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275

第1275章 女帝要过瘾

虽然孙璧源的想法不成熟,过于片面,但不可否认他的思维很超前,出发点很好,如果能加以体系化的培养和基层锻炼,继续进一步考察,日后的能量恐怕不亚于沈云卿自己。

经济这个东西和科学、技术关联性不是很强,经济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上是思维面的宽度,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再平衡,科学和技术只是改变经济的几个要素,而不是全部。

孙璧源的思维不是可以依靠教育培养出来的思维,而是先天和自我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比教育更稀少,如果能将他转化为务实型人才,同时加以制度上的约束,日后是个不得了的人物。

此时时间尚早,二人沈云卿听多言少,更多时候装不懂,但会更多思考孙璧源反应的问题。

而此时随行护卫走进身边凑近低声耳语说道:

“王爷,陛下急召。”

“知道了。”下刻他与孙璧源说:“孙公子之言见解深刻,让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眼下沈某有些家事,你我改日再谈如何?”

“能与阁下畅谈,实乃孙某三生有幸,阁下请便。”

“不知公子先住神都何处?”

“在下暂城西的‘会考缘’客馆。”

“那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

其实沈云卿知道孙璧源就住在会考缘,因为会考缘是他名下的宾馆,多此一问就是走个形式。

“客馆”是眼下对宾馆的称呼,直接改“宾馆”有些别扭,性质和现在三星级宾馆基本上差不多样,有标准间、夫妻房、多人房。

主要方便外地客商与路人投宿,功能和一般的客栈没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规模“大”,一般的客栈少则十几个房间,多则几十个。

会考缘有三百多个房间,标准容量五百二十人,如果不考虑活动空间和四人空间,所有单人标准房都能加装四张上下铺,多人房、夫妻房六张,人员再翻八倍也绰绰有余。

会考缘客馆和星子楼一样,是沈云卿名下的宾馆,平日里并不干涉经营,只有重大活动,会腾空会考缘和星子楼。

星子楼一般用于安排经济和政治代表团,而会考缘用于安排科举考生,会试前一个月,到贡生榜单放榜后五天,期间食宿免费,如参加殿试着,继续免费食宿。

除了会考缘和高级客栈、热闹区段客栈、挨着妓院、赌场的客栈,神都城内全部客栈、酒楼和有住宿条件的地方,一律朝廷出资,考生凭考证入住免费食宿,也会动员书院、学校腾出校舍和宿舍用于安置考生。

凡事来参加科举者,朝廷包办食宿,也可根据考生自己经济能力,住宿朝廷承包之外的高级客栈,或者放弃免费食宿自己掏钱。

孙璧源的经济能力没问题,他现在靠卖字画就能谋生,但还是住在会考缘免费食宿,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他是一个经济上节俭的。

离开茶馆,迅速回宫去见女帝,突然急召回宫,不是前线发回了重要军情,一定又是出了什么幺蛾子。

沈云卿觉得女帝要是有手机,这个时候肯定会打过来呼死他。这是幸亏没手机,否则能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查岗。

而且自从有了电话之后,女帝经常动不动电话查岗,官僚们高度要求安装一部有色专线,好知道电话是谁打进来的,专门给女帝开通一部查岗电话,然后派专人守着。

否则女帝内外线打电话,谁也不知道是谁打进来的,心里总是莫名的提心吊胆。

赶到御书房时,这才发现六部二寺全到了,气氛也不同寻常。而且二寺都在场,户部也在场,那肯定是什么重特大事件。

现在内阁除了六部,也包括金戋寺、外藩寺,偶尔还会有其他寺、监、院参加,但不是常态,金戋寺和外藩寺参加内阁会议是常态。

但现在内阁又分小内阁和大内阁,小内阁是六部各二寺视情况选择内阁开会,大内阁就是六部二寺都参加。

内阁之外还有外朝,外朝就是百官参加,多数情况下是朝会,已经很少在发生外朝也参加御前会议的情况。

现在大内阁全部到齐,肯定是性质严重的问题。

因为内阁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兵部、财政、外交这三块,其中财政和外交又分两拨,户部一波,金戋寺和外藩寺一波,现在财政和外交巨头都在,其他各部都来了,这种组合模式只有一种可能,同时涉及到严重的军事、外交、经济问题。

沈云卿实在想不出来,现在的岐帝国如此强大,什么事情能把女帝急成这样,需要召集大内阁开紧急会议。

总不能是薛刚、陆文虎西征踢到了什么妖怪,出现了现代化军队,被吊打了吧。

“陛下,出了何事如此紧急?”

沈云卿问,女帝口气平平说:

“壤郡来报,濒国发生叛乱,细川氏被杀,濒国群龙无首陷入混战,朕决意起兵讨伐。”

听到这里,沈云卿顿感意外,濒国好端端的怎么会突然内乱,连统治阶层都给杀了。

女帝显然是觉得现在是落井下石的好机会,以岐帝国的军事实力,强推长矛大刀绝对轻而易举,于是决定报当年一箭之仇。

沈云卿略作思考后说:

“陛下,臣以为此时可以先缓缓,看看再说。”

“濒国弹丸之地,战力弱如累卵,爱卿还担心小小濒国还能以卵击石?”

