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111

第111章 盐

风吹日晒水分蒸发的原理其实古人都懂,但“蒸发”的认知还没有,仅仅停留在知道天热太阳晒,水会少,然后把水里的水垢杂志变成干粉这个层面上。

而晒盐不是没有人尝试,也有人考虑过,这古人并不比现代人笨,但有几个技术问题解决不了。

其一是引水,海水涨潮进入盐池,但退潮后又缩回海里,你得让海水留在盐池,而不是回到海里。

所以技术上有两个办法,其一把盐池挖深,让盐池比海面低,海水进入盐池,海水退走后自然把低于海平面的盐池填满。

但问题是涨潮落差的差往往有几米,而盐池不会挖在海边沙滩,而是挖在沙田内陆,而内陆要比海滩又高出几米乃至十几米,所以要挖到海平面下,少则三四米,多则七八米米。

十几万亩的盐池都靠人这么挖,得要挖到猴年马月。而且这还是沉淀池,晒盐池得比沉淀池更低吧,所以土方工作量太惊人。

那么就剩下第二个手段,用水门控制流量,涨潮时开启水门,高潮时水阀关闭,水位处于最高位时将沉淀池灌满,退潮时海水堵在沉淀池中。

但问题就出在水门上,水门不是水阀,水阀做大的再大,每分钟的流量也是有限的。海水必须量大,才能保证出盐量,就只能用水门。

水门的控制和起落需要高效可靠的工程结构,根本不是一个土财主能搞定的技术问题,单纯民间的一个想法,没有加工技术支持,根本无法实现,所以得有工部的技术基础和沈云卿理念的加持。

解决了引水,还得解决渗漏,如果用落差法,盐池就必须挖在海边,眼下不用水泥,在沙滩上修盐池,那是装多少漏多少。如果用水门,就能修在沙滩外的土壤层,但问题是没水门,就只能修在沙滩上。

其三,这盐给晒出来了,你总得弄走吧。但是盐池里的盐不会等到水分全晒干的再出盐,而是盐浓度升盐被析出海水的时候,开始铲盐。

如果等全干透,至少得二十多天,你不能保证二十多天中不会下雨,前功尽弃。

所以得等晒了四五天后,盐稀出海水,盐工开始挑盐,挑出含水盐,再晒半天,制成干盐。同时往晒盐池海水水,如此往复循环,晒盐池的盐浓度更高,出盐周期更短,效率更高。

但挑盐的时候人得踩在盐水里,试想那死海里的盐浓度都能让人皮肤受不了,更何况是盐池里高浓度的盐水,还是有碱的盐水,甭说让你站一天,站一个小时你都受不了,即便你穿牛皮靴,再怎么密不透风,不用几天也给你烂个精光。

现代晒盐,盐工都穿大口长筒胶鞋,可眼下没有啊。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事是死的,人是活的,没有橡胶,还不能去搞?

可问题是大天朝不产橡胶,这年头也没人知道橡胶是个什么玩意儿,即便坐船出海去东南亚搞橡胶,那也来不及。

当然,可以从石油里提取合成橡胶,眼下也有这玩意儿,叫脂水来着,但产地在西域都护府,也就是今天中亚,全靠人工的地上采集,且不说产量有限,运到中原那要多大的经济代价,而且提取和生产也是问题。

但这都难不倒沈云卿,其实中国自古一直都产天然橡胶,而且是品质最好的顺式分子橡胶,就藏在杜仲里,俗称杜仲胶。

只需用碱水浸泡,即刻获取杜仲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橡胶,简单加工处理,便能得到天然橡胶,添加硫化物制成耐用胶,制成胶鞋。

不过眼下杜仲人工种植规模小,许多地方还停留在人工自然采集的层面,一双胶鞋的价格也不便宜。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还有最后一个要命的东西“天然碱”。

煮盐也会产生天然碱,但煮盐的时候会放石灰和稻草灰,中和海水中的镁、钙离子和碱,跟铁锅发生反应后,最后变成一层垢,这垢的碱性低,铲掉也就是了,最后得到的盐,色泽发青,因此又叫青盐。

晒盐就不同了,长期晒盐天然碱大量沉淀,一部分会随盐带走,但更多会沉在盐水中,这个时候盐池含碱量极高,对人有害,而盐池大都低于地表,靠人挑碱水那劳民伤财不切实际。

所以只能轮作,等晒盐池淡季不晒盐的空挡,晾干盐池,最后形成含盐含高天然碱的膏状物,让人铲出来。

但天然碱腐蚀性强,没有橡胶保护,暴露性接触,那根把人扔进石灰池里没什么两样,空气中的碱粉吸入呼吸道也是有害的。所以把盐晒出来,碱水长期浸泡盐池,盐池最后也就废了。

当然,可以像煮盐那样,投放稻草灰和石灰中和。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避免了碱的危害,坏处也很显而易见,出来的盐杂质太多,太坑人,加之没有工艺设备,无法实现精炼,晒盐得到的粗盐,品质会比煮盐差得多。

而且煮盐有个高温加热过程,同时熬煮的锅小,容易充分反应,晒盐的盐池面积大,撒多少都撒不均匀,加之没有高温加热反应这个过程,最后出来盐的品质,实在不敢恭维。

即便把碱铲出,你也不能就近扔回海里,最后还会造成近海碱化,反噬晒盐。

所以得到的天然碱得有去处,没去处最后还得搭进人命。

沈云卿就地在盐池边烧石灰,石灰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天然碱膏中制成纯碱,然后再将煮好的石灰投进天然碱,制成火碱。

剩下含有氯化钠和少量碱和石灰的残余物,再制成盐酸。

如此一举可制得纯碱、火碱、盐酸、石灰、生石灰、大小苏打。

火碱、纯碱眼下还能用于制取玻璃、皮革、染布、冶炼,甚至肥皂等等。

此前工部供应的火碱量少杂质多,价格还死贵,现在跟你说拜拜,不用多久规模扩大,还能倒卖给工部,你什么价格卖我,我什么价卖你,纯度还比你高。

所以甭看晒盐很简单,古人不必现代人笨,但问题是古代受到技术瓶颈的制约,有些今人看来容易的事,在当时技术条件很难实现。

当然,还有个中国人一贯的思维模式,就是能解决问题就好,操心的事等出了问题再说。

煮盐是最典型的现象,煮是最简单,也是最便利的化学反应,是能解决问题,但不能点开另一条科技数。

而且随着人口增加,市场规模增大,更重要的是王朝运转到中后期,国家的机器的每个零部件都运转失灵,煮盐因为暴利,就成了要命。

几十万上百万盐工随时可能沦为起义军,隋朝末年的程咬金,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哪路英雄好汉不是贩私盐的出身。就连朱元璋,没江淮盐商的支持,能在南京站稳脚跟?

但如果晒盐,不仅产量大,用人还少,利润还高,如果能解决一些列问题,还能意外点开化学科技谱,也就没那么多盐工去造反。

所以能解决问题,不代表没问题,现在没问题,不代表今后没问题,人得进取,不能前人解决了问题,后人躺前人功劳簿上享受红利吃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