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210

第1210章 法律都是马后炮

周启认为这次开禁对他在政治上是有利的,不可否认表面来看是有利的。

但工业技术全都在沈云卿和工部手中,为了维持工业生产和经济秩序,开禁之后不会任由地方胡乱肆意发展,朝廷提供技术,就要占股份,比例不一定很大,但是只要占股份,朝廷就能监督这些企业,同时还有分红。

民间的资本总量永远超过国家政府资本,所以民间资本能创造更大的经济财富,因此朝廷通过向地方开放工业,能收取更为广泛的工业税,同时参股,还能得到红利,并监督地方工厂,而周启什么实惠也得不到。

而权力这种东西,本质上是抽象的,但实际上有边界,而这个边界就是利益导向。

周启不控制任何利益投送的平台,他就得不到实权。虽然控制了刑部,但只要依法经营,同时沈云卿有皇室身份,你想要用皇权意志扳倒他,根本不可能。

“这下你总该明白了吧,我可都是为了你和赋儿着想。”

“看来都是我一直误解了你,不知你的良苦用心。可你怎么不早说呢。”

“此事不到时机不可说,一定要时机成熟才能去做。”

“难不成你一早就在谋划此事?”

“其实二十年前金戋寺开禁,第一次允许民间在神都置办工厂,那时起,我就已经考虑到了今天。你以为我糊涂了,其实真正糊涂的是民间财阀,只要他们吞下这个鱼饵,今后就只能听朝廷的安排。”

工业扩散式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能都窝在一个地区集中发展,总要对外辐射,这一点沈云卿比谁看的都清楚。

正因为他清楚这一点,所以就要利用这个条件,达到政治目的。

简单来说,既然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但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同时别人又需要这个都东西,就一定只能来求自己,你只要求我,条件自然是任我开。

而官僚系统,民间财阀,也包括女帝,始终都认为朝廷一定会攥着工业不撒手,但他们是不知道,当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会对外扩散辐射发展,无论权力阶层愿不愿意,这个过程都会发生。

如果权力阶层强行摁着工业不扩散,就会触发资本主义革命,因为国家垄断了资本和生产力,就是抑制了市场资本的发展,市场资本一定会反噬统治阶层,这是必然结果。

除非这个国家内部的私有资本被消灭,只剩下国家资本,那就不会发生资本主义革命,但前提是一定是无产阶级或者国家资本,与资本主义资本发生武装对决,最后分出胜负。

既然工业扩散一定会发生,而女帝、官僚和民间财阀都不知道,那么就能作为一个条件,迫使官僚改革,让民间财阀接受朝廷的条件,从而实现政治上的改革,避免单纯使用行政力进行强推,风险低得多。

而且说起来,还是朝廷分蛋糕,民间资本应该高兴才对。

稍晚时,周启打来电话,询问工业向地方开禁一事,约他明天早朝之前在章台会面。

“郑王约你明日章台会面,是想借此向百官暗示,是他在推动工业向地方开禁。”

“你都看得出来,其他人会不知道?便宜谁都会沾,但关键是占了大便宜,还是小便宜,如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便宜当然是越多越好。

对了,赋儿最近都在干些什么,我不在的半年多,他都干什么去了?”

“多数时候都在孟津和偃县,说是做什么统计。你有安排?”

“百族大会结束之后,我要安排赵元一行乘坐火车前往关中、河南考察,然后去江淮、江南探望腊婆移民县,所以想让周赋陪同。”

“但母后那里恐怕不会同意,你这么做,郑王也会让周文斌、周阙、周睿三子陪同。”

“但如果是未来妹夫,那就两说了。”

“哦!难道才一天,你就与赵元说成了?”

“哪儿这么快,我只是试探了赵元的口风,你真以为赵元只是单纯来请婚?”

“不是来请婚,能是为了什么。”

“赐婚就得给嫁妆,赵元现在富得流油,他就缺朝廷的这一口?他要的是工业,谁能给他工业,只有你我能给,所以赵元计划本来是冲着璐儿来的。”

