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360

第360章 战争红利(7)

气氛一事间尴尬至极,见二人不语,也没有自己走人的打算,女帝脸色微露不悦,拂袖说:

“哼,岂有此理。欧阳,移驾金律园。”

“是。”

言罢,女帝拂袖离去,只留下施君亦、桑劲川还在游廊下继续回味女帝的态度。

路上,欧阳羽义愤说道:

“陛下,当此国难之际,户部竟还如此贪得无厌,简直不可理喻。”

“户部本就不是朝廷的户部,更不是朕的户部,又岂能为朝廷所用。看看汉中,这都数月过去,汉中已久如此败坏,王曦照数次来本,要求调拨民生所需之一应所求,户部竟以山路艰险道路不畅,府库空虚为由,任凭奸商哄抬物价,榨取不义之财,朕岂能容他们继续为非作歹。”

汉中打下之后,户部确实调拨了一批钱粮,但仅限于钱、口粮和食盐。

古时赈灾,天灾也好,兵灾也罢,只要朝廷府库国库充沛,除了钱粮赈济,还赈济农具、布匹、工具、衣物等一应基本生活用品。

其中府库分两种,一种是国库调拨的基础物资,既钱、食品和盐,朝廷除了分发食品和食盐,还会给予灾民以钱款,购买其他生活用品和恢复生产的生产资料。

第二种是府库,既囤积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物资,但府库的性质特殊,走账分两条,一条是赈灾用,一条是作为朝廷盈利的项目。

如朝廷征税的新式中,有一项就是征收布匹以替代钱款税目,同时朝廷有自己的纺织、纺纱作坊,每年生产的布匹、丝绸也进入府库,这些货物都作为府库的财富积累,既用于赈灾,也用于国库盈利、赏赐、收支的抵偿。

但问题在于,府库的这些民生物资,在中原王朝历史上很少被用于赈灾,大多数都发生在王朝开国和鼎盛时期,这两个时段外,几乎很少发生赈灾中发放钱粮以外的物品。

因为贪官和既得利益集团,利用府库物资的性质,大肆进行非法牟利,以套取市场资金和国家财富。

朝廷攻取汉中后,实行安抚政策,大量拨付钱粮与生活必需品。

而户部则以道路不畅,运力有限,府库不足为借口,只运钱、食品、盐,其他民生物资一律给你少运,甚至拖着,至于当地货物不足的缺口,美其名曰靠市场自己调节,让外地的商人自己运入汉中补充货源。

换而言之,就是放任外地商人运入商品,哄抬物价以牟利。

而这些民生商品,多数又是权贵、巨富从府库借出,自己分文不掏,弄去汉中,就地转个手,就是成百上千的利润,天底下有这么好的生意吗。

现如今又恬不知耻的要分战利品,户部的良心就真的一点不会痛吗?

但女帝也说了,自岐帝国开国至今,户部就从来不是朝廷的户部,也不是皇帝私人的提款机,换而言之说,户部的财政拨款,户部铸钱,国家机构说了不算,皇帝也说了不算,只有户部的老爷们,和户部背后的财阀勋贵说了算。

朝廷长期丧失干预财政的能力,以至于和户部商议财政政策,都要以朝廷放弃经济权利为代价,走到今天这一步,这个模式不改显然是不行的。

中央财政必须收回,国家经济也必须掌握在朝廷手中,就当下而言,财政收归皇权,高于一切政治、军事活动,即便是当下对外作战的风口浪尖下,明面上是对外战争,本质还是国内矛盾无法调和,导致的国力、影响力、震慑力衰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所以根本仍然是国内权利的内部拼斗。

銮驾来到金律园,怀王公孙行在廊亭下坐等了半个多时辰。

“臣参见陛下。”

“让兄长久等了,坐吧。”

“谢陛下。”

二人径自入座,欧阳取来随行携带的食盒,取出糕点摆上桌前,供二人享用。

女帝端起茶盏抿了一口,继续又说:

“朕的意思,兄长考虑的如何?”

