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571

第571章 秋后算账

眼下刚过未时四刻(下午两点),女帝突然召开御前会议一定发生了什么变故,但是却没召欧阳羽也回宫,显然不太可能是极端恶劣的事态,如忽喇神奇般的越过漠北南下了,也不太可能是薛伯充吃了败仗,这两件事无论发生哪件,欧阳羽都得回去,沈云卿想不出来什么事态可以缺了欧阳羽。

赶到御书房时,只有兵部与鸿胪寺、礼部在场,户部、吏部、工部不在,女帝的脸色也不怎么和善。

一看这个架构,沈云卿首先可以确定不应该是前线出了问题,如是大败亏输亦或是忽喇全面南下,这会儿六部各寺百官肯定都到了,因为涉及到用钱,户部、吏部肯定都得来。

能让鸿胪寺、礼部参合的大事,肯定和外交礼教有关系。

鸿胪寺负责对外事务,礼部其实也沾边,两个都是文官集团的堡垒,外交上出了事,两部门都会出动。

入殿略行礼数,沈云卿遂即小心询问,还不敢问急了,生怕惹恼了女帝。

“不知何事令陛下不快,需陈尚书与萧少卿御前参议。”

“海郡王来的正好,范爱卿,给海郡王说说吧。”

“是。”

就在一个时辰前,从壤郡发来紧急军情,濒国已经全面占领丹韩,丹韩国名存实亡,约有三千四五百人的丹韩残部越过了传统边界,逃往了岐国一边,发函当天正在向壤郡逃窜,由于岐军在壤郡兵力稀少,主力都在永义,因此无力阻挡丹韩溃军进入境内。

截止发函当日,约有两万三千人至两万八千人的濒国军,抵达岐帝国与丹韩传统疆界,壤郡司马向朝廷紧急求援。随同一起发出的还有给西辽将军徐忠乾的求救急件。

由于消息传递的延迟,目前还不知道濒国军是否越过传统边界线,对岐帝国开战。

听取了范勇陈述,沈云卿迅速意识到朝廷现在面临两难之选,同时存在两种可能。

由于此前已经公开向濒国言战,并且徐忠乾部以增援丹韩的名义也确实调动南下,虽然只是借口,但名义上岐帝国现在与濒国处于战争状态,只不过还没有流血而已。

因此濒国现在有两条选择,一是撕破脸,对岐帝国开战,而且可以迅速占领壤郡,这样一来,就迅速威胁到辽宁和整个东北战局,日后要收复朝鲜半岛,陆路作战对岐军并不有利。

眼下正值岐军与肃汝决战关键,如濒国探知岐军战略态势,并且铤而走险,西辽腹地现如今极度空虚,濒国攻破壤郡,就能进入辽宁平原。以濒国四五万乌合之众,一旦进入辽宁,薛伯充的背后将迅速崩溃,战斗意志将严重动摇。

现在只能保佑薛伯充接到徐忠乾报信,那里能抽出兵马南下回援壤郡。

第二条选择是濒国吞并丹韩之后不做对岐开战,而是观望岐帝国与肃汝的决战,如果肃汝胜,濒国则与岐帝国言和。如岐帝国败,濒国借机休整,待等岐帝国战败,迅速北上吞并朝鲜半岛北部,进入辽东。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濒国目的仅限于丹韩,没考虑与岐帝国硬碰硬。

但按一贯的历史逻辑和政治惯性,日本列岛上的国家一定会趁你病要你命。所以对岐开战是大概率事件,关键就在是观望岐军与肃汝死战,还是趁岐军尚未分出胜负就下手。

而兵部现在的意见倾向于濒国一定会对岐帝国开战,原因有三个。

其一是丹韩王李世皋躲在壤郡避难,丹韩军残部溃退进入了岐帝国境内,濒国对丹韩开战,就是捏造丹韩窝藏海寇,如果濒国以李世皋就是海寇头子,逃入岐帝国境内发动战争,名义上濒国是正义之师。

而且要命的是岐军主力都在和肃汝死磕,濒国说他是来剿匪的,而岐帝国还没有兵力去阻止,这就等于承认了濒国出兵进入岐帝国境内的合法性。

即便岐帝国发文谴责,但语言的批判,永远无法代替武力批判,他把你打了,你没还手是真的吧。

而且如果岐帝国在壤郡展现出软弱的军事力量一面,就会助长濒国野心,让濒国认为岐军软弱,助长其军事冒险野心。

其二就是壤郡守军极度空虚,由于丹韩国是藩属国,所以边境驻军并不多,才一千两百多人,而涌入境内的难民就超过了四十万,还有四五千丹韩军。

也就是说,现在的壤郡已经被丹韩军实质“占领”,岐帝国的武装力量在这里名存实亡,当地的人口成分,丹韩人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由于壤郡长期没有边境威胁,导致壤郡城防极其薄弱,更要命的是没有估计到濒国会打丹韩,更没想到丹韩这么不经打,所以壤郡没有配发任何火器,手榴弹一颗也没有。

