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184

第184章 选官

但这会儿一干文臣也发现了,皇帝前前后后说了科举选才,高粱推广和农业盐政,三件事八竿子打不着,要问早朝也能问,偏偏散朝后问,还问的不痛不痒,这是想干什么呀?

于是正当一众人等一头雾水揣测圣意之际,话题再度回到刚才与陈锦檀的对话上。

“许尚书,眼下朝廷在地道府州县缺编几何?”

“启禀陛下,全国尚有两成官职缺额,其中尤以六曹及县令占多数,两成之内,岭南、羁縻、岭西、两湖又占七成,一来是七王之乱遗留,二来许多地区偏远穷困,实难物色到合适官吏前去补缺。”

许殷良反应了当下一个现实问题,为官不为。

就是说,受到皇权思想和时代背景的压制,当下人参加科举是为做官而考试,做官是为光宗耀祖,甚至直接奔着贪污而来,所以得做大官。

结果就是多数人都想方设法挤破脑袋去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就不去,所以只能让后补去。

于是就有这个畸形现象,全国一千五六百个县,三四百个州,太学生员有三四万,但是就是有三百多个县没县令,二三十个州六曹配不齐,因为离着皇帝太远,你出政绩皇帝看不见,升官没指望。

同时又太穷,升官没指望,总不能苦了自己,所以挑肥拣瘦。

加之七王之乱后遗症,对偏远和穷苦地区官吏的任命一直是历代王朝的通病。

作为帝国的统治者,女帝自然对家里的情况熟稔于心,许殷良不说,她也清楚知道详细,但明着说是不行的,得有一个由头。

所以公孙芸惠又说:

“这么多缺,是该补补了。”

“陛下圣明……”

一干众人俯首称颂,终于明白皇帝绕了半天意欲何为。

下刻女帝又说:

“诸位爱卿都是国之栋梁,朝廷选官当尽心竭力,不可辜负朕心,御史大夫王柬。”

“臣在。”

“着御史详查新选官吏及太学生,后补之贡士、举人,选才务必奉公清廉品行忠纯,勿要辜负朕意。”

“臣领旨。”

……

“着谏议大夫刘琮安协理御史大夫王柬,考察待选官吏及生员,务必谨慎考评。”

“臣领旨。”

“旨意已下,诸位爱卿从速去办,勿要怠慢。”

女帝言毕,一干人等正要散去,唯有林毅贤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女帝看在眼里,心里清楚,明知故问他说:

“爱卿,还有何事禀报?”

“陛下,那庒县大火……”

“不正由刑部赵东庭办着呢嘛,先且这样吧。”

“可,这么拖着,高粱开禁与盐政怕是要前功尽弃呀。”

“朕都不急,爱卿何故如此,散了吧。”

公孙芸惠冷着脸,下了逐客令,林毅贤只好硬着头皮说:

“那,沈云卿……”

“前日已入宫牢,你若要去看他,朕下一道圣旨于你便利。”

“谢陛下。”

言毕,女帝前呼后拥之下,顶着华盖继续走在柳林中,待等林毅贤等人离去,欧阳羽小心说道:

“陛下,这选官之事……”

“你知便好,随朕走走。”

“奴婢明白了。”

给穷乡僻壤放缺是假,给两江即将到来的风暴善后是真。

厉害就厉害在,这次选官打着去穷乡僻壤扶贫的名义,所以户部没什么兴趣,单独撇下了户部,只在工部、吏部、礼部中内部招聘。

如此一来,好处就明显的多,这次选的人,都是准备去扶贫的,所以个人心里都有准备,其次这次选人不同于以往,皇帝一再要求下,要求和起点高。

于是最终就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这批人素质高品行基本靠谱,更重要的是至少大多数人不是奔着升官发财去的,所以转眼间天上掉下个肥缺砸头上,这些补缺的对皇帝多半是要感恩戴德的。

更重要的是户部班底垮台之后,元气大伤,插不上手,所以鸠占鹊巢先下手为强。

林毅贤出了诗合园没回工部,而是先去了云朔苑,周晟寝宫。

皇子成年后一般不再与生母和养母同住,而是搬到皇城以东独立居住,一般位于太子东宫的北侧,周晟在皇城的住处正位于云朔苑。

新婚未久,周晟与高若萱缠缠绵绵入漆似胶的腻在一块儿,同时也放心不下国政,大婚后仍旧居于宫中,以便于交际。

林毅贤的到来,让周晟喜出望外,他料定舅舅此来定是沈云卿已到神都。

“舅舅,此来可是沈云卿已到神都。”

“正是,应该是前日夜间押到,就在宫牢中。陛下以应准探视,舅舅此来便是与你说此事。”

闻讯“大表哥”近在咫尺的地下,高若萱急不可耐插话说:

“林大人,表哥他可还好。”

“应该无碍,待会儿你与晟儿同去探他。”

“嗯,我去让人准备些吃食。”

待高若萱转身走开,周晟忙又问:

“舅舅,母后态度不明,这庒县大火到底如何收场?”

