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112

第1112章 开禁下沉

下刻,林毅贤继续说道:

“现在还是说说动官制和行政。依海郡王的方略,此番动官制只升不降,百官的阻力应该会小得多,同时将官吏派遣至乡,加强对乡村的行政管理,防止密党在买通州县官吏,再控制乡村,彻底形成割据,瓦解朝廷的统治。”

“是。目前朝廷的关键不在城市,而在乡村,城市人少,而乡村人多。虽然朝廷这些年来大力推广高产稻米、小麦,种植高粱、土豆、红薯和玉米,老百姓的温饱得到了解决,但是老百姓目不识丁者十之八九,难免会受到密党的挑唆与煽动。

因此朝廷要加强对乡村的治理,不光要派遣官吏,日后还要在乡一级开办读书认字的学堂,得让老百姓明道理知教化,不被密党所蒙蔽挑唆。”

“现在朝廷是有钱了,也有足够的口粮,确实是可以广布官吏深入乡间,加强朝廷的管辖治理,但是乡官的放缺各部恐怕不会袖手旁观,这你可想过?”

“想过,如果乡官都由本王放缺,那就等于架空了户部、吏部在地方的权利,但是继续任由着户部、吏部在乡间放缺,还是会造成贪官污吏,所以沈某是这么想的。”

乡官直接和基层老百姓打交道,如果继续让户部、吏部放缺,后果就可能是出现一大批乡官贪污集团,造成小官遍地贪的情况。

但如果不让户部、吏部放缺,他们肯定不同意行政下乡,因为乡是县的构成基础,乡被沈云卿控制了,那户部和吏部在地方上的权利也就被架空了。

尤其是现在全国仍然以农业经济为主,乡是税收和政权的主要存在形式。

所以既要防止小官遍地贪,又要让户部、吏部放缺,就只能采取一些措施。

有鉴于现实存在的一些政治阻力,沈云卿考虑设立一个死标准,让户部吏部自己缩脖子。

由于乡一级的行政主要是农业,没什么公务,尤其是当前,全国多数地区乡一级都是农村,因此派遣的乡官首要责任是抓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而不是让你去作威作福。

就盯住这一点,给乡官画一个死标准,凡是乡官,都必须懂农业技术,并且要参加田间劳动和生产,否则一律不予考虑。

其次,每个县的辖下乡,不论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兵部、工部,一半的乡官文官都要放给司农寺、太仆寺和金戋寺,以便于抓经济和农业生产,另一半由各部门自己任免,但任免的官吏必须符合第一条。

其三是乡间的武官都由兵部放缺,加强基层治安和武装力量建设、

其四,金戋寺下到乡,开设营业部门,负责经济和农业监督,监督乡官的作为和经济发展。

最后,乡官干的好,可以提干,乡官不做学历硬指标要求,不一定要科举出身,新学、举荐和地方上聘用也可以,只要你有农业技术,基本识字就行了。

所以乡官下乡不是去做县太爷,而是去抓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是去吃苦,不是去享受。

仅此一点,就能让户部、吏部这帮子老爷缩脖子打退堂鼓,而且说起来是去搞经济发展,去为老百姓谋福利,谁拒绝执行贯彻,谁就是人民公敌。

计划虽好,但林毅贤、周晟都觉得不靠谱,周晟就说:

“如此岂非官场儿戏。”

其实周晟是想说,沈云卿太理想化,很幼稚,这一举措官场上行不通,户部、吏部肯定不会答应。

但沈云卿却说:

“总有办法让户部、吏部答应本王的条件,到时候由不得他们。”

“海郡王有何办法让户部吏部答应条件?”林毅贤捻着白须难以理解这么幼稚的方案,如何能让户部、吏部答应。

“朝廷派系放缺,与其说是放缺,不如说是占个能来钱的地盘仅此而已。”

此言一出,林毅贤、周晟翻了个白眼,不禁心想你倒是说的直白,你怎么不在女帝面前说。

“那又怎样?”周晟问。

“现在朝廷粮荒已解,相反粮食产量猛增,天下粮仓爆满,都快装不下了。而且轩禾书院日后还会有更多的高产良种出现,化肥的使用也将日益增加,日后粮食将大大超出需求。

但是朝廷对棉花、麻丝、丝绸、菜油、黄豆、药材这些的需求,却只多不少,现在根本供不应求,所以朝廷对民间种植的占比也到了调整的时候。”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优先保障的都是粮食生产,所以朝廷有强行规定,老百姓种粮食和种经济作物有严格的比例,亦或者朝廷有产区分配。

