半数以上用于装备海军,海军武装船,海军补给舰,以及民间商船,三分之一用于陆军装备,四分之一用于岸防火炮,其他用于对外销售获取出口收入。

菰洲(非洲)专属贸易虽然不向民间公开,但内阁是知道的,每年菰洲专属收入刨除成本开销,黄金得有五万七千多两,白银倒是不多,约三十一万两。

非洲主要需求的商品是铁器、布匹、食品、畜力、马匹、陶器、瓷器、油脂、蜡烛,至于丝绸、茶叶、鞋子、袜子之类的东西他们根本没这个需求,而且价格还贵。

尤其是鞋子袜子,他们都光脚,对穿鞋子、袜子根本没概念,所以你把这些东西卖给他们,他们根本就不要。

另外通过这些年的贸易也发现,非洲人特别喜欢酒,欧洲人就以高价把欧洲的酒类卖到西非谋取暴利。

发现这一情况之后,沈云卿专门指示腊婆大量酿酒,专门把腊婆的糯米酒、白酒,本土的白酒、啤酒、红酒、威士忌大量运往非洲销售,生意不要太好。

同时为了更好经营非洲,朝廷一边进行专属航运贸易,一边通过贸易,鼓励当地种植农作物,养殖牲畜,并提供给当地种子、农具、猪仔、鸡鸭苗,传授他们种植、养殖技术。

由于蜀黍生性热情奔放,为了增加他们的农业积极性,朝廷以商品换农业商品为条件,鼓励他们发展农业,然后用农产品换取他们需要的商品。

这样一来,通过商品交换刺激当地蜀黍发展农业,岐帝国输出商品,就在无形中在非洲东海岸、南海岸建立起了农业供应带,并以岐民移民村为核心,传播农业技术,开辟市场码头,输入货币和文明理念。

十年二十年后,东非、南非沿海都将是农业区,港口和人口城镇将迅速发展起来。

虽然不指望他们能走上正轨,但至少让这种贸易变得可持续。

而且等到三五年后,当地农业有所发展,可以再发展当地的香料、辛香料、木材、棉花、采矿业的发展。

除了公开的财政收入,以上是可见但不公开的收入,不可见的收入还有女帝与伊萨德之间的专属贸易往来,非洲贸易的专属收入统一进入金戋寺,金戋寺再跟女帝拆账,内阁并不知道多少专属收入进入了女帝腰包,所以这块计入在内司府的账目。

而内司府每年的盈利,从来就没公开过,但沈云卿很清楚,内司府囤积的贵金属,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女帝已经患上严重的贵金属囤积症。

金戋寺的盈利也堪比国库财政收入,此外还有内宫局,内宫局的收入和财政比起来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搁在三十年前,现在内宫的收入几乎可以维持三十年前财政大半年的开销。

最后就是他沈云卿这头大肥羊的收入,坐吃国家经济命脉,垄断全国工业、化工、药品、交通、运输、邮政、技术开发、军火销售、专利许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每年疯狂敛财,以至于女帝天天开始盘算着如何才能更多更好的薅羊毛。

国家矛盾从内部矛盾,转移变成女帝与沈云卿之间谁钱更多的矛盾。为了转移这种矛盾,女帝变着花样的圈走沈云卿手头的贵金属。你赚铜钱就行了,黄金白银和铂金搁在朕的手里最保险安全。

于是从这年开始,岐帝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银泵。

有鉴于财政全面扭转,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已经二十四年没有下调的盐价从每升一百文,降至每升二十文,盐商们不忧反喜,以桑劲川、楚岳涛为首的户部盐铁司集团举双手赞成。

但不是因为他们吃了蜜蜂屎做好人,而是盐价降低后他们能赚更多。

一方面是老百姓吃盐还有欠账,尤其是西南、关外、东北、都护地区,欠账很多。

另一方面是全国牲口养殖规模空前庞大,大量牲口养殖需要用盐,盐价吊在一百文,已经严重影响到养殖户的利益。

再者就是化工用盐逐年攀升,而化工用盐最后都要反应到化学品上,盐价降低后,万料厂的化学品也就更便宜,这本账桑劲川还是会算的。

而盐商现在根本不指望从人嘴里赚钱,而是指望牲口吃盐和沈云卿的万料厂买盐。

换而言之说,沈云卿现在是盐商们的最大金主,老百姓滴不是。

财政的盈余虽然是好事,但也是坏事,大量财政盈余如果大量闲置而没有投入合理的开支和经济运作,这种盈余就会变成经济危害。

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债,朝廷大幅减少国债的发行,以至于明年准备购买国债的券商和财主向金戋寺投诉,因为现在国债成了一种避险保值的产品,你现在一下子缩水这么多,让民间去哪里找投资保值产品。

有鉴于财政大量盈余,在沈云卿推动下,全国进入新一轮基建和工业投资。

并且优先投资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开始实行教育补贴,尤其是对平民和贫困阶层,朝廷将每年拨款,提供配额,转款专用,每个实行新学的州县都有面向平民和穷人家庭的免费教育名额,军烈属、有功军卒、基层武官优先分配名额,并且定期核查,金戋寺监督。

这一次礼部倒是没有瞎BB,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除了神都,全国的新学都归礼部管,沈云卿监督,这次是礼部出面“收买人心”,为什么不干呢。

同时更大规模投资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电力设施的建设和配套加速推行,一些中型水库建设拨款建设,论证大型水库的建设方案。

尽管财政转向宽松,但钱仍然来不及花,有鉴于日后长期出现的贵金属流入,可能带来贵金属通胀和贬值问题,沈云卿开始加速推动“铜出贵入”,加快贵金属储备化。

而且非但金戋寺在储备贵金属,户部和女帝的内司府这些年其实也在储备贵金属。

尤其是女帝,从隆元八年得到玻璃工艺,隆元十三年得到珍珠工艺开始,就疯狂敛财囤积贵金属,最近的二十年尤为疯狂,根据沈云卿的观察和估测,女帝的大金库里面的贵金属可能达到了惊人数量。

虽然朝廷大量囤积贵金属,但货币政策的全面开放和工业的支撑挂钩,让铜币具有了硬通货的地位,贵金属的储备化和纸币的流通将很快成为趋势

总而言之,不能让货币盈余资金躺在仓库里搞囤积,至于贵金属,现在开始就可以有计划的进行收储,尤其是黄金。

白银这种东西在农业时代还凑合作为货币,一旦进入工业时代,每年全球开采的白银论万吨计,而整个十六到十九世纪,欧洲从美洲掠夺的白银也才十三万吨左右,而现代工业社会,全球一年的白银开采量就能有一两万吨,开采量是黄金的二十多倍。

所以白银这玩意儿不用多少年就会出问题,尤其是再过十年,岐帝国能实现工业化采矿,白银的价值会迅速下跌,年产白银几百吨根本不是问题。

但是黄金,至少在人类冲出太阳系之前,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将是长期化的储备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