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589

第589章 金荒

中午,周启回到宅邸,刘仁举还没回来,一直等到下午,刘仁举才从西市返回。

“西市的情况怎样?”

“回殿下,西市兑换黄金并不顺利。西市都以藩商居多,藩商带来黄金、白银购买我朝货物,优先使用白银交易,只有白银花完之后,才会交易黄金,没有花完的黄金都会带走,而不会换成白银。”

“嗯,意料之中的。”

“殿下今日可有收获?”

“没有,不过在忆荟缘打金铺碰见了皇姐让朱员外打发钗,不过以孤之见,皇姐应该也是为了兑换黄金一事。”

“应该也是如此,长公主虽然不常露面,但心性不输陛下,不会甘于人下。”

黄金的匮乏让朝廷将兑换范围从钱庄,迅速转扩大到市场。东市是国内交易市场,西市以国外商人居多,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外商,而是把货物从波斯、中东贩入中国的贩子商人。

由于白银目前不是世界主流货币,只是中国人喜欢白银,因此白银早期进入中国容易,流入中国再流出进入国外流通,有些困难。

因为除中国之外,同时期的多数文明对金子的认可度更高,所以外商来中国,携带的黄金其实很少,主要是白银。

因为白银在中国外以外地区的货币属性不强,同时白银在国外产量很大,因此白银在中国以外地区处于货币和货物两个属性之间。

白银真正完全具备货币属性,是明朝中前期,发端是南宋的丝绸之路,由于白银与丝绸、茶叶、陶瓷挂钩,就等于让白银具备了普遍购买力。

但当下,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对外输出贸易,因此白银效应仅仅在国内,没有溢出。

所以外商来中国,会尽可能用白银购买货物,只有白银不足的情况下,才会使用黄金。

至于铜钱,铜钱目前只在南海和东亚一圈有一定的影响力,之外的其他地区几乎没有流通的可能性。要从外商手中兑换黄金,很难用白银兑,只能用丝绸。

但已经吃饱的商人不会选择购买更多货物,除非朝廷降价,否则返程路上的关税就会耗空他们的黄金现金,同时也将增加运输的负担和开销。

因此朝廷只能找那些刚到中国买货的外商,而且人家也是先用白银交易,而后才用黄金,无论哪种交易模式朝廷都很难从西市得到大量黄金。

至于东市的交易,铜钱为主,白银为辅,黄金并不多,黄金仍只能依靠钱庄和大户手中去兑。

“殿下,朝廷此番兑换黄金,对外却守口如瓶,在下以为一定是有大事发生,殿下应做一些准备。”

“但眼下全然不知母后打算,为之奈何。”

“据在下所知,莱王殿下中午进去了宫,应该是去找林毅贤询问内情。”

“六部守口如瓶,林毅贤能说呢?”

“应该也不会,但林毅贤一定会帮着莱王,所以只要按部就班跟随莱王行事,殿下就能应付自如。”

“嗯,言之有理”

……

两日后,财商大会进入收尾阶段,沈云卿不再出席,而是去了工部冶铁司,着手炼制紫金。

户部其实心里跟个狗爬似得也想派人来,但被沈云卿给打发了。显然户部是想知道怎么炼紫金,然后自己日后也能炼。

八月底,第一批紫金浇铸成铤,送到女帝手头。

“陛下,首批一千两紫金铤炼制完成,请陛下过目。”

沈云卿推来小木车,车上木箱中整齐码放着十块二十两一锭的紫金铤。

“成色果然十足,爱卿,何时能够全部炼制完成?”

“因不能用大炉炼制,只能用小炉,因此无法一次铸造更多紫金铤,只能分批铸造,故而还得十天半个月。”

由于是人工炼制紫金,且缺乏技术设备,只能凭借经验完成配方工艺的投料,投料之后还要相对精确的冶炼工艺,而且一旦配料出现问题,一炉黄金就可能全报销。

因为无论是镍、铜,还是钴,以当下的技术手段,一旦进入金元素中,再想通过冶炼手段提炼出来还原金元素会很困难,只能用酸腐蚀然后置换,这就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成本也惊人。

安全起见,只能用小的坩埚炉,一炉一炉的炼,通过小炉控制投料剂量,即便炼坏了,也是一炉的问题,不会波及更多黄金。

女帝对紫金成色极为满意,示意欧阳龙菲命人抬走,随后继续说道:

“此番筹金不过六万,却令朝廷这般费力,足见朝廷缺金严重,海郡王可有对策为朝廷筹金。”

“启禀陛下,我朝开国四百余年,外世流入金银不计其数,流出甚少,加之前朝国力强盛,外世流入金银也不在少数,按说朝廷是不应该缺金的,至少十万两黄金还是拿得出来的。”

“此议与朕不谋而合,那海郡王说说朝廷为何缺金。”