“说来也怪呀,陛下让我等继续等着。”

“继续等?可继续等着,照目前态势,只能对沈云卿愈发不利呀,而且江南岂不要更加糜烂。”

“圣心难测啊。”林毅贤忧心忡忡一息长叹,下刻话锋一转说:“今日伴驾,陛下提及各地补缺之事,此事稍后你不妨替舅舅参详参详。”

“补缺?据我所知,这可不是几十个呀,得有好几百个县令和六曹。”

“嗯,难以一次补齐,多半是分期补,首期尤为重要。话不多说了,工部还有急务,你先去牢中探望沈云卿,其他事情日后再说。”

“那好,我即刻就去。”

待林毅贤离去,高若萱备下了好吃好喝,提着大包小包,感情是去走亲戚。

“萱儿,天牢可不是州衙大牢,吃的穿的用的都带不进去。”

“啊,这天牢探监还不让送吃喝用度啊。”

“那是自然,朝堂复杂人心难测,这天牢本就严密,万一有人居心叵测加害于人,岂不让陛下难堪。”

这天牢不是普通监狱,普通监狱送吃送喝其实最后多半是给狱卒雁过拔毛了,而且普通监狱关押的特殊犯人少之又少,多数是普通作奸犯科,所以送些吃穿用度改善改善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天牢里关着的囚犯无不是背景复杂,谁也不知道和在任的有没有勾结,万一给恁死了,还是在皇帝眼皮底下恁死的,刑事层面的意义并不大,反正都是犯罪,但更多是政治层面和皇帝脸面。

吩咐交代了高若萱,周晟准备了一些书册和文房四宝,然后夫妻二人携数人前往天牢探监。

此时沈云卿正与那老不正经的袁楷朔探讨专业问题。

他就发现,这位老不正经虽然尽搞些邪门歪道的东西,但是理念很超前,更重要的是实践经验很富。

“我可跟你说啊,这‘双柱烧酒车’可是了不得的东西,铁打铜铸万世不朽,只要有酒一直烧着,永远给你运转,永不停息。”

“是吗,那此物可有营造图或实物?”

“有是有,可惜十四年前机械司一场失火烧了,真是可惜。”

“那若是再造,岂不造福天下。”

“嗨,咱们这些人啊,就是会些奇技淫巧,陛下说你好,你就好,陛下看不中,没用。”

“这倒也是。”沈云卿深表赞同,接着又说:“但若是能将双柱烧酒车造出,这世道恐怕是要变了。”

“哦,小兄弟果真如此人为?”

“沈某不敢保证什么,若是沈某,定会广为制造,以利工事。”

袁楷朔描述的“双柱烧酒车”沈云卿思来想去,是一种简易的酒精内燃机。

当然,受到当下技术的制约,和酒精本身的缺点,效率和可靠性当然就指望不上了。

袁楷朔曾在十五年前制造过这种原始简易的酒精内燃机,而且描述上看,还是双缸的。

说到内燃机,就不得不说蒸汽机,根据一贯的历史宣传和国内观虚无主义,都说蒸汽机是英国李约瑟发明,瓦特改进。

其实这个说法不准确,蒸汽机的原形由中国发明,原因很简单,中国有“壶”和“风箱”这两个东西,而欧洲是没有的,最早是由中国传到中东,再由中东传到欧洲。

你要说没有原型机,凭空搞出个蒸汽机,就好比是文盲,你让他去著书。

中国最早利用蒸汽原理是壶在烧水时壶盖攒动,这个桥段和《瓦特和水壶》一样,不同的是水壶原产于中国,所以有人突发奇想,用木头制成盖子或者活塞,然后蒙上牛皮,盖子攒动,牛皮一张一收,这个原理广泛用于锻造,是最早的蒸汽动力锻压机。

尤其是工部的机械司,大量装备有这种皮囊式的蒸汽动力锤,用于锻造,以节省人力,提高作用效率。

当然,这种皮囊式的原始蒸汽机械效率很低,缺乏机械传动结构,因此行程距离有限,适合高频率短行程的锻造。

因此仅相当于节省少量劳动力,效率提高不多,而且锻力小,不适合大型锻件,但优点是不需要风力和水利,适应性强,结构简单粗狂,制造方便,工作行程短,适合加工小件和毛坯刚的初锻。

而工部的风力锻锤机和水利锻锤机,或是需要风力,或是需要水,结构相对复杂,地形和能源制约大,风力锻锤的优点是力臂长,起重大,能加工当下相对较大的锻件,缺点是工作行程太长,效率不高。

水利锻机工作行程短,起重和端压力中等,适合多数锻件加工,但缺点是水利结构固定,水位下降,将无法工作。

此外,跑马灯也是一种利用蒸汽动力的民间技艺,根据结构不同,分为齿动和气动。

气动的远离就很简单,直接用蒸汽去吹叶轮,叶轮带动马灯旋转,若是按原理,跑马灯还是最早的蒸汽轮机。

齿动结构的跑马灯已经不多见,其原理仍然是蒸汽推动叶轮,叶轮再去推动齿轮组,如此可以通过齿条传动,让一组跑马灯有序的滚动,然后就像看动画片一样,一页一页的自己翻。

但是传到后来,由于战争和统治集团的问题,人家拿着先进科技去搞工业,你却自废武功一叶障目我朝地大物博,啥都不缺。

所以袁楷朔的经历也很说明问题,你要发挥自己的才学,就只能让当权者满意,只有让皇帝舒服,你才有你需要的资源去搞研究,在这种氛围下,朝廷哪里能搞的好。

袁楷朔的“双柱烧酒车”,由于技术上的制约,为便于后期的人工加工,用锡青铜铸造机体,紫铜做气缸活塞,钢件做偏心轮和曲轴,五十多度的高粱贡酒做燃料,依靠外源点火,一把火试车成功,可惜没多久毁于一场大火,原型机和图纸尽数毁于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