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279

第279章 烽火南疆(3)

想到此处,沈云卿斗胆说道:

“陛下,臣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何事!”女帝口气强硬目色凌厉,给人以不容置疑和违逆的意志。

沈云卿心中不免有些发憷打鼓,他小心说:

“陛下,岭南、交趾非北方平原,交趾气候酷热山岳起伏,终年多雨而闷热,疾病瘴气丛生,既无道路,也无水路,辎重转运极为艰难。大军作战,腊婆军不足为虑,真正挡在我军面前的是南方的瘴气、瘟疫、疾病、暴热与无路可行。”

“自前朝至今,交趾服我王化千年,海郡王所言之事从未有之,此番腊婆犯我国境杀我百姓,何故贼兵可,而我朝以王师伐其却有如此掣肘,是何道理!”

女帝态度严厉,意志不容质疑。沈云卿终于明白兵部为何态度保守,实则是皇帝不明白地理、卫生、维度、丛林、基础设施和战争的关系。

当然,兵部也未必明白,但兵部的经验恰恰是系统理论的抽象宏观反应,但女帝未必能明白。

由于历代王朝主要的战场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因此作战都以大陆军集团作战为主,习惯了平原战争和后勤保障。

而到了雨林地带,雨季一到,道路泡烂或是冲毁,蚊虫滋生繁殖,加之当地开发度低,沼泽、水洼遍布,瘴气、毒蛇、毒虫遍地,尤其是疟疾和登革热,是热带致死率最高的传染疾病,传统的大陆陆军集团作战,和后勤保障模式根本难以发挥作用。

更致命的问题还在广西的十万大山,没有陆路和水路,都是山路,根本不存在保障大规模持续用兵的基础。

北方作战,四十到五十万民夫可以保障十万步军,在八百至一千里内的机动作战,而到了广西贵州一带,十万人能保障一万人进山的吃喝拉撒就已经老天保佑,因为没有路,即便有路,也是全程一百公里,直线不到十公里的九拐十八绕。

即便现在装备有载重七石的四轮车,到了广西、贵州,道路狭窄进不了山,也没用武之地,仍只能靠畜力运输。

交趾并入中原一千四五百年,得益于当年中南半岛土民林立,没有形成城邦,国家形式更谈不上,因此缺乏强有力的地方政权和组织力。

同时由于农业和技术落后,导致生产力低下,也就不可能形成广泛的人口基数,和强有力的统治阶层,因此一千四五百年前取得交趾,出兵和经营的成本低。

“陛下,交趾并入中原虽有千余年,但千余年间无论中原如何动荡,交趾周边诸多部落仍不及我交趾一地之力,故而可安享千年。

而今腊婆已然做大,战力远在西南诸道之上,其又常年居于山岳丛林,与虫蛇为伍,早已习以为常,而我军此番南征,多为中原兵士,南下征战必然水土不服。

此外腊婆虽好战,在占得交趾之前,无法久战,而今交趾平原及其人丁与仓储尽数落入腊婆之手,其以战养战,足以与我朝对峙数年,故而我朝若是主动去攻,未必能占得便宜,还请陛下明鉴。”

“以战养战?何为以战养战。”

显然当下还没有以战养战的概念,确切的说,以战养战不太适合中原王朝的理念和战略,沈云卿乍提此道,女帝显然没明白。

“回陛下,所谓以战养战,既是抢他人而肥自己。由于腊婆远没有与我朝抗衡之实力,故而腊婆只能抢掠我朝富庶之地,用于养其兵力、民力、国力与权贵。

而交趾乃大平原,是整个西南唯一的大平原,但由于道路不变,交趾虽然一年可种三季稻米,但却运不出来,故而交趾的仓储极为丰沛。

而腊婆地处南端,丛林山丘密布,远不及我交趾,故而其绝无可能拥兵二十万,正如范尚书所言,充其量也就四五万人,加上地方土著部落,六七万人已是极限,即便是六七万人,也非腊婆所能供养之军力。

前番腊婆攻打涅佛罗国,聚兵不过三万,而且已极为吃力,而攻打涅佛罗除了得到人口与土地,实际的好处却不多。而交趾却不同,交趾乃大平原,仓储充沛,财力丰足,更重要的是交趾乃整个西南重镇,商业繁荣。

腊婆此番攻取交趾,短时内国力大增,我军若是准备不足,可能会吃亏。”