“回陛下,臣无异议。只是其中的利润是否太少了,太少的话,臣可不好向其他人去说。”

“套用海郡王的话说,生意贵在长远嘛,更何况其中的利润单就总数来说可不少了,何必斤斤计较占几成。

朕也不妨向兄长透个底,此番运回的货物仅是潮瓯堆积的五分之一,明年还将有源源不断货物运回,待等占了腊婆,稳定了当地,这笔生意可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五十年,兄长切莫因小失大。”

女帝话里话外已经说的很透彻,这些都是奢侈品,本身价格就很高,哪怕只有百分之五的利润,十年二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长期收入也极为惊人。有了长期的货源保障,再追求百分之四十、五十甚至百分之百的暴利,那就得寸进尺不知好歹。

“嘶……如此巨额好处,户部不会同意吧。”

“户部当然不会同意,因此待等战事了结,朕让户部收拾腊婆、交趾的摊子,他们能同意?”

“可要是将腊婆财货交由户部经营,户部兴许会同意。”

“绝无此种可能。”

女帝断然否定了假设,公孙行大惑不解,忙是又问:

“陛下,既然兼并腊婆,腊婆当归朝廷管辖,户部岂有不涉之理。”

“海郡王来函,已将腊婆实情详细说明,给朕提了两策,一策快,一策慢。”

“那快策如何,慢策又如何?”

“慢策当诛杀多数腊婆勋贵及当地土民,而后从中原移入岐民再行经营,同时从海外引入番民加以教化,如此是以牺牲朝廷国力为代价,虽能一劳永逸解决腊婆纷乱,但结果可能是加剧当地土民反心,同时由于人口消弭,朝廷需得长期贴入,至少二十年无法恢复。

快策是拉拢腊婆七族,及更多被腊婆镇压之流散小族,行册封封王之法,将腊婆纳入我朝版图,并许诺各部首领好处,授予其特许,将腊婆本地之物产,多数交由其经营。

好处是可得其多数民力,并拉拢其勋贵,同时辅以金戋寺与朝廷政令,移入我朝百姓,使之受到朝廷节制与管辖,而弊端是,腊婆将作为我朝国中之地,其王爵将高于我朝王爵,甚至比安国公更高。”

“比安国公更高?那不是要兵权有兵权,要土地有土地,与国中之国有何异?”

“海郡王谏言,腊婆将由岐军永久驻扎,腊婆各族只留少数兵将,尽数听从朝廷调遣。”

“那不还是尽归朝廷管辖,何来比安国公更高?”

“土地、经营将由腊婆各部遵循朝廷订立的法度自理,当地之财力、军力、民力由朝廷管辖。”

沈云卿的方案在于将行政、经济、军事和基层政权完全剥离。

腊婆各部勋贵头人,按朝廷根据腊婆民情、国情订立新的法律制度,腊婆各族按此法律,管理自己的土地和经济运营,朝廷则向腊婆各城、乡、县、寨、洞派遣官吏,实现基层行政管理。

同时抑制当地私兵,移入人口,永久驻扎岐军,一切军事、外交和政治方针权利,收归朝廷,使之成为朝廷治下的自治王国。

经济税收不实行岐帝国的丁税、商税制度,实行商品交易、流通、增值税,基本农业税,从根本上解除当地老百姓人头税与头人部族直接挂钩的局面。

换而言之,利用腊婆破碎重组的局面,在腊婆推行新的税制,搞成了再改编一下拿回国内使用,搞坏了,恢复当地旧制也一样。

所以法律和制度层面,都不存在户部接管的可能。

既然是国中之国,户部对当地的经济权利控制受到极大制约,同时既然朝廷已经许诺,户部强行插手只能引来当地的反弹,届时逼反了腊婆,以现在朝内格局,户部就不是垮台这么简单,很可能是重组和清洗。

当然,还有一桩事,女帝并没说,除欧阳羽外,谁也没说。

那就是腊婆将在很长时间内,在财政上纳入内司府的监管之下。于是这块好处,就成了女帝手中的一块肥肉,可以拿来与他人交易的筹码。

女帝或明或暗的解说和提示,公孙行多少有些明白其中玄机,但态度仍然谨慎,他说:

“那陛下的意思是?”

“快策符合当下国情,无论户部还是金戋寺,都无力承担腊婆化为焦土。”

“那今后腊婆财力陛下打算如何经营?”

“海郡王建议订立新政,以便日后统御新土,朕也考虑长治久安之法,故而腊婆当为天下先,因此也不能让户部插手,但凡是户部插手之事,从无善果。”

“臣定不负陛下嘱托,全力办好此事。”

“有兄长出面,朕就放心了。另外,海郡王来函说,新式宝船可堪大用,明年改进之后,莱州将大批兴造,兄长不妨也尽快筹办此事,待等腊婆战事平定,正是用船之时。”

“臣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