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235

第1235章 三分天下

眼下乌兹曼最大的尴尬,就是以伊哈汗·伊萨德为首的王室派骨干,几乎遭到毁灭性清洗,教会高层遭到毁灭性的清洗,集中在首都的部落首领被清洗。

阿里木现在尴尬的发现,自己竟然是教会唯一幸存的首都教长,圣城虽然还有几个大教长,但是乌兹曼的宗教权威在首都达马格,因此达马格教会要比圣城地位略高一些。

现在乌兹曼国内分成三个派系,一个是西斯法赫、艾玛丽领导的复国军和义军。一个是利亚德·伊萨德领导的北非军团,已经率兵抵达中东。一个是伊哈汗·伊萨德亲兵将领阿迪勒·艾哈迈德,以伊哈汗幸存小儿子达乌德·伊萨德率领的乌兹曼军团。

其中达乌德·伊萨德被艾玛丽控制,艾哈迈德受到艾玛丽挟持,只能听从艾玛丽调遣。

而且最奇怪的就是这三伙人不齐心,各有各的算盘,但是面对外来侵略,枪口都一致对外。

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战后怎么办,这也是沈云卿避见阿里木的原因。

按沈云卿的分析,现在伊哈汗·伊萨德死了,首都主要官僚、教会成员、部落首领被清洗,这就导致乌兹曼主体统治阶层瓦解,依附统治阶层的部落群龙无首,战后肯定会陷入夺权。

而且这三波人各怀鬼胎各有盘算,西斯法赫与艾玛丽就自不用说了,他们以复国为目的,肯定要夺回自己的权利和故土。

达乌德·伊萨德和艾哈迈德显然也不会甘心被控制,也要夺回王位和政权。

最后是盘踞在北非的利亚德·伊萨德这个叔叔,之前伊哈汗·伊萨德还在,他这个三弟还买账,现在伊哈汗死了,其他两个兄弟一个暗杀,一个叛乱,这个叔叔显然未必会买自己侄子和复国军的账。

所以现在乌兹曼的情况就是中东晋朝八王之乱版的五胡乱华,只不过是现在是三王鼎力六国入侵,情况不比晋朝好。

阿里木是伊哈汗·伊萨德的人,他显然是支持达乌德·伊萨德,所以立场一定是希望继续让岐帝国支持达乌德·伊萨德,但问题是现在达乌德·伊萨德落入艾玛丽手里头,成了挟天子以令天下,这就很麻烦了,这是目前政治上的困境。

沈云卿的态度是暂不表态,先等解决了联盟军,然后视情况是否介入干涉和调停三王问题。

最好的结果是三王中两人买账,乌兹曼继续维持现在的相对统一。但目前来看,即便利亚德·伊萨德没有篡位野心,达乌德·伊萨德和艾玛丽·图曼塔之间没有妥协空间,而且岐帝国会很被动,因为不用多久,西斯法赫、艾玛丽与岐帝国的关系就会曝光,甚至这个时候已经曝光,阿里木还不知道而已。

因此届时帮谁都很麻烦,如果两不相帮,又是两边得罪,如果拉偏手,既不符合沈云卿的做事原则,也不符合中原王朝的文化理念。

不好不坏的结果是联合执政,内部割据,天下二主,在中原王朝很难实现,但是在中东还是有可能的,因为他们都有共同宗教,在岐帝国调停之下,实现比东西罗马更好的政治局面不是没有可能。

东西罗马是把国家一分为二,分别给了两个儿子,而东西罗马早期在政治上还有联系,但中后期关系全面瓦解,尤其是匈奴入侵之后,东罗马灭亡,两罗关系荡然无存。

乌兹曼目前有共同宗教,名义上维持统一政府,国内采取内部割据的政治模式,具有政治空间。且不说乌兹曼本质上是部落组成的国家,实际上地方上的部落形成实际割据。

现在重新整合个两个不同派系构成的部落集团,在一个宗教,和岐帝国调停下,有可能实现共存。

最坏的结果是乌兹曼彻底分裂,帝国一分为三,艾玛丽取得利比亚埃及部分,达乌德·伊萨德取得中东部分,叔叔利亚德·伊萨德取得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部分,一国三分天下。

