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573

第573章 国债平台

皇帝这份职业看着光芒万丈光鲜亮丽,其实真正的痛苦只有皇帝自己知道,而且还得是明君。因为昏君只管吃喝玩乐自己开心,天下那档子事跟他没关系。

如果是明君,既要让自己开心,还得让天下人基本安心,这就很累人。

看着女帝批阅一本本奏折,沈云卿琢磨着当个昏君其实也不容易。

这么多的本本甭说是古代人,现代看了之后都有严重的密集恐惧症,一天至少要批好几万字的公文,还得字字斟酌,同时还要超强的记忆力,十年后翻出陈年旧事,还得记忆犹新,否则被下边的臣子给耍了还不知道。

相较于清朝皇帝,岐帝国的皇帝已经很幸福,清朝皇帝基本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几乎没有之一,搁在任何时期,都是绝对的明君,但是清朝皇帝就是没能把中国给搞好。

可见皇帝勤奋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没勤奋在路子上,如果清朝皇帝都勤奋搞工业化,估计二十年就能成功,四十年能出亚洲,六十年就该冲出世界了。

岐帝国的人口少,行政单位也就少得多,加之官僚体系没有明清时期来的庞杂冗余,六部都有处理一般公务的权力,最终到女帝手中的奏本其实没多少,公务的压力也就小得多。

时间转眼已经天黑,欧阳羽先于许殷良、桑劲川回宫复命,女帝一如既往询问了下午大会细节,沈云卿等待的机会终于出现。

根据欧阳羽转述,下午大会有人提出朝廷的借款问题,显然是吏部放出的疯狗咬户部,让桑劲川难堪,结果不出众望,也确实搞得桑劲川狼狈不堪。

朝廷其实已经没欠债,当年搞垮户部,抄没打击了一批盐商和商人,所以当年的欠债就还了不少,这些年财政好转,盐利、高粱回哺财政,金戋寺也替着还债,所以四年前基本已经还干净。

但去年忽喇撕破脸后,财政吃紧,加征还没开始,为应对财政开支,女帝召集户部、吏部还有宗室贵胄商量向民间借款一事,所以到今年就有了三百多万的债务。

这笔债务算在不同派系势力的头上,怎么还,到现在也没个说法。因为战争才开打,没人知道打到什么时候,但现在金戋寺和工部机械开禁,与外部严峻形势严重背离,各地财商心里都吃不准朝廷到底想干什么。

而沈云卿,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借此机会把朝廷各派系向民间的借款变成朝廷公债。如果贸然提出公债合法化,反而会让财阀更加担心朝廷的动机。

“陛下,眼下正是推出朝廷公债的机会,不妨藉此机会,将户部、吏部与宗室的借债一并归入朝廷新推公债,以安抚借款财商。而且日后若有大战,朝廷财力不支,仍要向民间借款,与其让各部与宗亲出面,不如朝廷出面将之合法更为妥当。”

“这就是爱卿一直在等的机会?”女帝挑眉反问,显然这个机会有些阴损。

“是的陛下,臣建议待会儿向桑、许二位大人当面提出此事,后日大会,臣亲自向财商做出解释。”

“欧阳,你怎么看?”

“奴婢以为海郡王提议可行。”

“那就这么定下吧。”

国债是调节财政政策的重要杠杆手段,中国王朝其实一直有国债这根杠杆,但都没有合法化和量化,更没有官方正式的票据化、法理化的保障,这就让王朝在财政困难时期陷入困境。

许多王朝有的时候不是被农民起义给掀翻的,而是被财政政策给拖垮。

由于农耕体系的财政主要来源是农业和一些手工业,于是朝廷只要钱粮不够花,就会想到加征,或者劫富济国,最后把老百姓和资本团体给逼反了。

但如果有了银行体系和国债平台,朝廷财政就能向未来透支,先把钱接过来花了应急。

当然,向未来透支如果还不上,也只是把矛盾的爆发向后拖延,没有本质上解决问题,但却能给政权争取调整政策的时间,如果能及时回笼资金,就能渡过危机。

因为可以从银行和国债两个体系中拆东墙补西墙,腾挪经济资源,这就延长资金断裂到来的周期,只要在资金断裂之前,解决问题,补上钱款,问题就不是问题。

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当时清政府虽然军事上失败,但是英国政府其实也够呛。

当时清政府仗着国库有三千万两白银,觉得能打持久战,而英国是劳师远征的雇佣军,技术能力再强,打持久战也经不起消耗。

而当时清政府已经意识到军事层面的失败是必然结果,但还打算用持久战拖垮英国远征军,但最终却被英国给拖垮。

虽然军事失败是主要原因,但背后是政府效率和财政失败。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廷有三千多万两的存银,但开战没多久,钱就花光了。而英国方面鸦片战争的支出大约只有清政府的一半,而这个一半当中超过六成是通过发行国债和全球股票市场抽资筹措的军费。