朝廷经营开发腊婆二十年,腊婆现在就是一个风水宝地,赵元现在富得流油,确切的说腊婆各族大小头人都富得流油,他们不缺朝廷嫁妆这一口,他们要的是发展实惠,也就是工业。

所以赵元话里话外都是冲着沈璐来的,因为只有沈璐下嫁了腊婆,赵元再开口要工业,沈云卿这个亲家怎么也得给个仨瓜俩枣吧。但如果是娶了其他公主、郡主,嫁妆就会大打折扣。

由于察浒邰的缘故,以及赵元的敏感身份,沈璐不能出嫁的腊婆这件事,沈云卿不能明着回绝赵元。

而且要是让段莹玉知道了赵元要沈璐下嫁,段莹玉一定会找赵元要好处,然后在楚惠儿和赵元之间选择谁更实惠,这就等于是在搬弄是非。

所以沈璐不能出嫁这件事不能明着拒绝赵元,而赵元的口风也明确了要个日后有发展潜力的亲家,这就直接把范围缩小到了和沈云卿有关的直系。

那只能是再沈家、高家、周晟、林毅贤、欧阳五家里找。

而高家是男丁,欧阳家没有后,林毅贤的外孙女也嫁了人,所以只有周晟膝下有三女。周芳婵肯定是不能嫁的,现在许茹柔自己毛遂自荐,那就只能从许茹柔两个女儿当中挑一个。

而周赋名义上是兄长,所以周赋陪同赵元出行就是顺利成章的,至于周启会不会派儿子陪同,肯定会派,但关系肯定不是赵元和周赋的关系。

翌日,沈云卿一早前往章台,去见周启。

“郑王早。”

“海郡王南巡一路辛苦。”

“为陛下办事是我等臣子的本分,辛苦也是应该的。”

自从周启监国后,可以说是勤勤恳恳不敢懈怠,是个值得肯定的勤政之君。

但勤政之君未必是好事,如果勤政没勤在门路上,就可能变成邪门歪道。

像雍正这样心理阴暗的皇帝,是很勤政,但也把国家的活力给搞死了。乾隆又受到雍正的言传身教,进一步发扬光大,老百姓积极性更低,国家发展潜力进一步削弱。

不可否认雍正的改革缓解了清王朝的危机,但实际上也把清王朝送上了不归路。

只知道在农业范畴内改,思维看不到农业之外的领域,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压制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把人永远束缚在土地上。

与周启略作寒暄后,就工业向地方开禁交换了意见。

与官僚和周晟一样,周启同样担心工业向地方开放,朝廷工业技术扩散和流失,丧失经济和技术控制力,同时会带来地方经济权重增加,形成地方经济割据,对抗朝廷。

沈云卿将昨日对工部的演讲内容,重新凝练删改了内容说于周启。

期间其他各部官员陆续赶到,都围在一旁静静聆听,但真正有几个人明白,那就很难说。

“朝廷对地方开禁,开禁的只是非命脉工业,朝廷只要仍然掌控工业命脉,就不会失去对工业的控制。同时地方上发展工业,能迅速做大全国经济,对朝廷经营治理天下可谓是一大利。

至于众人担心的匠术扩散带来的隐患,朝廷可以修法,明令禁止民间从事朝廷禁止和危害天下的工业生产,如此与之前的盐铁禁令的初衷完全一致。”

“盐铁禁令虽然限制盐铁流通,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阻止乱臣贼子获取铁器与私盐。而匠术扩散至地方,日后地方有了工部机械,也能用来制造枪炮,即便修法,也不能阻止乱臣贼子的野心。”

周启从事法律工作多年,他很清楚法律的本质和罪犯心理,所以他的的逻辑很简单。

一个人存心要犯法,法律在违反乱纪者面前就是一纸空文,毫无约束力,哪怕是死刑,法律是无法从现实层面约束杀人犯的。

也就是说,杀人犯在杀人之前,法律无法进行约束和制裁。

除非有什么神器,在犯罪者行凶之前,来个天谴诅咒,在犯罪实施之前制裁罪犯。

或者用卫星密切监视,在实施犯罪之前向警方报警,或者用无人机把罪犯给炸死,从现实层面预防犯罪。

换而言之说,法律是马后炮,是事后诸葛亮。只有在罪犯犯事被抓之后,才会体现法律的存在,而在罪犯犯事之前,根本不顶用。

所以法律的局限性也很大,而周启监管刑部二十年,非常清楚法律的作用对某些一小撮人而言没有太多的作用。

一旦机械设备扩散到地方上,就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乱臣贼子用来制造枪炮。

但周启毕竟不是从事工业生产的技术官僚,因为军工生产已经不是传统的刀剑生产,军工生产需要一整条完整的工业配套体系,尤其是日后的军工生产,需要配套的体系更加庞大,一两个机械厂根本无法完成,如果大规模从事军工生产,国家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而且军工生产所需要的特种工、特种钢、特种设备、特种工装夹具、铁种切削刀具、加工工艺,都被朝廷严密控制,地方上根本拿不到,也无法获取,根本谈不上加工枪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