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165

第165章 庒县风波(2)

待欧阳羽走开,女帝与张祥说:

“爱卿,此高粱亩在海通产几何?”

“启禀陛下,臣返回时,第一茬高粱尚未熟透,如单单以眼前高粱计,亩产有六七斗,若待等熟透,至少应有八斗。

不过也非定数,臣见有些地里的高粱涨势更高,能有九斗或一石,因此若是上等好田,亩产应该有一石,若是下等田只有五六斗。

据沈云卿从羁縻道请来的土民说,羁縻道穷山恶水,能种高粱的土地或是贫瘠,或是在山上石缝间,亩产最多才七八斗,多数只有四五斗,甚至更少。

淮南之地土地本就肥沃,与江南不相上下,因而即便是盐碱地,若能种上高粱,其产量应该不输北方的小麦。”

“嗯,若能广为耕种,我朝可得粮田数千万亩,真是久旱逢甘霖,来的及时啊。”女帝感慨万千,对这个结果极为满意。下刻话锋一转,又是问道:“此外,前番爱卿来信曾言,沈云卿创制一种割车,每日能收庄稼数亩,可有此事?”

“回陛下,是有此事,臣在海通时制成了木割车,欲令机械司加以仿造,想来北方夏收之际可得样车。”

“如此甚好。人力之有限非无穷无尽,全国田亩虽有定额,皆因人力不足,若北方人人日收数亩,十日便可收五十亩,一户三个劳力,十日便是一百五十亩,藉此为根本开荒拓土,可再得良田万万。此事当从速去办,不可辜负朕望。”

“臣领旨……”

要把皇帝当好,不仅得要勾心斗角,处理裙带关系,更重要的是得有常识,没有常识得有逻辑。

岐帝国的人口达到了一千两百万户,因地而异,每户理论上授田三十五至五十亩,全国授田差不多得有五亿亩,合计官府的职田、未授公田、勋戚占田、皇室占田和地主豪强兼并,全国保守有田约六亿多亩。

按说六亿多亩养六千万人应该是够了,其实情况很复杂,尤其是土地兼并日益猖獗。

以沈云卿这个地主头目为例,一人就占了海通三十多万亩地,一百个沈云卿就是三千多万亩,放眼天下,这样的大地主可能不多,但是兼并几千、几百、上万亩的地主豪强多如牛毛,这其中还有不少无法统计的隐田。

更何况那些个皇室和勋贵,在外边跑马圈地的不在少数,六亿多亩地的实际效率至少要打一个对折,即便是这样的对折,里面还有不少水分。

加之亩产仅相当于现代的三分之一,靠三亿亩地,养活六千万人,没发生农民起义,已经是老天保佑了。

畜力收割机的出现,提高了劳动效率,腾挪更多的人力开荒种地,新增的田亩将增加更多的收入,并改善财政的状况,让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厦,打上几个强力补丁,续一波命。

不过现在八字还没一撇,畜力式的收割机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检验。

女帝谈话兴致渐浓,待等卢希彭、田诚二人赶到御书房,公孙芸惠收敛起脸上的喜色。

“臣参见陛下。”

二人异口同声俯首叩拜,女帝示意说:

“平身。”

“谢陛下。”

待二人收起礼数直起腰,目光不约而同看向了“下放”,不,确切说是去野放的张祥,心中各有所想。

这时女帝与欧阳羽说:

“欧阳,将高粱穗拿给两位大人看看。”

“是。”

欧阳羽接过女帝手中的一把高粱,将之送到卢希彭、田诚面前。

当然,卢希彭其实一早就知道,张祥、王曦照、沈云卿三人在海通折腾祸害高粱这玩儿意,但是这个流程还是得走。

待二人仔细看过,女帝徐徐说:

“两位爱卿,可知此为何物。”

卢希彭这时说:

“启禀陛下,臣有耳闻,海通种出了红米高粱,这应该便是高粱。”

“朕也听闻羁縻、岭西多山而地贫,当地百姓皆以种植高粱为食,现如今海通在盐碱地上种出高粱,亩产比之羁縻、岭西更高,朕以为,当在全国沿海内陆盐碱地上广为种植,以解国库燃眉之急。”

“可陛下,此高粱只土民食之果腹,甚为粗鄙,非我中原上邦所能食,即便国库征收田赋,民间无人食用,朝廷征收税赋也无用处。

且高粱吃口甚差,即便磨成高粱面,仍不如面粉,恐难令世人所认同。还请陛下明鉴。”

卢希彭话里话外就说了三个意思。

其一,高粱这种粮食是野蛮人吃的,我们堂堂天朝上邦,不能跟野蛮人为伍,吃他们的粮食。

其二高粱口感糙,也就只有野蛮人那种草肚子能吃,咱们这种金肚子吃不下。

其三,正由于天朝上邦不与之为伍,所以没人吃,没人吃就没市场,没市场自然卖不出去,朝廷征收卖不出去的东西,既浪费钱,更浪费人力。

但你有你的招,皇帝也不是吃素的,公孙芸惠转而说:

“民以食为本,朕以民为根,现今天下土地兼并成风愈演愈烈,百姓失地者十之四五,或为流民逃难他处,或沦为佃户、租户,每季却只得微薄收入。

前番江淮洪泛,江南、两湖大旱,佃户农民欠债者十之七八,今年旧账未还,明年再欠新债,如此往复循环几时还清。

眼下国库日衰入不敷出,流民佃户不计其数,朝廷公田授尽者十之七八,何来新地授予百姓,若不种高粱果腹,卢尚书莫非还有他法安抚天下,安抚人心!”

