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453

第453章 大魏(1)

两日后,三月十三清晨,沈云卿正准备入城,继续前两日的密集会见,联络各部头人感情,为接下来的游说出兵寻找机会。

就在准备离营时,岐军兵士追上前来向其禀报:

“启禀海郡王,张翀先生率船队反港,现已到后营。”

“哦,快,引我前去。”

“是。”

张翀一月中旬率船出海,掐算起来,已快两月。单纯从潮瓯前往巴拉望岛,一个往返也用不了两个月,即便碰上风浪,也不至于,多半是去了其他地方顺道种碑。

赶到后营时,气氛明显有些不对,岐军正在向后营调动。马文修、钟墨俞二人先行一步赶到后营,但却不见张翀等人。

“马总管,出了何事!”

沈云卿忙问,由于背对着,尚没看见其脸色。待等马文修转过身来,只见其面色阴沉脸色铁青。但实在想不出,张翀做出了什么大逆不道之事,能惹马文修这般动怒。

“海郡王,你可来了。”马文修开口不善,愣是吓沈云卿一跳,此时就是张翀在国外自立,也不可能让马文修如此动怒,而且那也只会能是个笑话。

“马总管,到底出了何事,张翀呢?”

“海郡王可知张翀此去带回了什么!”

“不知,到底发生了何事。”

“张翀此行,本应该奉你我之命,前去侦查魏朝遗民。却是不想,此去非但发现了魏朝遗民,他们竟胆大包天,向我朝派遣使者。”

“什么啊,遣使!”沈云卿自己都吓一跳。

这魏朝遗民非但不惧岐帝国算账追杀,竟然还敢派遣使者通信。

“然后呢?”

“海郡王自己看吧。”

马文修横手一指港口,沈云卿循迹望去愣也是吃了一惊。

只见港口外停泊有二十余艘从未见过的大船,而且每一艘至少也是三千多石,还有四千石的大船。

看到这里,沈云卿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

这魏朝遗民潜逃海外之后,文明非但保存了下来,还得到了发展,至少他们的航海技术,已经超过了岐帝国,因为他们要涉海生存,就必须发展海上技术。

此外还得有人口基数,支撑起足够的农业形态社会,以及足够的人才规模,才能建造这么大的船只,保有技术储备。

而且,这些船只还只是他们出使的船只,不可能是全部主力。简而言之,人家随随便便派出的船队,就足以抵消岐军海船的规模。

而马文修考虑的,正是这些魏朝遗民突然提出通使,还派出如此大船,这不是来通使,是来示威,是要讨个说法。

尽管是几百年前的旧账,但当朝最敏感的问题,无疑是前朝的旧账。如宋朝,就很在乎唐朝遗留的问题,南宋更纠结北宋遗留的问题,清朝是典型纠结明朝旧账的王朝。

想到这些,沈云卿心头不免一阵鸡皮疙瘩。很显然,眼下的历史剧本脱轨的有些严重。

“马总管,现如今这魏朝移民如何自称?”

“其自称大魏国。”

“大魏!”

听到“大”字,沈云卿迅速意识到,魏朝遗民来自中原,其对幅员辽阔的中原应该有地理和空间面积的认知,因此不太可能发生占着小岛,还自称“大”

如“大”日本帝国,“大”韩帝国,而东南亚也没这么大的无主岛屿给这些魏朝遗民,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更不可能发展出如此巨大的船舶技术。

唯一的可能,也是最离谱的可能,这四百多年,魏朝遗民不仅成功的活了下来,还发现了大洋洲。

现在加里曼丹岛东北,与巴拉望岛登陆,建立前沿根据基地,然后穿越走巴拉克海峡,再经由苏拉威西海,向棉兰老、托吉安群岛、新几内亚群岛发展,最后一路南下发现东帝汶,从东帝汶再南下,很近就是大洋洲。

要说四百多年,花费一两百年经营大型岛屿,建立农耕体系,形成海洋型文明,进而再用两百多年发育拓展,不是没有可能。

马文修显然还没意识到,也不可能意识到,“大魏国”的背后,很可能是已经得到了一块幅员辽阔,远比中原复地更加富饶辽阔的土地。否则他们怎能有如此的底气,北上要求通使,显然是不惧怕岐帝国出兵,甚至岐帝国也没这个能力。

