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212

第212章 内忧外患

民情反应了大盘面的基本情况,但是改变不了小盘面的裂痕。这一点,无论是公孙芸惠,还是薛伯充,都深知战南北权利层面的的冲突,仅仅是缓和一下,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修复忽喇统治阶层内部的问题。

所以女帝话锋一转,问道木可烈汗:

“木可烈汗气色可好,随团出使的太医可有诊断。”

“不瞒陛下,木可烈汗气色尚可,但是仍然拒绝了我朝太医为其诊病。”

“哦……真是可惜了。”女帝神色黯然,知道木可烈可能撑不了几年,但她仍对这段联姻抱有希望。下刻话锋一转,问道塞外“亲家此番北行,所见所闻可有收获?”

“此事臣正要禀报,臣以为,忽喇各部对我朝态度已由臣服逐渐转向觊觎,至少半数,甚至七成忽喇部族首领对我朝心存不满,故而臣以为,沃腊舒达日后称汗,若无法控制局面,我朝需出兵助其平叛。

换而言之,最好先发制人。”

“但爱卿应该清楚,肃汝对我西辽虎视眈眈,我朝若频陷忽喇战事,忽喇反叛诸部联合肃汝来战,延绵数万里国境,叫朕如何迎战。”

“陛下,比之肃汝,忽喇威胁更大,只有消除忽喇隐患,方能解决肃汝。臣建议日后邀沃腊舒达共同起兵讨伐忤逆,而后联兵东进,同讨肃汝,分其土地,南北可得安宁。”

薛伯充早已盘算好应对方略,趁着忽喇内部没有达成统一战略,先联合“好女婿”沃腊舒达,把那些个刺头拔掉,然后联兵东进打肃汝,借手除了这一害,两家分人家的地盘,各得其所,顺道消减消减忽喇的人口基数。

“亲家此议颇合朕心,但是不知木可烈与沃腊舒达意下如何?”

“以臣观察,木可烈在位绝不会如此,故而只能期待沃腊舒达与我朝修好。

另外木可烈身边护国师鲁古图谋略非同一般,此人主张与我朝为敌,日后恐有变数。”

“亲家是说,联兵讨伐可能生变?”

“是,木可烈还有一子都勒阔,正是去年大闹神都强抢海通公主的都勒阔,据传鲁古图与都勒阔过从甚密,并传言鲁古图多次建议木可烈应传位于都勒阔,故而沃腊舒达即位尚有变数,此不得不防。”

女帝抓了抓手,心感棘手,她说:

“若是如此,以眼下态势,我朝对其影响甚微,难以左右汗位,若是都勒阔篡位恐难阻止。”

“故而臣建议,应该设法将都勒阔引入我朝境内,而后伏击诛杀。”

“此法不可,木可烈必会迁怒于朕,战端将无可避免。”

“那就只有坐等天意,任其发展。”

“此事朕以明白,明日朝会,当就兵备一事着重讨论,爱卿不可缺席。”

“臣领旨。另外,臣还打听到一件事,恐怕对我朝十分不利。”

“何事?”

“忽喇已有火器。”

“什么啊!”女帝遽然蹙眉,脸色骤沉:“火器何来!”

“来自乌兹曼,而非我朝火器,乃趁当年西域叛乱,鲁古图建议木可烈派遣商队前往乌兹曼购得,数量不明。此外,忽喇人还在塞外发现了硫磺、硝石,已能自造火药,因此其若来攻我,我朝将十分被动。”

早期火器对骑兵作战影响并不显著,尤其是火绳枪、转轮燧发枪,效率低下,没有刺刀,火炮发射的是实心弹,对骑兵作战的杀伤力十分有限。

最大的影响是声光效应对新兵和马匹的感官冲击,因此马匹拉上热兵器战场之前,都要进行适应性训练,才能拉上战场。

八国联军登陆天津,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很大程度不是败给枪炮,而是马匹没有见识过声光刺激,所以一上了战场就丧失了战斗力。

此外火器在没有发展出刺刀之前,缺乏对骑兵冲击的威胁,因此与长矛兵混编作战是早期的主要战术。

而骑兵的威胁,直到机枪的出现,才真正寿终正寝,即便是后膛定装步枪时期,骑兵依然是步枪兵的重大威胁。而且骑兵在后期也配发了马枪,手枪,占有机动力的绝对优势。

因此配发马枪的骑兵,无需在经常发动集群肉搏冲锋,完全可以骑在马上远距离射击,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但是草原作战,骑兵为主,即便有步兵,通常情况下是补骑兵的位置,尤其是马匹充足情况下,骑兵数量占比多,往往是主要投入战场的兵力。

因此忽喇人有火器,对骑兵作战影响不大,但是对攻城就有很大了的冲击,尤其是能大量配置黑火药,面对长城和城墙等设施,面对黑火药的冲击,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很多人都不明白,长城拦在那里,几万里地只有几十万边军,肯定是防不过来的,游牧民族用梯子翻过长城不就完了?

