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430

第430章 乡集体

现如今高鸿、沈云卿、周晟三家互为姻亲连理,在朝中的势力虽然不大,但问题是沈云卿是未来可见的潜力股。

周晟若无沈云卿的才华与经济才能,女帝压根不会考虑周晟对帝位的继承问题。

如今周晟的沈云卿相助,成为日后储君,乃至皇帝的重要继承人之一。现在又被女帝知道黄泫策在背后“指点江山”,女帝还能放心?也不想想当初是谁谋划公孙芸惠称帝。

与高鸿细说关键,黄泫策遂即话锋一转又说:

“另外,你作为海通司法,有稽查盗匪之责。你可向刺史萧崇说,沿海海寇频发,近日各地盗贼又起,为防盗寇窜入海通滋扰民情,可派衙役州兵前往各县缉拿盗匪。

为师以为,既然海寇图谋海通,定然已是神不知鬼不觉中潜入海通伺机而动。只要严加盘查,定能抓获贼寇。只有人赃俱获,再向朝廷奏本,方能令陛下警惕。”

“可如此瞒着萧刺史,恐怕是不妥吧。”高鸿不免担心瞒着上级给皇帝打小报告,日后招来同僚的冷眼。

但黄泫策却说:

“此事真若是声张开,且不说陛下为难,对海通更加不利。届时陛下严令汪晨贵协防海通,汪晨贵却是吏部的人,而江淮道多数又是户部的缺,他汪晨贵来个地方州县多有困难,阳奉阴违,届时陛下脸上难堪,海通的海寇依然无解,你说萧崇是该感激你,还是记恨于你。”

“原来如此,学生明白了。学生即刻前去府衙,与萧刺史商议缉拿捕盗一事。”

由于户部与沈云卿结下的梁子,户部断然是不会动用江淮道的人脉与地方武装,全力救援海通。

但同时也不敢忤逆女帝的意思,所以结果只能女帝一道圣旨,地方上拖着不办,最后是女帝脸上难堪,里子更烂。

皇帝脸上不好看,就得找替罪羊。待等海通糟了灾,此时萧崇就是替罪羊。

所以公开解决海通危机,要比秘密处理更麻烦。

约莫两刻过后,高鸿来到州府,见到正在批阅公文的此时萧崇。

萧崇原是司农寺员外郎,官品从六品,如今是正四品州刺史,这还得益于海通的农业进步,女帝前所未有重视技术官吏。

可见京官确实要比地方官吏具有优势,诸如海南岛岛南的前振州刺史,尽管也是正四品的地方刺史,但一干就是一辈子,一直做到退休,永远也没有升迁的机会,还不如一个从六品的京官员外郎。

见到萧崇,高鸿抬手略行下属之礼:

“刺史大人,下官有事禀报。”

刺史萧崇停下笔尖,担在砚上,抓了抓有些僵硬的右手,遂即端起茶盏边喝边说:

“高大人请说。”

“萧大人,去年开始,沿海盗寇频多。今年伊始,海通周边州县也不安宁,屡发大案命案。虽然我海通境内民情安定,但难保外州贼寇流入本州地界,到时外州衙门查到海通地界,我等稽查捕盗不力,恐落人把柄。

故而下官以为,春耕之际,应当加强各县、各乡盗贼缉捕。一可严查盗匪,防患于未然。二则敲山震虎,迫使外州流窜我州盗匪或是自行散去,或是暴露踪迹便于捉拿。”

此时萧崇已经喝完了半盏茶,他说:

“高大人所言不无道理,这不,朝廷刚刚下文沿海各州,要求各州严加戒备,防范海寇滋扰,本官正为此事拿捏对策想到一计,但总觉不妥。高大人既然向本官提请加强缉捕,不妨替本官参详参详。”

“哦,不知刺史大人思得何计?”

“呵呵,高大人先请坐,待本官慢慢说来。”