“陛下,以我军战力与枪炮,对付濒国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对付濒国的手段很多,如何省力,如何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如何才能事倍功半,才是关键问题。

出兵平了濒国是轻而易举,但陛下可曾想过平了濒国之后,之后该如何治理,如何长治久安。

而且濒国这件事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丹韩怎么办,濒国又与我朝相安无事多年,当年的借口,现在来用,不免有些牵强,而且显得我朝小鸡肚肠睚眦必报,非是君子之风。”

这话从沈云卿嘴里说出来,女帝都感到震惊。

这么多年来,什么时候见过你的君子之风,哪次不是玩阴的,耍流氓,搞下三滥套路,这次你居然有脸说君子之风。

“爱卿历来行事果断,此番为何犹豫起来?”

“因为打是能解决问题,但需要通盘考虑利弊得失。当年臣采取强硬策略,那是因为当时诸国心生觊觎之心,以武力进行回应示强,是为了阻吓更多小邦效法腊婆、骠国,对我朝开战。

通过朝廷这些年的武力震慑与恩威并重,目的已经达到,周邦也心生敬畏不敢越雷池半步,可谓是异常恭顺。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当诸国都心存敬畏之心,我朝在没有正当借口情况之下,对周边动武,周邦小国的敬畏之心,就会变成害怕和担心,担心有朝一日会步后尘,而且还会给小邦造成天朝可,我亦可的想法。日后朝廷如果哪天国力衰退军力不济,这些小邦就会将害怕与担忧,变成胆大包天恣意妄为。

因此动武与不动武,并不是以达到目的为依据,而是以最有利于当前形势为依据。

当年以强硬对外,是为了争取天下的整体平稳,现在朝廷安全威胁解除,以其他手段对外是为了获取朝廷的形象与政治利益,这才是打和不打的本质。”

国家对外方针不能一成不变,需要适时调整。

二十多年前,岐帝国外部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当时如果采取妥协让步,只能换来外部的得寸进尺和更多麻烦。

因此当时在岐军战斗力强盛的情况下,采取武力强硬措施,通过敲打一两个典型分子,杀鸡儆猴,从而达到震慑周边国家的目的。而现在目的已经达到,对于旧仇这种情况,在没有合理正当借口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动用武力,而是以其他柔性措施,或者隐蔽武力进行运作。

尤其是在自己身边,得要树立一个较好的形象。而且眼下通信不发达,但是身边的国家距离近,在神都有派驻使者,发生了什么事都能清楚知道,很容易在周边国家传开。

相反现在岐帝国西征,周边国家虽然知道,但是不知道内幕和西征的原因,岐帝国使用武力在远处灭国,就没有太多的顾忌。

而且欧洲不服帖,通过战争可以让他们服帖,这是对欧政策和对亚政策的不同之处。

濒国现在无论战斗力、装备、经济实力、国力,都只是岐帝国的一个零头的头零头,岐帝国扫掉濒国那是轻而易举,武力上很容易取得胜利,但是政治上、外交上,和战后的消化会有问题。

外交上主要是国家形象,会让周边国家从敬畏仰望,变成害怕仰望,这不利于朝廷日后经略周边,会给日后埋下政治隐患。

政治上,这次虽然是濒国内乱,但濒国问题还套着一个丹韩问题,丹韩问题还套着个丹韩王李成忠,李成忠名义上还是岐帝国藩属国王,丹韩名义上是被濒国吞并,岐帝国并没承认。

而濒国理论上是岐帝国的藩属国,但实际上名存实亡,可不论是否名存实亡,外界只会认为濒国和丹韩国都是岐帝国的藩属国,你把自己的藩属国给吞并了,一下还是两个,不论面积多大,都是两个国家,对外界怎么交代这个问题。

女帝是过瘾了,报了一箭之仇,可你把这么大的锅甩给我,我怎么向周边国家交代,尤其是那些属国和藩属国,而且波兹津现在是属国,他们怎么想,这会引发一系列的外部政治后果,必须全盘考虑。

然后是经济上和战后管理,经济上一旦开战,东海贸易会受到全面冲击,虽然对岐帝国影响不会特别大,但现在乌兹曼正在开战,外贸出口砍掉了一半,这个时候再打濒国,国内与濒国的贸易就会全部瘫痪,又会影响国内经济。

所以现在不是领土安全问题,是经济安全问题。

而且战后治理也很麻烦,濒国是一个社会形态畸形的国家,一个村子就有一个势力,同时又和乌兹曼的部落制一盘散沙不一样,每个山头都依附于一个大名或者城主,基本上就是城主地方割据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