也就是说,清政府的持久战策略是对的,英国政府当时是决定强推碾压清政府,但发现无法速战速决后,陷入被动,而这个时候英国政府预算已经透支,按中国王朝的节奏,就可能收兵罢战。

但英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和资本融资,筹集了活命款。

而清政府的总开支反而比技术装备更先进的英政府却更多,后期反而钱还不够用,这种异常现象的显然是不正常的。

除了清政府当时没有金融市场和国债平台之外,清政府后期的腐败腐朽,导致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贪官墨吏横行,大量的政府拨款没有用到军事开支,而被层层克扣雁过拔毛。

即便政府腐朽,如果当时能有国债和金融资本平台,就是地方上再贪,朝廷用总量冲,也能筹来款项和英军耗着,拖垮大英帝国的财政,迫使其放弃战争选项。

最终至少不会输的那么难看,割地赔款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开启近代百年耻辱史。

而且此战之后,英政府的收益通过割地赔款和海关税,贸易特权,是其鸦片战争开销的几十倍,进一步助长了西方侵略瓜分中国的军事野心。

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既是军事技术上的失败,更是清政府和经济政策的无能和失败。

搁当下,岐帝国进入多事之秋,开支大量增加,如果二十年前的内乱和西域叛乱能有国债和银行体系加持,并且能按既定的历史结果发生,赢得内战和西域之战,首先朝廷就没有向民间借债违约的情况发生,进而影响到朝廷的信誉和形象,同时也没有吐银纳旧,导致铜钱贬值风潮,摧毁币值体制的问题。

完全可以通过向民间先借款,再花钱,最后还账的技术手段,解决一时的财政问题。而且最终战争都是打赢的,只要赢得了政权,一个正常的皇帝和执政团队当政,还钱就不是问题。

沈云卿积极搞金戋寺,就是建立一个初步的银行平台,通过银行平台盘活市场资本,进而进行引导和投资建设。其次才是利用金融体系参与一定程度的战争,但涉及到大规模战争,就只能利用国债平台。

因为当下的银行平台仍不够强大,没有国债具有的政府公信力和强大渠道,所以银行体系成功之后,搞国债就有一套制度和管理样板,要就方便的多。

约莫五六刻后,桑劲川、许殷良一同进入御书房,观二人脸色,显然有些不痛快。

见女帝叩首行礼,桑劲川开口先说:

“陛下,臣有事禀报。”

“讲。”

“今日财商大会,有人提出朝廷向民间借款与还款一事,希望朝廷能给一个明确的期限答复。”

由于是朝廷通过官僚系统内部和皇室宗亲,向各自派系内的依附财阀借款,所以就谈不上还款日期。而且自古以来也没有向皇帝催债的说法,重要的是没这个胆子。

而且朝廷借款容易,还款都是有天没日子,什么时候还款都没定数。

尤其是碰上大规模战争,花钱如流水,借钱如抢劫,基本上借了有没有还都没指望,而且你还不能不借,不借的后果大家都是懂的。

所以中国的商人都很奇怪,借钱给朝廷没人几个人敢催债,而皇帝往往抓住这种心理,让一拨官僚去借钱,然后用另一波官僚把替朝廷借钱的这波官僚给搞掉。

然后皇帝就能不认账,你如果敢催款,就给你戴个同党的乌纱帽,而且是免费赠,送没有学历门槛,只要你敢把借条拿出来,就送你这顶“乌纱帽”

尤其是碰上朝廷内战或者对外开战,借钱花钱根本就没还账的日子,完全无法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如隋朝这种在战争中建立,在战争中毁灭的短命王朝,基本上都是有借没还,一笔勾销的情况。

所以明朝的商人都学精了,眼见明朝不行了,干脆一毛不拔,去支持满清女真,这笔账让满清推倒明朝后找满清结账。

现在朝廷大量吸储,同时又通过官僚和宗亲借款,本身就是矛盾。

朝廷既吸储,同时还要借款,这就意味着朝廷短时内不缺钱,不缺钱还要借,逻辑上说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