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363

第363章 远虑

海军装备火炮,少则二三十们,多则一百多门,而陆军用炮,一个炮兵团二三十门火炮已经很多,在枪膛武器时期,炮兵团是最大编制,旅级、师级炮兵尚未出现。

一支军团拥有几个炮兵团,其火炮装备率已经极高,但是一支舰队,却可能有几个炮兵师的火炮数量。

从各条渠道前后得到的情报和信息,当前时空下,西方和阿拉伯人在长期冲突中,其火炮和火器的技术发展已经远超岐帝国,加之历史没按剧本走,沈云卿开始担心罗娑国的灭亡,可能招来乌兹曼帝国的海上报复。

最近陆续返港的使船和停靠的潮瓯的乌兹曼(阿拉伯)商船都显示,部分乌兹曼商船装备了极少量的火炮,船只的吨位虽然不大,火炮数量也只有几门,但组成偌大的船队,却拥有几十门火炮。

而阿瓦达提与骠国均没有热兵器技术,而早期火炮其技术水平决定了杀伤力有限,主要还是声光物理现象的恐吓,当然,如果是在海上,实心弹丸的杀伤力那就真有了震慑力,比在陆地使用火炮更为有利。

乌兹曼(阿拉伯)的商船,尚且已经装备有少量火炮,从工业技术角度分析的结果,只能是乌兹曼已经普遍开始装备热兵器。

而地理跨度带来的信息传播障碍和隔绝,以及朝廷内部的文官集团长期的漠视,导致了原本领先世界的火器技术,长期得不到发展,这才一百多年时间,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

骠国与阿瓦达提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严重忽视了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

尽管冷兵器时期海上远征的代价很大,但进入热兵器时代后,热兵器与冷兵器的技术代差,将大幅降低海外远征的成本,而增加收益。

眼下岐帝国无力远征罗娑,打通马六甲海道,一旦征税效应扩散至乌兹曼帝国,又必然影响其国内经济政策和帝国意志,势必要出从海上出兵,打通马六甲。

届时婆娑国可能落入乌兹曼帝国手中,进而进一步通过贸易往来,摸清岐帝国的国力和装备水平。不排除乌兹曼在发现岐帝国兵器巨大代差后,为获取岐帝国的经济禀赋,而对岐帝国宣战。

而潮瓯港,又是岐帝国最南端的天然良港,占潮瓯,等同于切断了岐帝国南海的立足点。

“欧阳大人不熟山川地志,对海内诸国所知甚少,不知世间变幻,所见所问自然不如沈某多。火炮非但用于步军陆地作战,也能用于海上。

沈某当初推动兴造三千石形式宝船,也是为了日后火炮上船,出海开疆准备。现在来看,还是有些落人之后。

目前还不得而知乌兹曼国(阿拉伯)海船是否巨大,其火炮数量几何,但其少量民船既然已经装有火炮,显然已经可以广造火炮,而我朝火炮搜遍整个朝廷,也不超过百门,其他火器更是没有,倘若现在开战,我军必败无疑。”

“既然郡王已所虑,是否已有良策应对?”

“良策暂时还没有,当务之急仍以尽快平定腊婆为上策。倘若乌兹曼出兵攻打罗娑,短时内对我朝倒是有利。”

“方才郡王说,若乌兹曼国卷入罗娑战事,日后可能对我朝不利,为何现在又言短时内又有利可图。”

“骠国、阿瓦达提国出兵罗娑,意在扼控罗娑,征收沿海商船税金,藉此应付其国内财税支用,根本上仍是其国内财政问题所致,一旦兵败于乌兹曼手中,其必然被打回原形。

届时,海外用兵损兵折将甚至全军覆没,而国内财税非但没有好转,反恶化,骠国与周照宁作战将力不从心,甚至迅速兵败,这对我朝有利。

同理,阿瓦达提与云藏开战,其海外失利后,必然影响其国内,对云藏也有利。

对我朝在南洲百夷而言,骠国、阿瓦达提国悍然发兵灭亡罗娑,紧接着乌兹曼再发并攻打罗娑,你来我往只会加剧周邦小国恐慌,更加倒向我朝,这无疑有利于日后我朝出海开疆。”

“原来如此,还是郡王深谋远虑,属下自愧不如。”

“其实非是沈某深谋远虑,不过是知道的比旁人多一些,见识广一些罢了,待等日后明确了宇内地形图,欧阳大人也会如沈某一般洞悉环宇气象,沈某今日之所言,欧阳大人也会想到,并非沈某就比他人多长几个脑袋。”

要说现代人比古代人更聪明,这倒未必,现代人的优势更多源于知识面和信息维度的不对称,产生的认知和理念差异,古代受制于知识、技术、认知、理念的落差,其思维和行为,只能局限在历史背景下的技术、知识基础之上。

同时现代人也并非万能的无敌,想当然一拍脑袋就能大展宏图伟业,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积累和发展过程,要将超越时代的技术变之为现实,没有技术和工业的基础平台,一切都是徒劳的,而这一切,又源于基础人才的规模和质量。