中南半岛上,越北地区是唯一的大平原,除此之外都是破碎平原,以及湄公河泛滥平原,没有长期农业保障,即便是现代,依然如此。

而其他破碎平原都被雨林、丘陵地貌覆盖,即便是平原雨林,开发难度也很大,因为天气炎热植物生长极快,加之当先生产力低,对自然破坏力弱,当下除了越北平原,整个中南半岛的可开发破碎平原大都被雨林覆盖,开发度严重不足。

腊婆常年蜗居中南半岛南部,可耕种的破碎平原极少,人口以沿海居住为主,长期依赖海上贸易和渔猎,提供外部经济和物质输入。

尽管热带气候一年三季甚至四季的农作物产出,弥补了中南半岛平原耕地较少的劣势,但问题是这些个土著还过着采集为主的半原始社会,而且当地人普遍懒散,所以甭说一年四季,就是让他们种一季,他们都懒得去干。

所以就带来另一个问题,在气候条件弥补地理条件这个外挂没有起作用的情况下,势必导致生产力低下。

同时由于尚未形成民族形态和国家实体,现在的腊婆充其量是几个部落头目聚起来,搞的联合城邦,所以严重缺乏国家应该有的完整体系和执政机制。

没有国家体系,也就没有组织力和生产力保障,同时没有完整的国家形态和政治架构,又容易带来政治方略的盲从性。

换而言之,由于生产力低下,又缺乏管理经验,但是身边带了一帮弟兄,要吃要喝要好处,可我没有,但这个头头我还想干,但又不想得罪自己人,让大家去干活,那就只有向外伸手。

因此,这种没有完整政权体系,没有明确政治核心,没有民族意识,甚至连法律都没有的土著、城邦、散民混合体,在受惠于贸易繁荣和资源禀赋,以及外来生产力输入,导致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思想迅速萌发。

而此时社会体系仍然处于原始,整个族群势必缓慢开始向国家形态发展,这个过程必然带来一系列矛盾。

尤其是好吃懒做,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资源分配和人口阶层扩张增加的矛盾,要凝聚内部,又缺乏驱动力,就必然走向对外扩张,用国外的好处蛊惑国内,达到暂时的团结和驱使。

换而言之,再懒的人,一旦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有用之不竭的动力。

国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早期农耕文明下,没有足够的领土承载广大的人口,没有合理的生产力保障社会物质需求,根本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庞大的而高效的官僚机构,遑论是一个臃肿的官僚体系。

战争更是一个国家强大意志和国力的体现,以腊婆现在的状态,连个国家都谈论不上,遑论有什么战争后勤体系,甭说是号称二十万,就是四五万人,如何保障吃喝拉撒都成问题。

腊婆久居中南半岛南部,其人体体质和丛林生存经验虽然优于岐帝国,但是后勤保障双方都是平等的,甚至岐帝国要比腊婆更有后劲。

所以不占交趾,腊婆根本无法向北进犯,因为其没有长期大规模作战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力平台,也没有国家保障体系。

而现在交趾丢了,偌大的十几万平方公里平原落入腊婆手中,而更要命的是中原王朝经营交趾千余年,建立了完善的军政体系,农业系统和教育体制,并教会了当地土著,还雇佣他们充当小吏。

腊婆全盘接手之后,杀光岐民掠夺财富,打开仓库用于迅速完成兵力的征集和武装,同时全盘接收当地行政、军事、生产、教育体系,完成从土著部落城邦,向国家体系的转变。

由此兵不血刃,得到了整个交趾的国家架构和生产力基础,通过对岐民血腥清洗,实现经济掠夺,已达到以战养战,长期对峙的目的,最终只要拖到中原王朝耐心全无,甚至王朝更迭,最终的胜利者只能是这些土著。

所以交趾陷落,不仅仅是军事和尊严问题,核心问题是腊婆土著得到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先进官僚体系,高效的农业生产力,以及整个交趾平原。

这套系统足以让这个觊觎扩张的土著,意识到自己和天朝的巨大差别,无疑将刺激腊婆,从土著城邦,迅速完成向国家实体的转变。

中原王朝自古将域外划分为番、邦、国,自称朝,现代汉语理念中,番、邦、国、朝四等本质上都是国家的代名词,区别在于大小远近,更多是站在泱泱天朝上邦居高临下的看待周边。

但事实上古人划分番、邦、国、朝四等细究起来,翻译成现代理念,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