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613

第613章 不知死字怎么写

回复了武卫忠的顾虑,沈云卿问道范勇:

“范大人,西征之事可曾与在座说明。”

“陛下下了禁口令,而且关乎议和核心目的,故而未曾明言。”

“那就明说吧。”

“但陛下那里如何交代。”

“只要在座诸位严守秘密,出了纰漏,自有本王向陛下交代。”

得到范勇许可,沈云卿将与忽喇议和最终目的是引诱忽喇西征,同时岐军也西征的目的告知武卫忠、陆争与邱继匡三人。

三人大感意外,武卫忠就说:

“本将守备西域多年,据闻罗哈诺兵强马壮凶悍异常,我朝远征怕是力不从心吧。”

这时范勇接过话说:

“按海郡王计划,此番若能与忽喇议和,引诱其西征,我军西征可从忽喇与波兹津获取粮草辎重,因此可以再遣一支大军西征,粮草都从忽喇与波兹津解决。日后攻入罗哈诺后,可行以战养战之法,从罗哈诺获得粮草。因此要比当初从长安出发,收复西域方便的多。”

“但西域尚且距离神都万里之遥,罗哈诺只会更远,日后如何守备,更何况当地都是异民。”

邱继匡担心道,沈云卿说:

“改日可让范大人引诸位前去本王轩禾书院,一看便知日后乾坤,本王既然设此巧计,自然有办法将其纳入我朝疆域长治久安。”

三人对沈云卿模棱两可说辞将信将疑,陆争又征询范勇的意见,范勇对火车仍然存疑,但他相信沈云卿。

明确了议和底线与议和目的,现在这本账就很清楚了,虽然在经济和物质上有些损失,但最终能在领土上得到极大的补偿。

尽管这些领土在农耕王朝时期由于通信和技术的障碍,带来统治力不足和投入大,产出少,长期倒贴的局面。

但如今沈云卿指导经济和外交工作,一切以发展国内,开疆拓土为第一原则。一切资源在平衡国内之后,优先用于经营边疆领土。

与兵部谈妥,沈云卿如释重负,遂即出宫去了滴翠湖畔,乘坐陈炳言夫妻的楼船,散心放松,舒缓最近半年的压抑和紧张。

他同样是人,即便怀有超越时代的认知,在完全没有拉开技术文明代差之前,他和所有普通人一样,面对艰难的历史选择,他所能选择的政策空间极其有限。

下午稍晚,桑劲川亲赴李义清府上探病,不过李义清府外已经被找事的御史给堵住了去路,前门侧门都被贴上了大字。

沈云卿发现,“大字报”其实不是近现代的产物,古代就有,尤其是文官,就喜欢写些骂人不带脏字的作品,往某家门上一贴,以彰显自己的文采造诣。

其实这些人应该去宣传部工作,一定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做官简直就是糟蹋了。

桑劲川去见李义清未果,李义清依然打死不出使。

天黑后沈云卿在外过夜,高鸿、周晟不约而同找他谈话,都不明白沈云卿为什么让李义清出使。

而与此同时文官们折腾了一天,也累的够呛,天黑后很快散去,还没发展到集体跪谏的地步。

其实他们也不会因为议和人选的问题向皇帝跪谏,无论排谁议和,结果都是清楚地,朝廷一定会割肉,关键是这些文官不买账的是割多少,但按李义清的为人,一定是多割肉的洋葱头,所以文官们是反对多割肉,而不是反对割肉。

这就是文官缺德的地方,他们反对朝廷议和人选,但就是不说反对割肉和拒绝议和,他们的真实想法就是要议和,但就是不说,只说反对议和人选。

然后史书上就会这么写:“群臣苦谏皇帝用人不当”把责任都推给皇帝和“投降派”

然后不明事理的现代人看了文官传下来的历史宝典,就觉得是皇帝和投降派无能,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百官陆续散了之后,女帝心里其实很不痛快。

“除了向朕抱怨,无一人能替朕分忧,简直亦有此理,真是荒唐!”