濒国探明虚实之后,对壤郡下手,几乎没有任何阻力。

其三就是西辽后方空虚,人口稀少,一旦濒国占领了主要州县,岐帝国要从河北征讨辽宁会很吃力,而且现在水军不在,莱州造船毁了。

一旦濒国入侵辽宁得手,薛伯充的退路就被截断,大量囤积在辽宁的军需物资就会落入濒国之手,岐军对肃汝的决战将成泡影。最终将葬送辽北的二十五万大军,岐帝国从此输掉整个东北地区。

女帝急召沈云卿回宫,一是问稳定西辽的方略,二是对濒国采取什么态度,是战是和。

兵部方面建议从河北道抽兵,火速赶赴西辽道,填补各地兵力,同时严令壤郡司马死守壤郡,为朝廷争取更多调兵时间。

这一安排沈云卿是同意的,他说:

“兵部安排较为妥当,臣赞同兵部一应安排。至于是战是和,臣以为,濒国此贼应该一劳永逸将其诛除,但眼下我朝无力顾及丹韩,因此最好做两手准备。”

“哪两手?”

“一手是打,如果濒国胆敢悍然进攻我朝,以壤郡目前守备,怕是守不住,因此只能寄希望于薛将军能从辽北抽些兵马,哪怕只有一万骑,也足够挡住濒国的乌合之众,同时河北道兵马能及时赶到,堵住濒国。

一手是和,和又分两种,其一是濒国入侵我朝,被我朝击溃,或者我朝败。而我朝正与肃汝开战,与忽喇对峙,无力继续在壤郡、丹韩长久作战,因此只能战和,恐怕得要暂时放弃壤郡,待等日后腾出手来,再找濒国算账。

其二是濒国坐山观虎斗,暂不出兵,若我军与肃汝决战,我军胜了,而且是大胜,濒国多半不会出兵。而会向我朝遣使,重新修好。臣建议可就此冷待濒国,既不和,也不战,待等朝廷日后腾出手来,再收拾他。如此日后我军发兵,也师出有名。”

“濒国岐人太甚,朕自当令其付出代价,爱卿“不战不和,事后算账”之法甚合朕意。但眼下列国使臣都在看着朝廷,看着朕,朕该如何应对?”

“如濒国按兵不动,并未攻击我朝,而我朝也不出兵丹韩反击濒国,臣建议实话实说。

同时得要夸大肃汝、忽喇威胁,而事实上忽喇威胁确实巨大,并非我朝说谎。通过夸大肃汝、忽喇威胁,让列国使臣知道我朝现在所处困境,想来各个自己面对此等困局,他们也只能做出与我朝同样选择,他们应该会理解。”

由于丹韩是岐帝国的藩属国,因此道义上、法理上,岐帝国都有出兵的义务和责任,但自从骠国、阿瓦达提国悍然入侵周照宁与云藏以来,已经接连发生多起灭国事件,腊婆更是直接打脸岐帝国。

现在近在咫尺的丹韩国被濒国所灭,肃汝、忽喇又全线入侵,这就很容易给外界造成岐帝国现在自顾不暇风雨飘摇的感觉,从而助长周边邦国的野心,和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的分裂。

因此中国的皇帝,实际上是国际皇帝,需要安抚周边的同时,还要提防他们反叛中原王朝,蚕食领土和经济利益。

而接连的军事打击直接带来了政治威信的动摇,现在要视而不见默认濒国灭国吞并岐帝国属国的行径,显然会引起外界的强烈反应。

这就好比安理会默认了M国吞并了J国,然后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不吭声,都投了弃权票,联合国还能有什么政治威信。

而且联合国好歹不是地球联合国,只是强权冠名的办事机构。而岐帝国在王朝时期是真正意义上的亚洲领袖和仲裁者,领袖被打还不还手,这不就是等于鼓励小弟造反吗。

所以岐帝国官方需要给外国驻岐使节一个合理的说法,既要面子上过得去,还得日后也过得去。

现在不战不和,但又不能让外界认为岐帝国无能,坐视属国被灭无动于衷。同时日后要找濒国秋后算账,也不能让外界认为是岐帝国无理开战,引发周邦恐慌。

但当下是一个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对地理概念很难有什么理解,沈云卿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让外邦使节明白岐帝国面对的敌人是个可怕的豺狼,岐帝国正在为世界和平而流血。

但就是在为了“大家”的和平利益谋福利的时候,有那么个卑鄙小人,在背后捅了大哥一刀,大哥左手掐着肃汝,右手挡着忽喇,实在腾不出手收拾濒国。

所以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绝对不是我有意,而是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