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288

第1288章 阳谋

其实这是一个阳谋,一旦农业政策开禁,官僚体制改革完成,地方权力垄断被打破,待等日后市场机制完善,经济盘面进一步做大,地方官权利派系瓦解后,就能回头来收拾这些个地主和财阀,把他们约束起来。

因为只要农业原料瓶颈被打开,这些地主和财阀充其量就是下游原料供应商,而朝廷和工业资本掌握着上游生产,同时朝廷还控制着其他乡的农业生产,能通过国有手段干预农业和原料供应。

一旦这些地主、财阀转变为经济农作物原料供应商,他们就会融入工业生产体系中,如果他们不识相,朝廷就把他们从供应体系中踢掉,换别人。

同时朝廷还控制农业生产,踢掉的供应商完全可以用其他农业份额去弥补。

所以这次官僚改革,改官僚只是其一,改革官僚的同时,也是改革农业结构,一旦两者改革完成,接下来就是改地主和财阀。

但前提是必须打破官僚派系在地方的垄断权威,拆散官僚派系和地主、财阀的紧密联系,让他们无法勾结起来,从而先拉着财阀、地主先削弱地方官僚,日后再用新建的官僚体系和市场体系,削弱地主和财阀。

两者必须分而治之,先治官僚病,治好官僚问题才能着手解决地主和财阀问题。

如果颠倒顺序,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更恶化。

历代王朝晚期的改革失败,很多时候就是先改地主、财阀的命,结果把地方上给逼急了,然后狗急跳墙。

“改官制利国利民利官僚,官僚若不改,天理难容。怀王身为吏部首座,是否也该为自己某一个退路。”

“海郡王的退路所指何路?”

“吏部执掌官吏考选之责,官僚改革首当其冲,怀王难道不想置身事外?”

“依海郡王之言,又该如何置身事外?”

“考功司一分为二,吏部执一半,朝廷执其一,如何?”

“呵呵……”怀王冷笑,随后说:“海郡王的胃口不小啊,考功岂能做两家之言。”

“事在人为,变通则通,不变则不通,怀王何必执迷于此。”

王朝用人体制分三个部分,其一是皇帝体系,其二是官僚体系,其三是吏部体系。

很多时候皇帝体系的用人处于瘫痪状态,女帝用人体系这是最近十几年慢慢恢复,拿回权力。王朝的多数时期,官僚的用人体系的主动权都在官僚和吏部手中,但最后还是要过吏部。

因为吏部是六部之首,是批准官僚晋升的降贬,签发行政命令的官僚。其他部门官僚要提拔或者任用人选,就必须国吏部这一关,因此吏部就有了和其他各部门交换利益的话语权。

吏部要放缺,其他各部就得向吏部妥协,拿出地方上的职位与吏部交换。即便是皇帝下达的地方任命,也需要吏部签发。

当然,皇帝可以下圣旨直接越过吏部,任命地方官吏,但是皇帝能干涉一两个,不可能干涉全国所有官吏的任命,最后还是靠的各部门,吏部这一关还是过不去。

因此官僚改革第一个障碍就是吏部,必选把吏部对人事的任命权弱化,并重新调整,但是完全收归,吏部显然是不会同意的,因此只能做两部分。

一部分是领导任命,一部分是公务员任命和司法系统任命

领导任命诸如高官、市长、厅长、区长、县长、乡长,行政系统主官仍由吏部放缺。

剩下的公检法领导、基层科员、科长、股长、处长、企事业机关单位,都由女帝和宰相为首的官僚系统负责选拔任命,形成两套体系。

这是目前的折中方案,当时机成熟,再对吏部的人事任命权重新调整。分几段完成,一步到位不现实。

这样一来,目前吏部对人事的任命基本不变,而女帝和宰相得到的任命权其实是这次官僚改革多出来的权力和职务。

如地方的司马和县尉,负责的是地方的军事房屋和缉拿捕盗,这次官制改革,进行职能的重新调整,地方司马将变成类似于地方武警、民兵,同时恢复司寇,专职公安警察职能。

司马仍归兵部管辖和放缺,而司寇则由女帝、丞相双重领导,刑部负责督导,任免由皇帝和丞相双从负责

如果司寇的放缺单纯由刑部过问,或者成立其他衙门,就会造成既有官僚体系权重增加,亦或者新增权利部门被其他既有官僚部门吞并,不利于新官制的改革。

同时由于丞相权利增加,日后君权将退居二线,因此这次官僚改革的核心将是宰相权重,皇权权重将偏向于经济权利、军权、部分外交,丞相权重偏向于内政、治权、外交,因此丞相日后将成立皇帝为首的小内阁。