“是臣无能,不能为陛下分忧,还请陛下降罪。”

卢希彭故作姿态,实则仍无实质退让。这时女帝说:

“既然天下人皆认为高粱粗鄙,那即日起,宫中尚膳监改以高粱为食,自朕而下,文武百官为天下先,代为垂范。朕要看看,久食高粱,会否变成番夷,还是长出妖怪。”

“陛下,天下改食高粱兹事体大,牵一发而动全身,还请陛下慎重啊。”

“那卢大人给朕拿出方略,如何整治天下土地兼并越演越烈之势。”

“臣以为,土地兼并多为买卖自愿,而非强逼,朝廷若要收回,只能资以国帑回购。若是强行征地,恐令天下不服,有伤朝廷声誉。”

这时张祥接过话说:

“按卢大人意思,宁可放着百万饥民与盐工不顾,也不种高粱,看着他们造反?”

“本官绝无此意,而是应按章办事,以律法为本,以法服人。”

“但现如今国库吃紧,既拿不出钱粮回购田亩,亦无足够公田安置灾民、盐工,卢大人又不让种高粱,这不是要逼反饥民,又是什么。”

“高粱乃生番粗食,中原尚无交易,若无法交易,朝廷何以换购钱粮,还得空耗民力,岂非事半功倍之举。”

“方才陛下说,即日起宫中食以高粱,百官为天下先,代为垂范。若上自陛下,下至百官,人人皆效法垂范,何愁天下高粱无用武之地。”

“但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举,没有数年乃至十数年推广,岂能成事。”

卢希彭继续自己的强辩套路,这时女帝却截话说:

“若非朝廷推广,天下又岂能知高粱。朕意已决,明日朝议此事。”

“陛下,还应慎重啊。”

卢希彭不依不饶仍不罢休,女帝不予理会与刑部尚书田诚道:

“田尚书。”

“臣在,陛下有何吩咐。”

“由刑部会同礼部、户部,草拟高粱征缴税赋一事,从速办理。有鉴于高粱乃舶来新物,当降低赋税鼓励耕作,尤其当鼓励无地百姓开垦盐碱土地为食。

另着刑部新立田法,但凡可耕之盐碱地,尽为朝廷公田,禁绝交易流转。”

“陛下,田法与田赋征缴一事,素来应由户部草拟,并非刑部之责。”

田诚小心说道,卢希彭也说:

“陛下,臣反对,税赋田法一事素由户部立法,若由刑部过问,恐难知轻重,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皇帝怒挑双眉,沉声说:

“朕看,户部的摊子太大了,摊子大了难免顾不过来,否则天下土地兼并之势岂能如此猖獗。朕意已决,此事暂由刑部牵头,从速办之。”

刑部虽然是管法律和刑狱的,但并不是所有法律都由刑部立法,刑部的职能仍以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法律制定为主,经济法律方面则由户部主管,因为户部是吃这个专业对口饭的。

正像军法只能由兵部制定,跟其他部门扯不上什么关系一样。

当然,这些也不绝对,许多领域涉及交叉,如后勤运输,不可能军队说的算,户部、工部可能都有份。经济犯罪,怎么量刑才能达到惩罚目的,得跟刑部商量吧。

因此主体专业由各部拟定,再由其他各部会商。

让刑部直接过问田法税法,户部自然要抵制。

但现在有个特殊情况,高粱和盐碱地种出粮食是新生事物,卢希彭拒绝接手这个摊子,那意味着户部不干,户部不干,那问题总得解决,自然而然落到了刑部头上。

刑部要是推诿,张祥也说了,要是江淮的饥民造反怎么办,总得有人负责。田诚要是不接手,真出了事,第一个杀头的就是他。

至于接手后怎么办,那就得看朝堂如何角力。

于是在张祥、田诚、卢希彭散去后,女帝紧急召见了范勇,同时赏了他十坛贡酒。

然后就问范勇,这酒爱卿以前喝过,好喝吧。

范勇点头勤快,表示好喝。

然后女帝就说,这酒啊,是一种叫高粱的粮食酿的,而且能在盐碱地上种,所以朕打算现在各军之中推广吃高粱,既能解决粮草,还能扩大耕地,节省下面粉大米,可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天下苍生之举,爱卿以为如何?

范勇其实早听闻海通在种高粱,但是没领教过高粱的厉害,但是林毅贤吹的很牛,说是怎么怎么能解决耕地,怎么怎么能增加收成。

现在女帝又说有这么多的好处,范勇犹豫片刻后表示赞同,全力支持女帝的国策。

于是不久后,全国上下几十万番军开始领教粳高粱的厉害。

不过话说,最开始的头几年,确实从当兵的嘴里省下了每年几百万石的面粉,拿去填忽喇的胃口,让朝廷这艘破船多撑了几年。

不过后来天天吃顿顿吃,人也受不了,当兵的也不是铁打钢铸的,天天吃,肠胃实在受不了,于是高粱推广局面开后,改成面粉、大米、高粱换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