而且这个三分和魏蜀吴三分还不一样,魏蜀吴三家陆路地理上,任何一家与另外两家都接壤,所以能成为鼎力之势。

所以三国鼎立必须有个前提,就是三个势力中任何一个势力与另外两个势力都接壤。

这样才能平衡整个格局,在三家中没有出现一个完全强势派的情况下,任何一家攻另一家,都可能被第三家和被围攻的一家联手反攻。

如魏攻吴,吴蜀都能在陆路同时攻魏,如魏攻蜀,一样是这个道理。

但如果在中东和北非搞一家三分,就无法实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因为三家中永远只有两家和一家保持单边陆路接壤,而且三家同时被地中海链接,因此这种三足模式是无法鼎力平衡,最终结果一定是被夹在汉堡包中间的这家,也就是图曼塔人,很可能被中东或者摩洛哥势力给消灭,然后两家再在决战。

所以一家三分必须得有强势外部势力摁着,否则可能大打出手。

这是沈云卿对日后格局的基本判断,但阿里木却还在幻想着维持乌兹曼的统一完整,而沈云卿又不能明着说,所以得极力避免与阿里木谈及战后政治格局的问题。

可你避谈这个问题,阿里木偏偏就要得到岐帝国的支持,如果岐帝国给阿里木站台,无疑就是出卖了西斯法赫与艾玛丽,可你要是公开表态不支持阿里木,外交上又会陷岐帝国于耍两面派的不义被动局面。

所以沈云卿只能这么说:

“对于贵国的局势,本王也深表痛惜,我朝将一如既往支持贵教在乌兹曼发挥团结部落反抗敌国,同时也将为贵国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

沈云卿只说支持教会继续发挥团结部落和老百姓抵抗联盟军入侵,但绝口不提支持乌兹曼政府。两者区别很大,但到了阿里木耳朵里,两者就会发生混淆。

首先,宗教在乌兹曼的地位高于王室,并且目前不是****的政治形态。

其次是乌兹曼的宗教势力其实不逊于王室和部落,甚至在舆论和动员能力上比王室和部落更强大。

其三是教会才是乌兹曼最具广泛代表,并具有唯一性的势力。

统治阶层和部落长老可以风水轮流换,但唯独宗教不能。

因此就很容易造成一种认知差,就是支持乌兹曼教会,就支持乌兹曼政府,支持伊萨德政权。

而且这种错觉建立在阿里木还没有认识到性质的严重性,阿里木还认为乌兹曼目前国内的派系,只是篡权夺位分子,而不是分裂势力,意识不到乌兹曼日后会分裂。

所以阿里木思维里的教会,就代表整个乌兹曼政府和乌兹曼领土,因为乌兹曼只能信仰一个宗教。

但如果乌兹曼分裂的话,岐帝国支持的还是一个宗教,日后变成两个、三个国家,但我还是只支持一个宗教,因为无论哪个势力,最后还是信仰相同的宗教,但对于三个政府,岐帝国则采取平等对待原则。

于是沈云卿在没有表述支持现政府的情况下,却让阿里木感到得到了承诺。

“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天朝陛下的态度立场?”

“这是本王的态度,至于我朝陛下立场,需要本王禀报后,最后给出明确答复。”

正常的现代国家,外交部长的表态基本上等同于政府立场,但君主时代,外交部长只是君主传达口信和试探的特使,在没有授予全权的情况下,即便外交部长做出承诺,在君主没有明确表态和书面确认之前,外交部长的表态并不具备约束力。

但外交部长的表态,很可能就是君主的立场,因此君主时代的外交工作,相当于传达君主的意志。

如果这是君主的意志,就会给对方以“大概率”事件的感觉。如果是现代国家政府,外交部长的表态就是政府的直接行为,这是古代外交和现代外交很大的却别。

沈云卿只说这是自己的态度,而不是女帝的立场,就是缓兵之计。既告诉阿里木,之前确认的立场,在岐帝国统治阶层具有普遍代表性,是岐帝国统治阶层目前的立场。但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并且还没有告诉女帝。

从而给阿里木传达一个模棱两可的信息,就是以上的态度立场是沈云卿个人立场,女帝不知道。

同时利用沈云卿在岐帝国位高权重一言九鼎的身份,让阿里木相信沈云卿向女帝禀报后,有极大概率说服女帝,如此就能从容应对阿里木对敏感问题的不断追问。

只要给阿里木造成99%的可能性的错觉,这件事就算糊弄过去了。

但事实上,成败不取决于99%,而取决于剩下的1%。

在得到沈云卿“明确”答复后,阿里木不出所料的相信了花言巧语,然后就经济问题、军事和外交政治问题进行了交涉。

经济问题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是目前两国的经济和贸易关系,由于乌兹曼本土遭到入侵,大量乌兹曼商船被征用于运输物资,就近从波兹津、天弥诸国购买物资输入乌兹曼,导致岐帝国与乌兹曼的外贸出现断崖式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