而传统的官僚体系将置于相权之下,形成君主、宰相内阁、高级官僚大内阁的三级模式。从而将现在的皇帝、宰相,宰相、官僚,这种两级模糊权利体系彻底重塑。

对于沈云卿的提议,怀王未做正面回应,而是说:

“陛下,此事兹事体大,能否容臣考虑考虑。”

“无妨,兄长可以想清楚再做答复也不迟。”

“谢陛下,那臣就先行告退了。”

“兄长慢走。”

“臣告退。”

待等怀王离去,女帝无不感慨说说:

“官制革新不易呀。”

“再难也得慢慢来,这件事急不得,但也不能再拖了,再拖就会出现经济与民情问题。”

“户部那边爱卿准备如何应付?”

“臣会去林相府上,让林相出面找桑劲川谈。”

“嗯,也许是个办法。”

“塞外之行何时启程?”

“两日后。”

“早去早回,务必注意安全。”

“是。”

不久后,怀王回到王府,将公孙贤唤到书房就官制改革一事和盘托出。

“海郡王终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这次看来是不改不行了。”怀王觉得压力很大,他手头的筹码并不多。

“既然此番改官制,官僚雨露均沾各得好处,并无不妥之处,父王为何还要担忧。”

“沈云卿不是善主,此番官制改革,明面上官僚各得好处,实则包藏祸心。你也不想想,各地的乡被陛下、宰相分走一半,地方上的主官还能说话算数吗?”

“但主官还在各部手中,只要各部仍然把持权位,地方上只能听命于主官。”

“现在的朝廷,现在的天下,已经今非昔比,今后是谁控制了地方的经济,谁说话才有分量。此番改官制,明面上是改官,实则是改地方经济。”

“可另一半放缺开禁农业的乡仍然掌握在各部手中,按说经济产出应该更高对。”

“这也是为父想不通的地方,沈云卿能如此好心,把肥缺留给官僚?”

怀王怀疑沈云卿没安好心最大的依据,就是沈云卿把经济好处都给了官僚,沈云卿和女帝只得到部分行政好处。

明面上看,官僚派系分到的乡,将开禁农业种植比重,经济收益肯定要比没有开禁农业种植比重的乡更高,而沈云卿把高收益的政策给了官僚派系,而没有给自己留着,这显然是说不通的,但怀王既不能反对拒绝,可要是答应吧,这里面肯定有圈套。

所以怀王现在就想不通,沈云卿的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

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产业链分工的问题,是一个看得见的阳谋,只是怀王和现在的官僚派系缺乏经济体系产业链的认知,所以造成了思维盲区,他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或者说,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简而言之,除了个别的之外,绝大多数农业产品和经济农作物都是生产下游,经济农作物又是轻工业,甚至重工业的基础原料,是下游供应链,而要将这些下游供应原料变成产品,就需要上游的轻重工业生产工厂。

而现在朝廷掌控着绝对数量的轻重工业,日后会逐步向地方开禁朝廷参股的地方民资工业生产,这意味着朝廷掌握了经济农作物的需求。

而开禁农业政策的乡,只有供应和产出,而且还不占主导,因为还有另一半的乡也生产百分之三十的经济作物,同时朝廷还能从国外进口。

朝廷如果要打击那些开禁农业政策的地主、财阀,就只要将他们从原料供应商里面踢出去,就能逼死他们。而且也不需要朝廷出面,届时地方上的私人工业资本就会为了更低成本的原料,压榨这些原料供应商的价格。

这样一来,一个全都是种植经济农作物的地主,和一个种植百分之三十经济作物,百分之七十粮食的地主,后者的抗风险能力更强,因为前者朝廷不兜底,后者朝廷是兜底的,而且鸡蛋不在一个篮子里。

前者实行市场经济,后者实行半管制经济,一旦前者出现无序竞争,资本之间就会混战。

因此官僚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官僚和地主、财阀脱钩,然后再用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对付这些顽固的传统地主和财阀,从而减少官僚干预的阻力。

这一层是怀王看不见,意识不到的深层经济问题。

而最缺德的就在于,这次的官制改革,官僚明显受益,地方地主、财阀也受益,但怀王知道沈云卿肯定有鬼,可就是不好拒绝,如果拒绝,没有正当合理借口。

而且沈云卿也放话了,如果官僚拒绝改革,他就把消息放出去,让地主、财阀倒逼官僚。

但如果不拒绝,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道前面是火坑,可就是要往里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