待等高鸿落座,萧崇详细道出详情。

要说萧崇还是挺精明的,他虽然做官的能力不怎么样,但是司农寺本来就不应该是个纯粹的官僚衙门,而应该是技术型的衙门,至少也是相当于农业部的性质。

所以司农寺的多数官员其实不善“做官”,但是他们的专业敏锐性很强,这就牵扯到专业和业务能力。

能做官,会做官,做好官是三码事,会做官往往做不好官,因为做官要的是解决问题。能做官,谁都能做,但不是谁都会做官。

萧崇属于那种能做官,但不会做官,但能把官做好的一类。当然,前提是做好自己业务之内的分内任务,分内之外的就另说了。

因此萧崇在农业与屯垦这块业务很强,但处理官场问题的能力很一般。

由于萧崇是农业型官吏,考虑问题的角度与思维逻辑,与纯粹做官的官吏就不一样,他就这几年就发现海通的农业组织结构与全国都不一样。

王曦照在任时,积极推行沈云卿的一套,大搞“乡集体”屯田,而不是村集体为单位屯田。

于是带来一个问题,海通治下各县但凡是从事耕种的农民,都集中在乡,里、村、正、保、邻五个基层组织都不分散,而是都集中在乡里,所有村,都被集中在乡。

这就导致各村人口不分散,相反都集中。

这是其一。

其二是农耕时期之所以农业活动以村为单位,就是因为农业时代的耕作与人的交通能力有关,人不可能耕种每日交通距离之外的土地。

因此只能把大量自然村分散至各片土地,这就导致乡下各村分散。而且还带来土地破碎化,土地产权问题。

而沈云卿为解决人口集中后,远处耕地较远问题,实行季节性轮作与集中屯田。

既三月到八月之间不间断的种地,在八月份种下最后一茬的土地尽头,建立另一个生活据点,然后明年开始,从两头对进作业。

然后八月到十二月或是来年一月初,不间断的收割,如此三月种下的粮,七月底,八月初收,四月种下的八月收,五月种下的九月收,六月种下的十月收。

如此就能基本解决乡集体人口集中,土地距离增大带来的农业耕作问题。

同时实行驻留田间,修建茅棚,大量使用耕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土地扩大,人口集中带来的交通问题。

此外还得有丰富的谷物品种,得要水稻、高粱、小麦三种作物轮作,才能实现这种模式。

而且由于高粱加入,江淮地区原本一年只能种一季稻米一季小麦,现在两年能两季稻米、两季小麦、一季高粱,或者两季稻米、两季高粱、一季小麦,亦或者两季稻米三季高粱。

原因就在于高粱需要的热积累温度少,同时宁阳高产种缩短了热积累温度,两者共同作用下,两年现在能种五季。

当然,这么好的收成也不是没有弊端,就是人太累。

正常的耕作劳动,一年农忙两季五次,冬麦收割春播种,夏收夏种秋收割,总的工时也就四五个月,如果有耕牛,还能更快。所以一年当中至少有半年是农闲。

农闲期间农民如果田赋缴纳不足,需要向官府服劳役,去做工,以补偿税赋缴纳不足。如果交税达标,农民自己可以去大户帮工,或者做些短工增加收入,也可以自己在家做些手艺拿去卖,总之体力劳动不会太累。

但缺点也很明显,收入太少,老百姓不够富裕。

而现在,一年有八九个月农忙,老百姓收入大幅增加,虽然累,但是沈云卿的配套产业却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副食品、生活消费品不要太丰富。

除此之外农闲的两三个月,还能去海郡王与海通当地工坊做工赚些外快。于是又带来农民收入增加,缴税足额之后,前来官府做工补税的农民几乎绝迹。

由于乡的人口大量集中,加之近些年海通大量安置流民、灾民,致使海通各乡的人口已经不是千单位,至少是万单位,一个乡的规模比穷乡僻壤的一个县还多,海通的一个县,都快赶上一个小州。

而且自从出了庒县民变之后留下个后遗症,各乡都以乡为单位,高度军事组织化。

由于需要集中劳动力屯田,各乡也只能组织化,否则人力无法高效集中,也就谈不上“乡集体”轮作屯田,这必然带来农民的组织化,组织化的终极形态就是军事化。

此外海通农民还特别富裕,加之人口集中屯驻,这就让萧崇想到一策。

“本官观海通各县人丁颇多,且集中屯驻,若是能将之组织起来,加以操练,纵然有海寇来袭,多半也不能掀起什么风浪。至于各地流窜入我州治下,眼下各乡乡民不少来自于外州,皆由各县登记造册,各里、各村连保,理应没有盗匪之流。

因而盗匪不太可能藏身于乡间,多半应该在县城,在州城,在野外,故而若是能动用乡民,先把各乡辖地搂一遍,同时在各县与州城缉拿盗匪,本官以为,效果要高得多。

只是这眼下江淮还算太平,由地方州衙擅自召集乡民,操练百姓,怕是法度上说过去,朝廷也恐有非议,此外器械调度也颇困难。高大人以为呢?”

“这个,确实有些为难呐。这自古只有练兵备战之说,从无练民防贼之说,更何况只有千日做贼,没有日夜防贼的。不过此法当下确实不失为良策。

海通民情特殊,不同于外州郡县,若是能加以利用,确实可以自保。不知萧大人可与于司马说过此事?”

“本官已说与他,但于司马仍担心当年庒县变故,故而未曾松口。”

“原来如此,既然于司马并不赞同,操练乡民之事将无法进行。下官以为,既然于大人那里说不通,下官这司法也无济于事。倒不如先将稽查捕盗之事做起来,令各县各乡严加防范,以免遭贼袭扰。”

“嗯,本官以为可行,本官即刻以州府名义广发告示。”

由于庒县民变的缘故,海通司马于成业对各乡集中屯田始终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