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519

第519章 形势严峻(15)

如果以上假设成立,弄得不好真可能阴沟里翻船。

因为岐帝国现在根本没有实用的单兵火器,只有口径三十多毫米以上的手抱火铳,几乎没精度和射程可言。

前几年女帝催着要发展,沈云卿一直推脱不让发展,而是等着工业基础提升之后,一步到位出后膛定装武器。

结果现在忽喇先于岐帝国装备火器,而且是已经非常成熟的中东火器,这就等于再添了十万大军的战斗力。

岐帝国目前虽然广泛装备了拉弦炸天雷,但手榴弹这玩意儿毕竟是防御性武器,而火枪是进攻性武器,手榴弹再远,普通人三五十米已经是极限,优秀的掷弹手也只有六七十米,再远八九十米也行。

但乌兹曼的火枪经过测试,流弹在两百米外都有足够杀倾彻力,能击穿岐军主流重铠。

虽然缺乏精度,但是可以用密度弥补。如果一万人打排枪,骑兵、步兵两翼掩护,岐军将很难从正面取胜。

薛伯充提议四月之前出击,是想利用四月之前的雨季,削弱火器优势,同时不等忽喇完成部署,先下手为强,打出一个战略缓冲区,争取更多的动员时间。

朝廷定调开战之后,薛伯充现在提议先发制人,百官反对的声浪倒是不强,反而忽喇决定开战的消息靴子落地,坐实了战争无法避免,但现在反而女帝开始心虚。

公孙芸惠言战,本意还是要避免短期的全面冲突,争取和平时间,实现沈云卿的宏伟蓝图,因此打是为了不打促和。

忽喇如今内部态度明确,是要往死里打,而且一向较为理智的鲁古图似乎没有太多理智表现,至少情报中没有提到,这就让女帝担心战争滑向不可控边缘。

待等沈云卿交回薛伯充急件,女帝遂即问道:

“海郡王,忽喇决意与我朝开战,此前所提方略还能否实现?”

女帝口中的此前方略指的是以打促和,在场的除了兵部三人,其他百官没人知道。

“回陛下,呼延、天山两道草地牧场不足以供养忽喇,其真实意图是为我朝在呼延、天山两地的商道,由此可见忽喇仍然惧怕与我朝开战。”

这时尚书施君亦说:

“海郡王何以见得,忽喇惧怕与我朝开战?”

“道理其实很简单,忽喇也是人,他们的吃喝拉撒除了牛羊,其他无不来自于我朝,其若与我朝开战,市场日久忽喇绝不是我朝对手,这一点护国师鲁古图非常清楚。”

战争的本质是经济,中国历代王朝的北方游牧入侵,本质是为了物质。为了增加与中原王朝对峙的时间,迫使中原王朝丧失战争耐心,而不是用战争拖垮中原,历代能够完全垄断北方的游牧民族,都会把手伸向青海、新疆、甘肃的丝绸之路。

奥斯曼帝国崛起之前,西域、中亚是世界贸易的枢纽和集散地,中国的商品经由西域和中亚中转倒货,西方和中东、波斯的商品,也经由这里倒货。

由此让西域和中亚的国家和城邦,做起了转口贸易,而这些城邦利用转口贸易带来的经济收入,进行农业生产,同时当时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确实能发展一些可观的农业,否则没有基本的生我物质保障,也支撑不来商业。

所以西域和中亚历史上存有大量的农业和畜牧业规模,但凡是能够座断北方的游牧民族,都会选择中原国力不济的时候,控制丝绸之路的商道。

如匈奴人,西汉建立之初的匈奴其实并不强大,当时的匈奴之所以能迫使刘邦签下丧权辱国的条件,很大程度上是匈奴的影响力先于汉朝扩张到西域。

当时西汉虽然没有进入西域经济走廊,也没有开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但是秦朝之前,中原的商品就陆续已经进入西域,秦汉早期的规模进一步增加。

但是西域相当一部分的城邦和路权,受到匈奴的威慑,从而在经济上和农业产出上,让匈奴得到了利益。

致使匈奴在对汉朝的早期的军事行动中,具备了一定战略耐力,同时当时的匈奴人口少,生存压力还不大。

而刘邦的失败,不是拜在军事战略,刘邦白马之围,是刘邦自己冒险深入,没有按计划走,同时匈奴的运气太好,主力碰上了刘邦本人,差点就是汉朝的土木堡之变,这里面有很大偶然因素。

如果不考虑一系列偶然因素,刘邦的战前部署全部到位,匈奴基本上就在刘邦任内能够解决,不会留到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时期,单纯考虑军事战略和作战难度,汉朝打西域是没道理的,拿到河西走廊也就解决了战略劣势问题。