其实真要是人翻过城墙,游牧民族也不是傻子,但问题是马过不去,牛羊过不去,辎重给养过不去。

长城不是泥捏的,在黑火药泛滥之前,要破坏掉长城,尤其是连根破坏掉,打出足以容大部队越过的缺口,以游牧民族的原始手段,且不说连梯子这种高级工具都不会制造,铁器尚且缺乏,更别说是大量的铁器工具,所以光人过来,马和辎重拦在外边也没用。

游牧民族最大的依仗是马背为家,辎重给养和两条腿都靠马,而长城多数地段修在地形险恶的地段,即便是平原长城,长城内有城塞和屯边大军,烽火台提前预警,即便翻过了长城,中原大军也能以长城为机动道路,迅速赶到。

但是黑火药出现后,长城很容易变成摆设,只要挖地道给你炸了,不说平地连根拔掉,基本上也能给你搞塌。

只要拿下一处平原缺口,短期迅速涌入几万乃至十几万人,都是中原王朝的噩梦。

所以,早期热兵器对骑兵作战影响十分有限,但是对攻城的威胁更大,因为改变了战争的模式和规则。

由于忽喇人发现了硫磺和硝石,大量生产黑火药将成为巨大隐患。

这就不难理解薛伯充原何要先发制人,这是不先发制人,五百万忽喇人涌来一百万给你攻城,集中攻打一点,你也吃不消。

“陛下,忽喇之事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恐将有变,还望陛下早下决心。”

“朕知道了。爱卿今日暂且回府歇息,明日早朝就今日所议适当说于百官。”

“臣领旨,那臣告退了。”

“嗯。”

薛伯充起身退出御书房,女帝猝然沉下脸色,左手扶着额头,心中烦躁不安:

“欧阳,传人去宣将范勇、林毅贤,即刻来见。”

“女婢遵命。”

待欧阳吩咐过他人,女帝又说:

“若是忽喇五年内反,天下恐将生灵涂炭,朕心何安。”

“陛下,既然还有五年时间,整顿兵备,梳理国政,尚有辗转腾挪的余地。”

“话虽如此,但天下墨吏如蝗,岂是五年可除。沈云卿之法短则十年,长则二十年,眼看忽喇要反,朕岂能不忧。”

“陛下,沈云卿所献农策若是推广,三年可收效果,五年能有所成,届时养兵不成问题。只要舒展了财力,何愁不能与忽喇一战。”

“何其难也……”

沈云卿前番为公孙芸惠提出开银行、开海禁、推广兰陵模式,发展教育和产业,集中收割车屯田举措,整个一个周期需要十年到二十年,分四个五年期完成。

但是公孙芸惠既要短平快,还得没副作用,短期内又面临北方巨大威胁,沈云卿考虑再三,建议组建“虎屯营”,既建设兵团。

之所以叫“虎屯营”,一是如果按军队编制,要发军饷,短期财政吃不消,二是你叫建设兵团,皇帝肯定觉得纳闷。三是常态是屯垦种地,农闲时期操演军训,紧张时期转入战斗。

所以本质上是随时可以调动的预备役军团,但是非战斗时期不享受军人待遇。

朝廷集中最先进的农具、畜力,集中选择连片土地屯垦,或者开山修路,打破土地政策常规,以增加粮食囤积,建设地方经济,保障战时基本基本消耗。

同时利用金戋寺筹集的财力,新修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升级现有的四轮车,提高载重和运输通量,减少运输人力消耗和负担,尽可能提高生产、运输效率。

减少人力,提高生产、交通效率,既等于减少财政负担,增加军事投送力量,调动更多人力从事生产和经济活动。

西域收复一战,出兵才四万,动用的民夫却有一百二十万,马匹五六十万,农耕技术条件下,远征几千里地,没有人力基数,没有前进基地,要保障一千六七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和远征,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此多项措施并举,有望在五年内先解决边军在后方的粮草安全,尤其是道路修筑和运输设备的改善,极大缓解了人力增加带来的经济压力,从而避免户部钱粮不济,大军作战受限的被动局面。

虎屯营实行三年兵役制,重点从人口更多的北方招募,实行集中屯田,服役期间不迁户籍,家中免税、免赋、免劳役,无需缴纳任何税赋。

同时集中屯田和先进农具,使用高产的种子,甚至日后不排除使用化肥,足以产出更多口粮,支付基本的工钱,以弥补应征个人家中劳动力的缺失。

转入战时,与征募兵入役待遇等同,同享入役安家费与军饷,阵亡战死抚恤标准等同。

从性质上将虎屯营变成随时听用的屯垦大军,在后方建立第二条防线,退可守,进可编入一线大军出塞作战,同时提供民力运输,在帝国不动员的情况下,打一场短快急促,规模较大的一场战役。

如是持久战,虎屯营又能源源不断提供口粮和训练有素的兵卒,缓解了直接动员带来的政策调整滞后期,为国内政策调整提供了缓冲,让帝国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国内,转入战时状态。

但这些措施都是在既有的基础上的小修小补,尽可能利用既有的框架,绕过户部、吏部的措施,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积弊已久的问题。

而且还是工部和兵部均没有失陷的情况下,建立的应急措施,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很难保证户部、兵部日后不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