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472

第472章 决战(1)

天色刚亮,难得没有起雾,但空气中水汽却浸透了衣衫。沈云卿身着牛皮铠,外披锁子甲,牵着战马等在城门下,一一拜别潮瓯诸将。

“本王此去少则半月,多则一月定归,还请诸位按计行事,勿念本王。”

“郡王此行保重,待等德胜之日,本帅定给郡王庆功。”

“多谢马帅!”

言毕,沈云卿抬手行礼,众人竞相还礼。

此时欧阳龙菲上前来说:

“郡王多加小心,属下还要像陛下复命。”

“欧阳大人放心,本王岂能轻易丢了性命。好了,本王也该赶路了,欧阳大人保重。”

“嗯,郡王保重。”

看着沈云卿翻身上马时的背影,欧阳龙菲心头莫名一颤,心头翻滚着一股炙热的烈火,燃烧着滚烫的岩浆,仿佛要将她的心给熔化。

大军缓缓上路,背影渐行渐远,众人无不感到磅礴的气息正在觉醒,在太阳照射下,映衬出伟大而巍峨的雄姿。

此后两日未在有雾,在潮瓯部族向导引路下,大队行径迟缓。

尽管潮瓯通往耶山有条不宽的野路,却是既不平坦,而且并非腊婆修筑的官道,一下雨,即刻返浆。

眼下湿度高,时长有大雾,地面软烂,行径极为不便,加之车辆随行,赶路的速度极为迟缓。

出发后第三日,山中大雾弥漫,一日未散,直到黄昏才渐好转,岐军派往耶山百人队返回五人,递送绘制的地形草图。

与拓客描述基本符合,耶山地形形似耳廓,西高东低,西面是悬崖与峭壁交错地形,没有路可走。东面是雨林、丛林和沼泽,只有南北两条路可走。

土部先行抵达的三千人驻扎在耶山以北,当道下寨,挡住了岐军向西北逃窜的退路,如此只要封住东面与东南,进入耶山的岐军将无路可逃。

第三日当晚,岐军出动的消息传到耶山以东五十里也腊婆军中,闻讯只有夷兵,相国黎孔顿感意外。

“消息可确凿,没有看错?”

“回相国大人,这几日没有起雾,离开潮瓯的岐军都是奇装异服的夷兵,并非岐军。”

来人详细说道,然黎孔仍然不信,遂即又问:

“会否是岐人穿了夷兵的奇装异服,假冒夷兵。”

“应该不会,此番离开潮瓯城的岐军,身形矮小,而岐人身形高大魁梧,头顶有髻,应该不是岐军假冒。”

“那就没有发现岐军?”

“有一千人的岐军随行,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岐军。”

“那可知道谁人统兵?”

“不知,只知为首者身着岐军都尉铠,其他不知。”

“继续监视,尽快查清潮瓯城中岐军动向。”

“是。”

待等来人退走,一旁赵禹忙是问道:

“相国大人,岐军夷兵难以约束,为什么这次却是派出夷兵前往耶山?”

“我也觉得奇怪,岐军夷兵虽然凶悍,但却难以约束,一旦远离潮瓯,散入林中,与散兵游勇无异,难以驾驭,因而绝不应该派出夷兵。

如此一来,留守潮瓯的岐军却有一万七千余人,一旦前来救援,集中攻我一侧,也很是凶险。

难道说,岐军根本没打算救援夷兵,而是令其前来送死?”

“或许有此可能。死夷兵,总比死他们自己人强。”

赵禹赞同道,黎孔仍有疑虑,他说:

“若是如此,岐军定是信不过土部。只怕围困耶山夷兵,岐军非但不会如此轻易上钩,土部与夷兵血战之下,定是两败俱伤。届时岐军在死守潮瓯城,此战便没了意义。”

腊婆受到认知与理念制约,始终认为岐军不会把雇佣军的命当命看待,牺牲也就牺牲了,就像稻草一样,一把火烧了无所谓。

当然,雇佣兵的命运也就是如此,拿钱卖命,天经地义。

而且腊婆族本就有这种心态,从来不把其他部族当人看,这个逻辑套在岐帝国身上其实也没错。

但问题就在得看谁当道,如是蒙古大军,那些个雇佣军都是炮灰,死多少有多少,反正只要去抓就行。

眼下是沈云卿主掌战区内政外交和政治方略,损失雇佣军纵然不会死岐人,但他好歹是个现代人,道德标准和情感尺度不同于当下,此外还得顾忌日后的政治影响力,以及经济成本。

对,这些个夷兵可以当炮灰使,死了也无所谓,死了再招也就是了。即便是现代政治,雇佣军一样是随时可以牺牲的炮灰,但炮灰也得讲价值。

再廉价的炮灰,没用在该用的地方,那就不是炮灰,是作践。

但战争的目的,最终需要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国家意志,服务于经济。得最终核算综合成本,而不是单单的经济成本。