迅速见到张翀,他仍在后营之中,与魏国使节交涉。

乍见到魏人,沈云卿第一反应是混血儿,尽管也是黄皮肤,但样貌与中原人有明显的差异,也不是岭南的少数民族,而是魏朝遗民与土部原住民的混血儿。

而且明显有毛利人的鼻部特征,这意味着魏人真可能发现了大洋洲,在大洋洲发展出了明文。

他们的服饰已经完全淡化中原服饰的样式,充满了异域风格,但仍能看出右衽宽袖,下摆边幅,保留束发衣冠的中原遗风。

发髻也较为独特,明显已经发展出独立的形态。但发髻大体上仍然与中原样式接近,就是看着有些别扭。

而且魏朝败亡时,整体的衣着风格与今天岐帝国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头冠。

岐帝国如今已经不流行高立竖木冠,更流行小皮冠,纱冠,因为更轻便,也是因为当下生产力高,纱织品、丝织品、皮制品产量多。而木冠,尤其是高立竖冠纯粹是实木,太沉,四百五十多年前较为普及,是当时的生产力,决定社会习惯。

这些魏人继续使用木冠,既可能是保存民族独特性,同时也是其境内没有丝织品,发展不起来。

迅速观察来人,沈云卿将令翀前来说话:

“张翀,到底是何情况。”

“回郡王,属下率船抵达大岛后(巴拉望岛)奉命登陆,不久便遭遇当地土人,但土人却使用我朝文字,属下便是怀疑魏人可能已经占据此地。”

据张翀所言,其登陆巴拉望岛不久,发现当地土著能熟练使用汉字,但是发音与说话迥然不同,无法通过语言沟通,只能通过书面文字。

就在张翀登到探索之际,魏国船队突然抵达巴拉望岛东南洋面。张翀本想逃走,但探索队远离船只,身在内陆,逃走已是来不及。待等与船队汇合,魏国船队已经将他包围,然后裹挟着张翀前往岐帝国通使。

半道上张翀耍了个心眼,将魏国出使船队个拐到了潮瓯。

“大致经过便是如此,属下担心有诈,故而不敢引他们前去我朝。”

“真是好险,倘若魏人真到了我朝,当真要天下震动。”

陆续转来的朝廷公文与女帝密信,都有言及“前朝余孽”暂未传开,消息眼下还只有女帝与欧阳羽两人知道,但不用多久,户部也会经由户部官船得到消息。

但不管怎样,只要没有确凿的消息,这件事也就是捕风捉影,还不至于引起轩然大波。

但现在,不仅消息确凿,人家还底气十足,打着“大魏”的旗号,强压着要通使。这要是魏朝使臣出现在朝殿上,是皇帝的难堪,文武百官的难堪,更是天下,是周氏的难堪。

这个孽,横竖都是开国皇帝种下的祸根。

眼下还只是通使,日后要是动手,怕是以女帝为首的集团,以及那些蠢蠢欲动篡夺江山的集团,就能名正言顺的废除周氏一脉。而且里外说起来都是周家的不是,最近几十年的苦难,都是周家皇帝没当好。

来不及询问更多细节,沈云卿遂即与马文修交换意见:

“马总管,眼下该当如何?”

“陛下知道此事之前,决不能放其离岸,否则是陛下与皇室的难堪!”

这一点,马文修与沈云卿想到了一起,这也是马文修刚开始黑着脸了的主要原因之一。

“既不能放其离岸边,但倘若来使强行要走,或是多日没有音讯传回其国内,本王只担心他们经由海上派遣船队前来讨说法。”

“那海郡王有何计策?”

“暂且容我与之交涉,探探他们深浅与来意。”

由于无法以语言交流,双方交流只能以汉字书面沟通。

当然,张翀与之会面之后,双方都互派了人员,以文字为载体,建立语言上的沟通,但时间短,尚且无法以口语交流。

于是现场的画风就很奇特,双方都在桌上写,一边些,一边口语肢体语言笔画。

此来出使的魏国正使名为胡炎,副使的名字就很奇怪,叫贾巴勒卡,姓贾,名巴勒卡。

沈云卿估摸着,这位叫贾巴勒卡的应该是被同化的原住民。

沈云卿亲自执笔,通报了身份,姓名,地位,以及爵位与随身印信。

对方显然对中原,确切的说,是岐帝国之前的历史有所了解,甚至了如指掌,因为当年他们搬走了大量典藏书籍,其中就有史书。

而郡王这一爵位,在魏朝之前是没有的,正是魏朝设置的爵位。

尽管魏朝的郡王与岐帝国的郡王,在职权上有很大差异,但大致的政治待遇是差不多的。如果他们至今仍然沿用当时的官职,应该清楚郡王是什么分量。

而且他们也不清楚岐帝国内部的权力架构,因此他们应该将岐帝国的郡王,与他们的郡王爵位定位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