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526

第526章 新财政(1)

“臣桑劲川参见陛下。”

“免礼,平身。”

“谢陛下。”

待等桑劲川收起礼数,女帝微垂着凤目,脸上充满耐人寻味之色说:

“朕最近听闻,有百官议论铜钱日贱,可有此事?”

“呃,回陛下,臣并未听说有人议论铜钱日贱,倒是听说最近数年间宁阳高产稻种惠及全国,高粱种植连续数年丰收,粮价大跌日贱是有的。

此外布匹也因北方种棉增多,工部蒸汽织纱增多,价钱也大跌,牲畜、鸡鸭也比往年便宜三成多,海通治下的猪肉竟只有十年前的五成,百姓家的鸡鸭鹅更是多得吃不完,甚至海通新修的县城,用的都是鸡蛋拌三合土,与其说是铜钱日贱,不如说是货多了价钱贱了。”

桑劲川毕竟是吃经济这口饭的,女帝要糊弄他,显然不容易。

“但朕听闻,铜钱却比以往更难使用,百姓如今更爱金银,可有此事?”

“呃……陛下,由于外世战火连年,海上与陆路往来客商日渐减少,我朝自两年前开始,每年外世岁入金银大幅减少,民间金银不足,虽然铜钱与金银比价未变,金银流入减少,导致价钱日贵,但并非铜钱日贱,还请陛下明鉴。”

由于地处马六甲海峡的罗娑国被灭,同时乌兹曼国采取贵金属收紧与新财政税收政策,导致流入岐帝国的贵金属急剧减少,前年岁入贵金属粗略统计比往年少了三成,去年粗略统计的的岁入贵金属更是比往年少了五成。

而中原王朝的货币以铜钱为主体,贵金属并非民间交易的主要货币,但是铜钱和现代纸币还不一样,纸币最终多要流入银行,所以政府能够统计纸币的流通量、存量以及控制纸币的回收。

而铜钱却不能,铜钱有历史存量。

简而言之从开朝到王朝灭亡,期间发行的铜钱基本都会留存在民间交易和个人手中,很难像纸币一样用过通过现代金融体系进行回收,也就没有统计。

如果开朝时期有一亿贯,然后每年都增加铸钱,到了王朝末期,货币累计存量可能高达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个亿。

但王朝末年的税收效率却比开朝时期还要少,同期的铜钱存量比任何时期都高,加上战争和天灾人祸带来的生产力衰退,资源产出带来的减少,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经济崩溃。

此外还有一种极端,南宋模式下由于经济高度发达,所以战争后期税收规模都到了几个亿,但实际上由于蒙古屠灭了中东和欧洲,海外市场萎缩,同时国内因为战争人口聚减,生产力开始倒退,但货币总量却在无限增加,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而且南宋发明了纸币,铜钱的铸发至少还受到铜和铸币效率的限制,而纸币基本上已经实现规模化量产,想怎么印就怎么印。

由于铜钱存在历史存量这个弊端,中原王朝为应对铜钱的贬值和财政危机,就不得不转向更容易保值的货币,贵金属无疑成了首选。

由于中原王朝早期强大的生产力和自然资源禀赋,大量吸引海外贵金属流入,贵金属又长期作为官方管制的货币,存量受到基本控制,朝廷再通过控制贵金属的使用范围和规则,缓解铜钱存量和货币贬值的财政问题,但根本上并没有解决货币的问题。

如明清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但明清时期的财政效率还不如唐宋,若非人口增加,经济总量核算之后其实远不如唐朝。

当白银在明清变成普遍货币时,清朝中期又开始追求黄金存量,乾隆更是一度非常重视黄金的储备。

现如今输入岐帝国的贵金属减少,民间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物价更便宜,物价更便宜虽然调动部分了铜钱存量从囤积变成参与流通,但同时也带来铜钱相对贬值。

如今铜钱购买盐、布匹、粮食、肉畜、油料等民生商品价格比十五年前大幅降低,降幅最多的能有一半,但是铜钱购买丝绸、珠宝等中高档消费品的价格却没变。

发达地区的老百姓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对物质需求也在增长,从单一满足生活需求,开始追求更好物质需求。

这个时候铜钱购买高档物品的购买力仍然维持在十五年前,这就让铜钱购买高端商品的购买力发生了贬值。

因为老百姓的收入比十五年前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基本必需品的价格降低速度比收入增加更多。

这就好比十五年前收入两千块人民币,当时的米价是十元,丝绸每米一千元。十五年后收入增加至两千两百元,米价变成了五元,但丝绸涨到了一千三百元,收入是增加了,生活消费品价格是降低了,但更多受惠于农业产出带来的基本需求品价格的降低。

所以民间开始转向更为保值货币的需求,同时更多人参与与贵金属有关的行业发展。

通过增加贵金属收入,获得更高的购买力,因为朝廷和社会行业限制了铜钱在一些商品上的交易,迫使更多没有铜钱的老百姓,转向对贵金属需求,去购买中高级商品,改善自己的生活。

