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479

第479章 决战(9)

按正常的地形地貌,河谷地形,应该有两侧悬崖,既两山夹一水,但又不是“峡”。

沈云卿怀疑耶山悬崖的西侧,可能也有悬崖,被河谷给分开了,宽度未知,悬崖深度未知,这就需要下到谷底摸清情况。

如果宽度允许,沈云卿意图使用床弩,将绳索抛射跨过河谷,在两岸架设绳桥,铺设木板,给岐军开出一条活路。

环境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办法是人想出来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人总不能给尿憋死了。

当晚,岐军派人爬下山谷,腰上系了保险绳,一连接了二十一条绳梯才到底部。

岐军一条绳梯是十步,一步大约1.5米,二十一条,就是三百一十到三百二十米,摔下去肯定粉身碎骨。

翌日上午,天色放亮后,军卒开始过河,进一步摸清宽度,藉此推测峡谷宽度。

中午时,喀昆来到军中,随行还有其他更多部族头人。

“天朝王爷,这些都是我族头人,今日引荐给王爷认识。”

“哦,幸会幸会,诸位都请坐。”

沈云卿一眼扫去初步点了人头,得有四十多位。与喀昆一万两千的规模明显不匹配。

当然,喀昆也没把土部的情况说清楚,故而并不清楚土部头人手下有多少人口,也就不清楚青壮年与头人的比例。

但按潮瓯的规模,一万两千人的青壮年,有四十多个头人,这个密度也太大了。

沈云卿不禁怀疑这些个头人中,不少是埋伏在耶山周围的土部头人,并非完全都是喀昆的部族头人。

此番带来军中,尚不知其真实意图。

一番客套寒暄后,沈云卿便是问到喀昆来意:

“不知喀昆头人今日前来,可是询问何时出兵?”

“既是为此事,也是为另一桩事。”

“哦,另一桩事。何事?”

“岐军有厉害火器,我族大为震惊,但更多头人不曾见过,也不知道怎么使用,故而详情岐军传授我族,并给我族一些,不知天朝王爷意下如何。”

“这个……”

沈云卿顿感为难,话说土部如果亮明旗帜,传授手榴弹的使用技巧和战术战法,倒也没问题。有问题的是,虽然现在明确知道喀昆决意投考岐军,其他大头人态度不明,喀昆也没公开举旗。

这万一要是跟我玩暧昧,手榴弹给你了,到时候再变脸,这不是玩脱了吗。

想到这里,沈云卿态度更加谨慎,他说:

“喀昆头人,这炸天雷给予土部本无问题,本王举手之劳而已。但这炸天雷极为厉害,操弄稍有不慎,便会殃及自身。非是本王推脱,我军军卒使用炸天雷,需得操练两月,方能使用。

眼下决战在即,土部怕是没有时日操练。”

“这没关系,只要郡王派些人马前往军中演练一番,也让各部开开眼,此事倒也无妨。”

“哦,此法倒也可以。”

尽管喀昆没有公开态度,但沈云卿相信,喀昆要手榴弹的真实意图,除了希望有些压手货外,主要目的是让各部头人和族民知道天外有天,岐军有厉害火器这种东西。

因为腊婆军瞒着不给,而大战在即,岐军有手榴弹,腊婆军也有,虽然不多,但也够土部乡巴佬喝一壶的。

喀昆显然是要提前让部族认知炸天雷的危害,以免开战后,火器造成重大伤亡。

但喀昆现在还不能明说他本来是埋伏岐军,现在又反正,于是只能以其他借口。

这些跟来的头人,显然是已经得到消息,先来一步确认情况。

与喀昆说定了手榴弹一事,沈云卿继续刚才的话说:

“至于何时出兵讨伐,本王以为,土部各族缺乏操练,故而应由我军派遣军卒,操练土部各族,而后再定出兵讨伐一事,不知喀昆头人意下如何。”

“那日后击败腊婆军之后,天朝王爷可有其他打算。”

“喀昆头人如果是担心我朝陛下亏待贵部,此事喀昆头人大可放心,我朝陛下绝不会亏待土部,一应封赏许诺少不了诸位。”

“但话好说,真要到时候,天朝王爷不会为难吧。”

“呵呵,既然喀昆头人如此关切,那就不妨将此事说透。”

事情发展到这里,沈云卿明白,喀昆此来名为催促用兵,实为战后好处。

以眼下态势,土部与腊婆军仍然认为岐军是前来接应会师,因此岐军不会急于用兵,而是要与土部接洽后,重新部署与调整,同时制定作战方针,而且这件事应该是秘密进行,腊婆军应该不清楚。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腊婆军既知道岐军此来,但又不清楚岐军已经做好战斗准备。