但是战争是政治问题的延续,而政治问题下面还有经济问题和战争潜力。

汉武帝屡次出兵犁西域,一是打通丝绸之路,使之纳入汉朝版图,二是切断匈奴从西域和更西边物资、物质的来源,从而削弱其战争潜力。

所以打西域,经济问题是第一位,有了经济战略利益,就有了军事利益。

所以西域一打通,匈奴的战争潜力迅速刷低。

再如唐朝,李世明干翻了突厥之后,彻底控制西域,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哪怕是安史之乱,北方都没有出现一个较为强势,能威胁到唐朝的政权,相反吐蕃反而成了唐朝大患。

原因就是唐朝长期控制丝绸之路,鼎盛时期领土边界与波斯相邻,整个中亚、西伯利亚、通古斯都在唐朝影响力之下,游牧民族肢解殆尽,没有经济物质输入,也就发展不起来。

相反吐蕃在唐朝中期入侵了青海、新疆,切断了唐朝主要丝绸之路,并迅速做大,形成巨大隐患,还把唐军打的满地找牙,根本仍然是吐蕃得到了丝绸之路的经济和农业区,有了足够的军事潜力与唐帝国消耗。

并且一度杀到印度,控制整个孟加拉湾,如果不是后期吐蕃王朝自己玩脱,吐蕃还能进一步做大,南下印度恒河平原。

自此之后,唐朝中后期丧失青海、新疆、中亚,来回在几个游牧民族之间易手,但再也没有在西面形成强大的游牧势力,相反由于唐朝的瓦解,后来的五代十国之乱,契丹获得了燕云十六州之地,拿到了农业和生产、政治样板,迅速做大。

同时期西夏依靠占据西北地区,控制了部分丝绸之路商权,也迅速崛起,依靠吸食北宋陆路对外贸易的红利,称霸西北,本质上还是丝绸之路带来的贸易红利,回哺了农业和军事。

而南宋后期的财政问题,既是国内统治阶层的经济政策失败,也是南宋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破产。

由于蒙古帝国采取焦土政策,一路灭绝了人口,南宋的对外经济也就丧失了市场和消费力。

南宋后期的畸形通胀,一定程度上也是贸易不振带来的问题,当然,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南宋国内。

因此历代中原王朝,但凡是能控制西域者,都能出强势帝国。但凡北方游牧民族控制丝绸之路,哪怕是影响力辐射到西域的游牧民族,多数都能给中原带来巨大冲击。

忽喇分兵前往天山、呼延两地,甚至还有一路前往中亚,其意图仍然是通过战争,控制西域的商道,从而依靠商路,获取物资和物质输入,从而增加其战争潜力,延长与岐帝国的战争时间。

仅从这一点看,就不难看出忽喇其实也害怕与岐帝国开战后,变成长期的消耗战。所以忽喇虽然喊着要全面开战,但他们也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尤其是物质上的准备。

游牧民族虽然以游牧肉类为主要生存方式,所需动员保障后勤的民力远比农耕王朝少的多,因此农耕王朝打匈奴,经济成本太大,拼的都是国本和人口总量。

尽管如此,游牧民族的后勤压力也不是没有,相反其实比中原王朝更大,游牧最大的优势是后勤人力解放,不需要太多的后勤民夫,马上为家,赶着牛羊到处走。

但牛羊毕竟不是谷物,稳定性差,遇上个天灾瘟疫就没了。而且牛羊的生产周期比谷物长,消耗起来却和谷物一样,所以游牧民族的战争后勤潜力差,这是他们的致命处。

此外还要铁、盐,都需要储备和囤积,忽喇都没有做好准备。其发动战争的本质,仍然是人口暴增,而岐帝国供养的物质总量已经不足以养活他们,在战争准备不足硬着头皮发动战争,和坐着等死两者之间,逻辑上都选前者。

因为即便打不赢战争,可以掠夺,以战养战,既能达到转移内部矛盾,同时又能通过战争掠夺获取补充。

沈云卿判断,忽喇与肃汝联盟,本就心怀鬼胎,忽喇的主体的位置在阴山、吕梁山、贺兰山、祁连山一线以北的外蒙,他们南下只能一层一层的推,战略上不利。

所以最有利的态势是肃汝从东北入侵,同时忽喇要履行盟约,正面强推太吃亏,同时短期内无法达成战略目的,获取经济利益。

于是先退而求其次,攻取青海、新疆和中亚的丝绸走廊,依靠贸易节点,获取物质输入,避免岐帝国的物质封锁,带来的物质匮乏,拖垮忽喇后勤和民生。

然后坐等肃汝与岐帝国血拼消耗,忽喇再趁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