“首先还是币制败坏,导致铜钱价格贱,民间为保财产,而囤积金银,导致金银腾贵,而后金银又被埋入地下不见天日,导致市面金银减少。

其次是前朝与我朝均实行厚葬制,且都偏爱黄金,但凡帝王陪葬,少则几千两黄金,多则上万乃至数万,据载先仁孝帝一人陪葬金器与金铤消耗达五万七千余两,前朝魏明帝,陪葬黄金也有两万四千余两。

一帝一陪葬,历朝历代这些埋入地下的黄金没有五百万两,也有一百万两,加之其他王公勋贵、妃子、外戚、历朝历代君王,还有民间富豪陪葬,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上千,一年不多,十年百年可就非常惊人。

当然,帝王陪葬得享阴间爵禄这无可厚非,但是却难为了阳间的帝王和百姓。

其三是我朝实行金银兑取制,定期强行兑换民间与勋贵金银,但仍然是银多金少,而朝廷内部吏治不清,导致官宦过从甚密,财阀巨商为逃避朝廷兑换金银,而与官员勾结,从而减少了朝廷金银收入。

其四矿产不足,其实我朝金矿较多,但是大都深埋地下数千丈,目前无法采集,只能开挖地面可见金矿,而我朝境内地面金矿极少。因此户部每年金矿收入十分至少,加之还有贪墨与私开金矿,朝廷黄金收入又少一块。”

从魏朝开始,到目前的七百多年间,中原王朝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即便流入的白银比黄金多得多,按道理朝廷也不应该缺黄金,但是中国人一直有个毛病,一是帝王陪葬,而是囤埋。

魏朝和岐帝国两朝都实行厚葬制度,因为有这个物质条件,由于都处于长期的贸易顺差,所以君王就有资本厚葬自己。

而且历来新建王朝都有保护前朝帝陵的政治传统,所以魏朝的王陵就没被挖掘过,所以里面的黄金陪葬品也就无法现世。

这一个皇帝陪葬几千上万两黄金,五十个皇帝就是几十万,上百万,外加那些个嫔妃、皇子、王爷、郡王、公卿等等,每人走的时候带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两黄金白银,那也是不得了的规模。

此外由于政局不稳,和逃避朝廷强行兑换黄金白银,民间就憋出了一个大招“埋”

那山西的钱庄老爷们的银窖就是个典型教材,几十年几百年的家底都往地下一埋,愣是谁也不知道。但要是埋银子的人死了,这笔银子谁也拿不到。

由于中原王朝的动荡和政策不平稳,导致财阀巨商为规避风险,都把金银找个秘密地点一埋,等到形势明朗之后再拿出来。运气不好的万一死了,这笔财宝就此永远石沉大海,直到某天碰上个幸运儿给发现了。

这些金银被埋入地下,虽然不参与经济流动,但是埋入地下之前参与了经济流动,而朝廷往往会根据金银的相对流通量,发行铜钱,以维持金银铜的兑价,这就导致金银被埋入地下之后,铜钱的历史存量在不断积累,铜钱就会变质。

尽管也有人囤积铜钱埋地下,但总价值远比贵金属埋地少得多。

所以西方人就给中国人估计,中国埋在地下的历史陪葬和掩埋黄金至少有一万多吨,白银得十几倍。

此外勘探技术和开采技术落后,也导致了黄金产出少,官僚和财阀勾结规避朝廷强兑金银,也让朝廷黄金收入减少,一年给你减少一些,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不知不觉就没了。

所以岐帝国不是没有黄金,而是给藏起来了,否则不可能连区区六万两,两吨半的黄金也拿不出来。

女帝现在要重新收紧黄金政策,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因为民间交易黄金的意愿不够强烈,甚至连白银交易意愿都在萎缩,这就很麻烦。

“陛下,臣建议可以先办三件事,三件事完成后,朝廷筹金会有所好转,之后可以另想办法。”

“哪三件事?”

“第一件是开源,寻找更多金矿加以开采,增加朝廷黄金收入,同时不应再由户部监管,而应该新增其他监管衙门。

第二件事是调整贸易政策,统计流入与流出我朝金银总额。但凡进入我朝外国商人,在我朝境内交易金银,无论多少都应加以记录,为便于统计,应该尽快新立法度与票据,加以约束。

但凡我朝百姓与商人出国携带金银,应该实行出国报关与归国报关制度。

第三件事是设立黄金交易品,单独就某些稀有品与奢侈品,只能进行黄金交易。而稀有品与奢侈品都是达官贵人需求之物,而非百姓必需品,如此便不会影响百姓生计。”

“欧阳,次三策你以为如何?”

“第一、第二件事臣能理解,但第三件事是否有些勉为其难。稀有奢侈品种类本就稀少,而且多数都能以白银交易,即便是稀释的玛瑙,白银也可交易,更何况也没有这么多的白银。”

“欧阳大人,稀有品未必一定要稀有,也可以是朝廷有而民间所没有的。比如内司府这些年来的主要收入,不正是从臣这儿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