因此喀昆前来询问用兵,既是合理,但也不合理。合理是因为喀昆还蒙在鼓里,不清楚沈云卿已经识破,还认为沈云卿要等待。

不合理是因为沈云卿知道土部、腊婆军设套,所以喀昆前来催促岐军用兵,就不正常。

现在提及战后好处,显然是为最后的倒戈寻求接盘,岐军给出的好处总不能比腊婆的更少吧。纵然硬着头皮少得一些实惠,但战后心里肯定不痛快,日后一定会发生问题。

于是问题就来了,按照一贯的逻辑,地方土民如果狮子大开口,中央王朝为了一时的安定,好处大量给,结果可能非但不能安抚土民,还可能导致土民拿了好处好逸恶劳坐吃山空。

待等朝廷的好处吃干抹尽,再继续向朝廷索要好处,你要是不给他,他就给你折腾,让你不消停。

这就是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搁当下就是会折腾的孩子有糖吃。

最后陷入恶性循环,给的越多,他们越好吃懒做,指望中央王朝给福利。

有鉴于此,沈云卿一贯的策略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宁可给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尽可能避免给现成的。

得让这些个土民自己丰衣足食,既是维持他们的文化习俗和自力更生的朴素民风,同时通过输入生产资料和生产力,让他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提高,决不能让他们产生只要张嘴,就有饭吃的依赖成瘾。

而且可以通过输入生产资料,输入生产力,形成经济链条,一旦融入这根经济链条和文化核心,即便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因为中原王朝永远掌握着最高生产力和高等技术,土部即便获取高效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提高了生产力。

但随着人口增加,物质需求增加,文化精神需求增加,就会进一步要求更多的生活改善,而他们没有这一能力,只能继续向中央王朝获取。

到时候只有你求着我的份,没有把你当爷爷供起来的道理。

喀昆的措辞非常含糊,不清楚他想要些什么。

潮瓯时许诺给叶巴的五十万件农具,既是随性开口,也是沈云卿默认的承诺,但五十万件农具毕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东西,海郡王府还是拿得出手,对于金戋寺更是九牛一毛。

可要是五十万匹丝绸,那就是天文数字,所以这个条件还得让喀昆自己开,

一来岐帝国的经济规模与土部不匹配,岐帝国给的量,一定是以岐帝国的经济规模为蓝本,这个量未必合适。

二来对土部不了解,不知其经济规模总量,如果岐帝国随便撒点,都能撑死土部,土部就可能觉得岐帝国随便撒点来的太容易,可能就会狮子大开口。

因此还得喀昆自己开口,沈云卿才好还价,或者视情况再给一些。

但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好谈,唯独两样东西不好开口,这第一件事就是“钱”,但凡是和钱沾边的问题都不好谈。第二件事就是女人,这涉及到男人的尊严问题。

于是他说:

“尽管我朝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然我朝陛下更重情义,土部能出兵相助,我朝陛下自然当以厚恩报答,但天威不可冒犯,还望喀昆头人量力而行,莫要为了博取陛下厚恩,而拿族人性命与腊婆军相拼,用兵之事,一定要慎重。”

沈云卿这话听着没啥问题,天朝地大物博,但下半句话有点对不上套。

按说我家里地大物博应有尽有的下半句,不应该是随便撒点就够打发你吗,怎么突然变成了我朝陛下更重情义?

所以后半段话就说了,土部出兵相助,陛下她老人家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一定会厚恩报答。只是呢,你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的事,别为了得到天朝的好处,用自家兄弟的性命去赌博,然后搞得还挺惨,拿着惨事找陛下她老人家哭闹评理,我朝陛下她也是要脸面,这样不好,搞得好像是她老人家害你的一样。

所以凡事得量力而行,否则皇帝脸上不好看,逼急了我也会翻脸。

这是第一层意思,一眼能看明白。

第二层意思就得反过来看,让你量力而行的言外之意,就是你别狮子大开口,自己够吃够用就行了,别想着天朝地大物博,能给你搬走几座金山银山,更不要以为你用人命作死,我就会认账。金池就这么大,该是你的是你的,不是你的一分钱也没有。

喀昆是个聪明人,通译转述之后,立即与土部其他头人操着土话说了半天,沈云卿算是看出来了,这伙人是欺负岐军语言不通,明着商量分赃。

不过这样也好,大家明算账,省得日后出了问题都觉自己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