如江南,可以允许一些绸商大量种植桑树养蚕,因为丝绸是高收入经济产品,而老百姓没有朝廷的政令,则不能大规模的种桑,因为会占用大量粮田,导致粮食产能削弱。

而岐帝国二十年前全国多数地区的农民和地主,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比例是1:9,允许种一成的经济作物,诸如棉花、油菜、黄豆等等,剩下百分之九十的土地都种粮食,勋贵的土地政策则是完全放开的。

之后进一步调整到3:7,允许私人更多种植经济作物。

因为二十年前全国市场基本得到重塑,工业需求增加,尤其是对油料、棉花的需求急速增长,最近十年的工业增长需求,已经远超过民间所能的产能,因此这种朝廷强行规划的产业比例,必须调整。

而农业产品种植的调整,就意味着利益。

打比方说,以前一个乡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土地种植棉花,但现在允许提升到百分之八十,而棉花比粮食更赚钱,当然是种棉花更划算。

而给户部、吏部放缺的乡官所在乡,就专门进行农业品种调整,进一步开放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而金戋寺、太仆寺、司农寺,则继续维持以粮为纲的农业模式。

这样一来,通过人为制造经济蛋糕,户部和吏部就会考虑。

但话说你为什么不全都开放了算了,户部、吏部不是更高兴?

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经济作物的需求是有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对经济农作物的需求再大,也有饱和的时候,所以不可能全放开,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就需要通过计划调控,和市场自行调控,两个举措同时进行。

否则如果棉花赚钱,大家都去种棉花,没人种粮食,非但棉花价格要崩盘,又得再次出现粮食危机,所以需要产能和种植面积调控,仿制农民和市场无序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

通过放开部分经济作物产能,既能增加棉花、大豆、油料、药材的供应,降低现在的市场价格,满足工业需求,同时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还能让粮价回升。

在朝廷仍然补贴农业的情况下,粮农收入更多。而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和地主,也会因为高价格而受益。

所以户部、吏部一算账,就会觉得有利可图,只要他们觉得有利可图,那就上套了。

因为他们再怎么折腾,也还是农业。而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户部、吏部放缺的县,辖下的几个乡,两三个乡以经济农业作物为主,其他都是金戋寺、司农寺、太仆寺放缺,以种植粮食、养殖和农副食品为主,待等日后工业下放,县城可以搞一些工业。

到时候地方上就是农业、农副产品、工业都有的格局,每个地方都相对平衡一些。

到时候朝廷再在每个道搞一两个工业大区,全国的经济和工业格局就基本定型了。

这才是沈云卿布的大局,给户部、吏部的都是蝇头小利,但这些蝇头小利,在当前就是巨大的利益。

一旦朝廷定向放开农业政策,户部、吏部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做出一些让步也就是必然的。

听了沈云卿一番深入细致的剖析,林毅贤茅塞顿开连连说妙:

“此计妙啊,他户部和吏部还不能不答应。”

“正是如此,农业开禁已经势在必行,只是户部、吏部还没察觉罢了,我们便以此为饵,让两部做出让步。”

这时周晟说

“这法子好,只是这般厚此薄彼,那些没有开禁的乡,恐怕会有些不满。”

“不满只是暂时的,日后农民会进城,城市人口会增加,城市里会发展更多的工业,机器设备日后也会向各地开禁,只是时间为题,所以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城里的工人越来越多,只要调整好农业生产,农民的问题就能解决。”

由于这次经济农产品开放调整是定向政策,只对一个县的半数乡开放,就会出现一个县下面几个乡的地主、农民,因为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而大赚钱,其他几个没有定向政策,仍然只能维持3:7模式的乡收入就少的局面。

不可否认会出现一定的贫富差距,但这是目前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要保证大局的平稳和国家的发展,采取计划手段和行政调节是必然措施,否则将无法推动朝廷的改革和发展,只能裹足不前。

而且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后,粮价还会回升,同时那些只能种植百分之三十经济作物的农民,依然可以从这百分之三十的种植面积获得收入,朝廷对农民粮食的补贴不会一下全部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