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435

第435章 开铁禁(3)

“朕不准。现在都散了吧,田尚书留下。”

“臣等遵旨……”

待等六部散去,女帝再与田诚说:

“田尚书方才何故要给朕难堪。”

“陛下,铁政开禁臣不反对,但臣反对开禁兵器,但臣深知陛下难处,故而臣无能,不能为陛下排忧解难,故而请辞。”

“爱卿既知朕有难处,又何必为难于朕。”

“陛下,开禁兵器终究是社稷大忌,古有前车之鉴,不可视而不见。”

“范尚书不已言明,如今火器远胜刃器,只要朝廷握有火器,何惧小小之辈。况且说,火器只朝廷能造,何患之有。”

“陛下,自古民间造反,究其根源不在民间,而在官府,若无官府与勋贵从中勾结乱寇犯上作乱,焉能江山易主。”

田诚算是说到了点子上,由于田诚主管刑律,简而言之就是从事司法研究的学者,所以特别注重典型案例。

于是田诚就发现一个特点,但凡自古造反成功的,或者造成严重动荡的,都有这么个特点,就是单纯的农民起义,从来没有成功过,但凡是成功造反的农民起义军,其背后,或者最后得到成果的,都不是农民,背后都有权贵、财阀世家的影子。

于是问题就来了,既然普通的农民起义和造反不可能酿成王朝的直接更替,或者说最后窃取成果的都不是农民利益群体,而是背后的利益权贵,那问题还是出在朝廷。

简而言之,老百姓得到了兵器,造反也不成气候,怕就怕有权贵和财阀世家从中资助。一旦涉及到权贵,权贵就一定能拿到朝廷紧俏的技术资源,再然后朝廷严控的火器,也可能被山寨,变成大路货。

想到这一层,公孙芸惠算是明白了,田诚担心民间私斗,凶案飙升根本不是重点,重点让陈锦檀说了,因为田诚很清楚,礼部一定会借这个茬,这涉及到礼部一贯的正统天命论。

但陈锦檀又没完全说道重点,因为礼部毕竟不是吃的司法研究这口饭,还没发现造反背后的普遍典型现象,但是田诚发现了。

而田诚自己也说了,他不反对铁器开禁,如果反对,之前户工部铁料增产之争,他完全可以支持户部,但工部要求的是增加铁产,用于生产机械设备和火炮、军械。

但现在女帝同时开禁铁产能和兵器管制,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这就触动了田诚的立场底线。

而且田诚说的也很清楚,自古造反成功的,问题都在官府,在勋贵,有人暗中资助,甚至堂而皇之的资质,都说道这个份上了,对坐如号谁都是明白人。

尽管田诚没有刻意攻击某人的意思,而且某人确实也是大公无私为国为民,但不能保证百年之后其他权贵拿到技术之后,不会有些想法。

想透以上几层,公孙芸惠颇有体味,深感田诚的用心良苦,她说:

“爱卿的意思,朕明白了。但朕也要告诉爱卿,此事大可放心,朕心里很清楚,此患断不能有,朕自有办法,爱卿放心即可。”

“既然陛下了然,那臣便告退了。”

“那爱卿还要辞官吗?”

“只要臣还有用武之地,任凭陛下差遣。”

“甚好,爱卿自便。”

“臣告退。”

待田诚退走,欧阳羽一旁说道:

“陛下,田尚书分明是暗指海郡王呀。”

公孙芸惠却摇头说:

“其实不然,海郡王为人,朝中人尽皆知。田诚所指者乃是日后那些手掌匠术与权柄之流,绝非海郡王其人。”

自从沈云卿进入女帝视野,被圈在神都,被控制金戋寺之后,沈云卿始终被囚在无形的权力牢笼之内。通过这些年的观察与摸索,女帝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冷兵器造反,只要人和铁,粮食和盐四样东西,至于钱,只要造反,还怕弄不到?

可一旦上升到热兵器层面,那就复杂得多,技术、设备、人才、原材料,一整个生产链环环相扣,缺了哪一环也不行。

所以热兵器造反的门槛高,一旦热兵器的生产被朝廷控制,并局限在核心地区,民间冷兵器造反还不够看的。

但如果谁掌握了这些技术、设备、生产链和原料供应,并勾结民间造反,那就很容易了。

可相较于冷兵器,热兵器所需的供应链庞大且复杂得多,仅仅凭借一小撮势力的长期蓄谋准备,不足以危害政权稳定,更重要的是,就眼下而言,所有的核心技术与设备都在帝都,就在女帝脚底下,能翻天?