“陛下息怒,当此内忧外患波诡云谲之际,百官不明陛下用意,而生纷乱乃百官失察,罪在百官而不在陛下。”

“朕看,都是些只会闲言碎语提诗弄墨的酒囊饭袋,日后科举的规矩得改改了。”

女帝说的既是气话,也是另有打算。

眼下的用人选拔制度已经不能产生解决国家问题的官吏,采取新的用人制度和策略,已经迫在眉睫。

“欧阳,沈云卿处现在情况如何。”

“回陛下,倒是没人敢去海郡王处骚扰,都包围了章台户部,不过后来海郡王去了章台替桑劲川解围,反倒是摆平驱散了百官,之后去了兵部,下午黄昏之前去了滴翠湖泛舟。”

“还有这事,他使了什么手段,驱散了百官。”

“这是史官当时所载文稿,陛下看过便知。”

女帝接过史官记录的小报告,看过之后脸色起伏不定:

“堂堂郡王,竟也说出这等粗鄙有失体统的话,简直荒唐。”

“但百官拿他没辙也是不假。”

“朕就应该赏他二十大板。”

女帝很是恼火,沈云卿张嘴就把朝廷的脸面和皇室的威严给说的一文不值,然后竟还美其名曰:小不忍则乱大谋,不以小利得失论英雄胜负。

老娘的脸都快没了,还说不以小利得失论英雄胜负。

“去,宣他进宫,朕要问问他。”

“是。”

其实女帝看到的内容,和沈云卿当时所处的情况,以及他的一言一行,经过史官的手“润”过了笔,已经走样。

甭看这才几个小时,古代史官做记录,那都是能“精练”就“精炼”,搁现代叫缩句。

不过现代缩句是白话文缩句白话文,古代是口语缩句成文言文,虽然有利于提高信息记录的速度,把核心内容保留下来,但往往也很容易出问题。

沈云卿此时还在宫外沈宅与高鸿、周晟二人吃饭,开席不久,宫中传来女帝宣见的消息,他又马不停蹄进宫去见女帝,然后领了一顿好骂:

“看看你给朕招来的麻烦,让朕如何收拾。”

其实沈云卿觉得自己挺无辜的,因为给皇帝打工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给公孙芸惠打工,她什么肩膀都不想担,但又要捡好的果子收割。

似乎所有的皇帝都有这么个通病,出了事都不想承担责任,找出主意的背黑锅。

“陛下,议和之事只有李义清最合适,改派其他人选,也只能选李义清一类的官吏,别无他选。”

“朕当然知道,但现不撤换李义清,百官不肯罢休,你让朕如何去做。”

“陛下,现在反对者无不都是各部各寺次官,并非六部主官,并无法左右朝廷议和大局,陛下大可以置之不理。”

这时欧阳羽插话说:

“海郡王说的容易,百官言论已经伤及陛下颜面与皇室尊严,岂能置之不理。”

“那好吧,臣有一计,可让百官知难而退。”

“何计?”女帝质问道。

“议和使团分为两批,李义清、邱继匡、十六殿下仍然不变,但凡是这次闹得最凶的官员,让他们自己先去议和,李义清、邱继匡、十六殿下秘密跟在其后,待等百官推举的议和人选被忽喇杀了,再以和也不迟。”

“你!”

欧阳羽吃惊,这时女帝说:

“亏你想得出来!”

“陛下,臣有句不妥之词,还请陛下恕罪。”

“讲。”

“这些个官吏都是吃饱了撑着憋得慌,不知道死字怎么些。臣建议就该让他们先去议和,领教领教什么是野蛮,让忽喇杀一两个,他们就会老实。否则这些个官吏根本不知道朝廷的艰难,不知道忽喇的凶残。”

“议和关乎朝廷国运,岂能如此儿戏。”

“陛下,此去议和不会顺利,臣料定忽喇定会截杀议和使团,所以臣才提议随行火枪新军,让龙武、领军两卫随行。此去塞外,定会遭到忽喇袭击,这些个官吏丝毫不知如何与忽喇打交道,只以为两张嘴皮就能卖国,殊不知他们现在就在卖国。”

沈云卿判断此去塞外议和不会顺利,因为西辽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忽喇已经入侵肃汝领地,因此忽喇不会急于和主动议和的岐帝国议和,而是要试探岐军战力强弱和战略意志坚定与否,俗称“大国之间扳手腕”。

而且可能通过杀害议和使团,试探岐帝国的反应。如果岐帝国息事宁人,继续委曲求全,那就真可能被忽喇视做外强中干,忽喇会变本加厉的讹诈岐帝国。

所以此去塞外,使团会有一战,必须通过这次小范围的军事冲突,让忽喇知道痛。

既然这些个文官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就先让他们去试试忽喇这口刀的硬度如何。

女帝沉默了片刻说:

“你就不怕日后被人戳脊梁骨?”

“死一个人若能换取其他人的醒悟,臣不惜担这个骂名。”

沈云卿最清楚不过这些个史官、文官的德性,无论最终什么结果,他们日后都会用笔墨“客观公正”给你盖棺定论。

所以沈云卿根本不在乎后人如何评价自己,他只在乎现在能给日后留下什么,留下的永远抹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