同时钱庄通过贵金属与铜钱兑汇,从中获取了利润,进一步加剧了铜钱向高级商品流通的空间。

此外还不得不提公孙芸惠的小金库,自从开始垄断珍珠和玻璃,进入内司府的黄金白银贵金属每年迅速增加,而且多数是只进不出,然后只拿出部分投入金戋寺运营。

所以相当一部分的贵金属被锁在内司府,也一定程度加剧了市场贵金属短缺。

因此“铜钱日贱”的背后,其实不是铜钱贬值,而是全国经济正在好转,主要发达富庶地区的老百姓,受益于农业技术、生产力技术的提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价格下跌,尤其是盐、粮食、肉类、油脂、布匹的价格下跌,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钱,买高级商品。

但高级商品必须用贵金属,或者铜钱贴水才能交易,同时市面上的贵金属流通量减少,加剧了铜钱、贵金属和高级商品的供求关系。

所以本质上是高级商品的生产力不足,和贵金属流通量减少,以及贵金属与铜钱交易规则的制约,决定了铜钱购买高级商品的购买力减少了。

而不是铜钱贬值严重,让铜钱对所有商品都发生购买力贬值,只是一部分商品出现这一问题。

但女帝就拿这件事说事儿,而桑劲川虽然是吃的经济这口饭,但他吃的是小农经济,不是商品经济,更不是现代经济。

所以女帝提出的质疑他无解,因为没有更高级经济理念的认知,也就无法看到当前经济和货币政策问题,只能归咎于贵金属流入减少,导致市场贵金属供应紧缺,而没有看到货币交易规则和高级商品生产力制约带来的经济问题。

但只要桑劲川承认是贵金属紧缺,导致的铜钱购买某些商品的购买力降低,女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既然是黄金白银流入减少,致使铜钱日贱,当此国难之际,更不能听之任之,户部当思良策,缓解铜钱日贱。”

“陛下,要缓解黄金白银流入减少,只有增加金银开矿,然金银矿山本就稀缺,一时间难补不足。要提增铜钱币值,只有朝廷再次减少铸钱,但如果减少铸币,财政将更加困难。”

女帝这时有些“口渴”,端起御书桌上的水晶茶盏,一旁欧阳羽心领神会,她说:

“金银矿山稀少,难补金银不足,户部又不减少铸币,既然无法两全其美,那为何不将铜钱铅铜比例加以调整,铸造全铜铜钱。”

“呵呵……”桑劲川立马乐了,好似说到了他的对口专业,他说:“欧阳大人,铜铅比例向来铜六铅四,防止民间炼钱取铜,利用价差卖铜获利,如果全用铜铸币,民间会用铜钱卖铜价,赚取铜价与铜钱利差,故而此法不可为。”

“既然民间有炼钱取铜之法,朝廷何不让纯铜铜钱更值钱,比铜更贵。”

“这……这恐怕不妥吧,倘若铜钱更贵,那现如今全国物价都会乱套,岂不更加伤及国本,成不赞同。”

这时女帝已经润完嗓子,放下了水晶茶盏说:

“现行铜钱可以不变,朝廷可铸大额纯铜新币以代黄金白银,如此岂不两全其美。”

“陛下,如此将民间恐怕不会接受。黄金白银之所以贵,是因黄金白银世间稀少,有价无市。而铜钱再精贵,依然还是量多价低的铜,不会因为朝廷将币额抬高而更加值钱。”

铜钱虽然解决了货币制造的早期效率问题,但铜钱仍有三个弊端,分量死沉死沉不算。

首先是铜资源比铁少,而中国的铜资源占世界更少,所以中国古代的铜,比全世界都贵。所以中国古代最早的铜钱,其实是当贵金属使用。

而铜在青铜时期是农具和兵器的主要制造金属,而农具在夏商周时期就是一种货币,所以铜作为中国早期的货币,是因为铜代表了生产力和武力,因此铜具备了货币交换和衡量价值的功能。

从此开始,铜成为货币的主要材质。

中后期由于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铜的产能增加,导致铜的币值降低,但铜钱的成分是铜和铅,如果纯铜铸币,货币的价值会很高,影响市场流通。

但如果降低币值,压到铜的本价之下,又会导致炼钱取铜卖钱的问题,所以往铜里面掺铅,就平衡了铜价和铜钱的价值平衡。

同时铜的总量比贵金属多得多,币值再高也无法代替贵金属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所以即便铸造纯铜币,也无法代替贵金属的货币职能。

这个道理桑劲川明白,女帝和欧阳羽当然也明白。但注意既然是沈云卿出的,肯定不会出现这么大的BUG。

所以女帝就说:

“纯铜铸币价值虽不如黄金白银更贵,但如用新式铸币法,让纯铜铜钱更为精美精致,让民间更为喜爱,如此便能让民间接受朝廷新币,桑大人意下如何?”

“陛下,眼下铜钱无论如何范铸都一样,不会因为是铜还是铅铜变得更加精致,而且铜还不如铅铜铸币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