“走吧,回大营。”

“是。”

回营时,马文修刚从西郊返回,岐军正在南、北、西三郊修建土堡,西郊的地形复杂一些,同时西南是瓦瓯方向,左护国主力所在,马文修不得不重视西郊的防御建设。

此前按赵元的说法,瓦瓯在潮瓯城的西面,其他官吏的证词也验证了这一说法,但沈云卿当时确抱有怀疑。

因为湄公河的河道并不在潮瓯以西,由于历史不按点走,沈云卿当时考虑可能是湄公河改道了偏北,挪动方位,致使瓦瓯城往北偏移,到了潮瓯的西面。

而从最近的岐军湄公河入口探查的消息来看,瓦瓯城确实不在潮瓯的正西面,而在西偏南,位于湄公河内陆的上游以北的高地平原。

于是不得不怀疑赵元作为小王,竟能搞混国都的方位,而其他官吏分开问询的结果也出奇的一致,有鉴于没有串供的可能,沈云卿仔细调查后才发现,问题出在腊婆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岐军的定位参考以及指南针。

理论上,太阳应该是东升西落,所以人类判断方位的最早参照物是太阳和月球。

但鲜有人知道,至少是大多数缺乏地理和天文常识的人,其中也包括现代人,太阳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不在绝对的正东方位。

太阳与地球始终处于相对运动状态,只有太阳的南北两极的方位始终不变,而东西方位随着太阳每年越过驰道,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北半球到南半球,相对的东、西方位在变化,太阳与地球的夹角产生的影子的延伸线,也会变化。

所以太阳在北半球时,物体的影长产生延长线略偏南,而南半球时略偏北,尽管这个误差并不大,但是放大到地球,那就大了去了。

而且腊婆地处热带,距离驰道更近,这种变化变得不明显。

而指南针有磁偏角,定位后显示差不多又在正西面,但实际上在西偏南方向。

反馈到现实中,瓦瓯城似乎是在潮瓯城以西,实际上在西偏南,偏了得有十五六度,这已经超出了正位方向允许的偏差范围。

马文修大口喝着热水,有些气喘吁吁,边喝水额头的汗还在往外渗。

一是他年纪有些大,今年五十九,搁现代社会,五十九还年轻,但在当下,物质和医疗条件差得多,加之常年军旅生活,对人的生命透支很大。

二是腊婆太热,即便是在广东、福建地区,冬季的气温也会很低,虽不至于跌破零度,但一年四季至少有冬天。

而腊婆根本没有,温度一年四季都不低,夏天更热,还闷热。冬季的腊婆更像是夏初,说不上太热,但也不凉快,稍微活动活动就是一身汗。所以马文修提议是不是能在潮瓯制冰解暑,因为沈家在神都是大量制冰出售的。

沈云卿考虑半天没同意,因为人的生理机能需要适应,过度的依赖技术条件改善环境,对人的体质是不利的。

尤其是军人群体,眼下的地球环境还算温和,远不及近现代大气效应带来的高温,人体应该主动适应环境,只有在无法适应的恶劣环境下,再考虑技术改善。

而且军人群体适应气候环境,长期泡在温室里,会变得娇生惯养,极为不利作战。

喝完水,马文修开始说话:

“海郡王,本将连续数日巡视远郊,发现腊婆土质含水极高,不利修筑城池,且也不利于防守,能否从中原运些水泥,助我军筑城。”

“这恐怕很困难,我军船只运力有限,单单运水泥,既不足用,也靡费运力,且运送一趟的耗费恐怕也不比水泥便宜多少。当地筑城,都有包砖,或是石砌,而我朝除都城、道府、关隘及附属地区的州城包砖外,其余皆为土坯城。

中原土质北方含水少,土质松软,长江两岸土质粘性大,岭南、岭西、东岭等地土质适中,只有漠北与天山、呼延等地土质皆为沙漠,不利筑城,就全国而言,多数地区都适合夯土筑城。”

“那交趾如何筑城?”

“交趾比腊婆更北,雨水其实要比腊婆少一些,其州城乃包砖城,而治下十多个县,其实是石头城,以大小石块用三合土夯筑。

而腊婆潮瓯城虽然是包砖城,但其余治下县、寨只有石头城,甚至连城郭都没有,均以聚居结寨,人丁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并不能与我朝相比较,因此腊婆虽有五座大城,但只有治所有城池,其余各县、各寨大都没有城池,这也是腊婆不同于我朝之处。

而要在当地修筑我朝样式城池,工匠技术有所不同,本王以为,必须改变方式,才能顺利筑城。”

由于腊婆闷热多雨,一年四季雨水较多,土地的含水量高,空气不够干燥,太阳难以长期直射蒸发水分,土坯的城墙根本修不起来。

当地都是用石块堆的石头城,石块与石块之间用三合土固定,这种模式需要一个周期,往往不是一两年,而是几十年随着山寨的扩大慢慢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