六部散去不久,消息迅速传快,各部官员反响强烈,御史大夫王柬,谏议大夫刘琮安先后而至御书谏言,抵制兵器开禁,结果王柬被公孙芸惠以督查两江官员剿寇为名,按了个钦差的名义,发配去两江巡视沿海剿贼,为期半年。

还指令兵部让王柬坐船走黄河出山东,泛海南下,让王柬自己去体会朝廷现在的艰难。

同时“发配”刘琮安去西辽道长城边塞,体验长城游,看看朝廷的长城何等“雄壮”,统计一下塌方长度,为期也是半年。

至于半年后,王柬剿寇不利,罚俸半年。刘琮安爬长城摔断了腿,抬回的神都。

当天下午,云朔苑,梅花亭

“嘶……上月还只是说提增铁产,怎这个月成了铁政开禁,兵器也许民间购买,这不是乱了套了吗。”

周晟匪夷所思,在他看来,工部大量消耗铁材,生产机械设备,然后被朝廷工坊与海郡王府买去,是朝廷内部的事,不关天下事。现在如今松动铁政,还允许扩大民间兵器买卖,与当初的初衷大相径庭。

这时全横说:

“王爷,据林大人捎来的话,此番开铁政,并非全开,依然由朝廷管着。而且只允许购买朝廷器械,故而民间所购兵器,都由朝廷供应,因而并非全开。”

“可无论全开还是管束起来,一旦开了先例,日后如何约束天下。”

“但即便朝廷不开铁禁,民间依然可以自行打制兵器,只是不准越规,质地远不如朝廷制造的军械而已。”

尽管盐铁禁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间持有刀具,但自古除了元朝,中央王朝从没有一刀切,一竿子打死,完全不准持有铁器兵刃。

民间其实一直允许持有铁器兵刃,但需要报备,以及不准超过朝廷限制的标准,大致和现代刀具管制的性质差不多。

如民间不能持有两尺半以上的长剑,不准持有强弓、机弩,允许猎户持有轻弓,但不准持有钩头箭,床弩、连弩那就更不准,另外长枪也不能超过七尺,民间不准持有长矛,每户不得持有相同兵器两件以上等等。

总之,兵器禁令禁的是制式装备和大杀器,民间持有兵器的兵器质量也不是朝廷标准化生产兵器的对手。

此外民间规避兵器禁令的办法五花八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准持有兵器,往往都泛指刃器。

那好,你不让我有刃器,那我用钝器,锤子、棍子、拐子、鞭子、狼牙棒等等。你不让我用长杆兵器,那我用鞭子、锁链、飞镖总行吧。

在极端些,你不让我用铁,那我用铜用铅做钝器。

总而言之一句话,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管是管不住不得。

另外,铁器兵器的获取就生产工艺而言,也管不住,因此铁器禁令之外,铠甲的管制才是重点。

由于铠甲技术的进步,冷兵器发展到后期,单纯的单兵刃器已经不能对铠甲保护之下的人体造成重创,因此大量出现重武器和燃烧、爆炸类武器。

因此中后期的冷兵器格斗,铠甲反而比冷兵器本身更重要。

而铠甲的制造门槛,则比冷兵器高得多。

皮制铠甲需要养殖、制皮、制碱、轧制、模具,而且皮制铠甲根据工艺与防护力的不同,防护力越高的皮开,的生产周期还很长。

而皮甲又取自于牛皮,杀牛又需要付出生产力代价,铁铠需要更高的技术门槛。

因此管制铠甲,要比管制冷兵器更便利。

面对全副武装的朝廷大军,农民起义军在装备上明显处于劣势。

故而自古以来管制民间兵器,刃器并没有一禁到底,否则大众老百姓和商帮、船帮面对盗匪强盗,自保就很成问题,而且商帮、船帮第一个就破坏规矩。

此番开禁,一松一紧,松的朝廷政策,但收紧了民间冶铁和铁匠铺,同时依然维持铠甲管控。

允许民间交易兵器,但购买的兵器只能来自于朝廷。民间的冶铁工坊与铁匠铺,不能再随心所欲打造生活刃具之外的兵器,但凡回炉补铁,或是打造超规格刃具,都得报备。

全横与周晟一番细说,周晟很快意识到另一个问题:

“这提增铁产,暂且只与工部有关,要惠及民间,需得时日。但这兵器禁令一开,立马就是立竿见影啊。”

“可不是嘛,属下看过工部机械司的机械,以往打刀枪剑戟,都是多个铁匠反复捶打,现如今都是机器。而且属下还看见,那些筷子厚的铁板机器一刀剪下一大块,直接开刃淬火就能用,快的惊人。”

“是啊,工部的机械如此便利,此番若是都由舅舅监制,却让户部兜售,这得要多大的一笔钱款。”

“王爷,请恕属下直言。”

“但说无妨。”

“属下以为,范尚书说的还是有道理的,眼下火器如此厉害,这刀剑兵器怕真要被取而代之。”

“嗯,我听沈云卿说过,说是不用多久,将有所向披靡更为厉害的兵器,刀剑被取而代之也就是十多年的时间。不过,此事还是谨慎些好。去,让人知会一声轩禾书院,孤明日要去书院看看。”

“王爷,这铁政与轩禾书院有何关系?”

“表面上是无任何瓜葛,但去年轩禾书院向舅舅哪里送去了数百生员,这批生员与以往大不相同,其所学远在任何状元、举人、秀才之上,令工部官员大为称赞。故而这轩禾书院,才是日后重点。”

“那属下即刻差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