就经济成本而言,夷兵的一次性开销支出,并不比养一个十年岐军兵士少多少,但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战后抚恤,所以没有后遗症。

但好歹这些夷兵是岐帝国花钱买来的,全死了是没有国内后遗症,但是有国外后遗症。

且不说全部战死,对岐帝国在海外的军威、国威有挫伤,如果来几次全军覆没,下次就没人愿意卖命,吓都给吓跑了。

其次是沈云卿还指望着这些夷兵继续活着,日后好作为岐军海外的利益武装代理人,去把那些个无主之地给占了。

其三,这些夷兵不太好调教,因此调教成形之后,是日后其他海外雇佣军的模板,甚至可以充当海外夷兵教导团,从而建立自上而下的成熟体系,减少夷兵招募后训练转化的周期,这笔经济账经营好了,能给日后剩下一大笔钱。

最后,夷兵存活越多,日后返乡越能宣扬岐帝国的正面形象,与军威、国威,这远比全军覆没,充当一次性消费品更有长远利益,既是军事、经济利益,更是政治利益,这笔账怎么算怎么都划算。

当然,此番孤军深入,本就冒着巨大的风险,出动夷兵,既是为了取得战略态势的有利地位,同时也是防止岐军深陷重围,夷兵不堪决战的尴尬,因此也有不到万不得已,牺牲夷兵突围的最坏打算。

但绝不是第一选项。

正是由于考虑的深度和认知范围的差异,相国黎孔永远也无法明白沈云卿敢于出动夷兵的真实心态。

由于夷兵的深入,打乱了计划,黎孔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避免不利局面。

约莫一刻钟后,黎孔寻得一计,他说:

“土部现到何处?”

“距离耶山还有三日路程,应该晚于一日多。”赵禹说道,不解黎孔意图。

此时黎孔看向山川地形图,目光落在耶山东南二十里说:

“岐军此来粮草无多,定要从潮瓯运粮,东南是其唯一活路,届时岐军向东南突围,我军需得将其赶入丛林驱散,而后纵火烧烧死岐军。”

“有土部与岐军夷兵作战,我军何必要多此一举火烧夷兵。而且土部不会参与围攻潮瓯,多死一些土部蛮勇,对我国也有好处。”

“不,不需得把岐军从潮瓯城中引出来,再让土部与之拼杀,我军可坐收渔翁之利。”

黎孔与土部达成的条件,是只围攻耶山与耶山范围内的岐军,潮瓯增援的一波岐军由腊婆军自己负责,其他不管,更不会围攻潮瓯。

同时腊婆军从外围封锁耶山东南道路,并攻击岐军,形成两面夹击态势。

但问题是,如果攻杀的是岐军,死些人也值得,现在攻杀的是夷兵,那就有问题。

夷兵虽然一盘散沙,但个人战斗技能很高,而且还很凶残,一旦把他们给包围了,还无处可逃,那就是鱼死网破死战到底,这也是沈云卿为什么出动夷兵的所在,黎孔现在显然也发现了这个棘手问题。

一旦夷兵被包围,他们反而不会无组织无纪律,而是困兽犹斗鱼死网破。

如果夷兵先与土部拼杀,以夷兵的野蛮和凶悍,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纵然歼灭了夷兵,土部也元气大伤。

而守在潮瓯城的岐军却毫发无伤,这仗就白打了,最后还得围困潮瓯,腊婆军自己硬着头皮打,耶山之战就丧失了意义,还可能惹恼土部。

最后就变成田忌赛马,沈云卿用夷兵这个下等马,对掉了土部这个中等马,还把老腊婆军的上等马给弄残了。

所以,黎孔权衡再三,决定将夷兵引入东南来时的道路,将至驱散至丛林之内,然后放火,一把大火烧死个几千人。同时想方设法引出潮瓯岐军前来救援,再让土部歼灭夷兵之后,与岐军主力照面,腊婆军同时投入作战。

“右承王,待等岐军进入耶山,即刻利用大雾,遣人进入耶山东南二十里内丛林,布置油脂干柴,待等战事一起,将夷兵赶入丛林之内,用火攻之。”

“是,本王立刻命人布置。”

“此外,派人告知阿杉贵与莫拉木,不要伤了自己人。”

“土部那里,是否要说一声?”

“不,土部在西北,岐军在东南,这火无论如何也烧不到他们,无须告知。”

“是。”

这番谈话结束两日后的下午,沈云卿率军进入耶山地界,距离耶山平地还有十五里地便是不在赶路,就地当道下寨,埋锅造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