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688

第688章 丽妃

“这样吧,钱先从金戋寺拨,礼部把单据给本王,本王替陆大人去要。”

“呵呵,下官岂敢劳烦海郡王,这多不好。”

“新学是朝廷重中之重,关乎国运,拖延不得。甭看户部现在财大气粗,户部其实也有户部的难处,各部之间还应相互体谅才是。”

“海郡王所言极是,哪个衙门没点自己的难处,下官能理解。”

陆芎与陈锦檀都是礼部的顽固分子,但陆芎比较圆滑,不像陈锦檀那样较真,他不跟你正面较劲,暗地里给你扇阴风。

新学这件事上别看他很热心,但他更倾向于传动科举制度,在这帮子文官看来,新学就是培养技工的地方,不是为官的正道。

所以在编写教材的时候,礼部给国学教材罗列了大量传统经典,尽是些咬文嚼字的文章,不利于白话学习。

由于新学还没完全形成体系链条,朝廷目前选官仍以科举为主,而且短期来看,还看不到新学取代科举的可能性,甚至很长一段时间,科举与新学并举。

如果继续采取科举选官制度,日后可能发展成外行领导内行,科学文盲领导专家的尴尬情况。

所以最近两届科举,工部放题已经做了很大调整,以便于选拔技术性官吏,工部考题的内容大幅增加,考试时间从一天破例增加到两天。

结果就是工部考题杀伤大片考生,最后工部考题不计入统计,但给予工部从考生中保送轩禾书院的名额。

同时朝廷在文武科举之外,每两年举办一届“匠魁大比”,选拔民间匠人,入选者进入轩禾书院培训,随后分派至工部工坊、兵部工坊、户部工坊、莱州造船、内宫、海郡王工坊工作,出众者甚至可以在轩禾书院任教。

匠魁大比内容囊括木工、土木、营造、建筑、珠宝、制陶、制瓷、冶金、雕、刻、錾、镂、研、磨等数十种技术,选拔通过者进入轩禾书院进修两年,学习制图、机械原理、钳工、机械加工、木工、造船、建筑、土木工程、水利等等科目,尽可能把现有的民间的技术工匠通过教育培训,转化成中间人才。

此外朝廷鼓励创造发明,但凡是发明创造,都可以拿到轩禾书院进行报备,论证后确实有实用效果者,给予注册和保护。

沈云卿让袁楷朔专门负责这件事,以他的脑洞,许多时候沈云卿也想不出来他能变废为宝。

与陆芎谈妥,沈云卿专门叮嘱了李义清,让他转告桑劲川尽快把钱打到账上,别赖了。

离开章台时,天色已经不早,走在回泸溪宫路上,随处可见背着枪,装备着武装带的禁军兵士来回巡逻,画风隐隐有些清奇,搁二十年前,无疑是难以想象的。

岐军火器西征后,提了很多问题,沈云卿组织轩禾书院和兵部重新定制了皮革武装袋,给活门步枪装了枪带,以便于携行。但是武装袋仍然挂在铠甲外,画风不免有些违和。

回到泸溪宫时,就听到女人的笑声,来到中庭才知道,是周枢的生母丽妃张紫嫣来串门。

周枢西征在外给放野了,到现在也没回国,丽妃与女帝说了几次想让周枢回国,女帝也同意了,但距离太远,一时半会儿其实回不了。

“丽妃娘娘别来无恙。”

“一切都好,就是经年不见枢儿,我这做娘的心里怪想他的。自从朝廷有了相机,一直想让枢儿照张相送回来,也不知道他收到没收到。”

“时间上算起来,顺利的话去年低就该收到相机,今年肯定会有消息,丽妃大可放心。”

照相机出现后风靡全国供不应求,沈云卿去年也给西征军、南征的赛思马花、达忽哲各送去了五台,以便于拍照。

尽管有了成像技术,但技术依然很落后,除了交卷技术较为先进之外,镜片和曝光仍然不尽如人意。

尤其是曝光,由于没有电池和小型曝光灯技术,只能用镁粉曝光。镜片做的很大很厚,缺乏对焦、调焦功能,整个跟个大头娃娃一样,还得用三脚架撑起来。

丽妃过来当然不是来给儿子诉苦,自从周枢出征立下战功之后,丽妃的地位自然就水涨船高。

地位高了,肯定就会有些想法,一些势力团体就会寻找依附,尤其是周枢是皇子,也许,或者万一也有称帝的可能呢?越早投资,收获越大。

丽妃此来是托段莹玉再弄四百台缝纫机,准备扩大在伊川县的制衣厂生产规模。

“丽妃娘娘,我没记错的话,娘娘在伊川县的制衣厂已经有一千两百台缝纫机,放眼天下已经是了不得的规模。”

“嗨,哪有嫌钱少的道理。现在成衣、棉袄、羊毛呢子的销路好的很,供不应求。趁现在现在光景好,卖的快,能挣一个是一个。”

“哦……可今年户部的订单还没做完,明年还有六局的订单,至少得做半年,今年怕是拿不出四百台。”

沈云卿话音未落,段莹玉就说:

“户部一口气下了一千五百台的订单,他们用的了吗。”

“户部是给兵部做被服、装具,朝廷正在定制新式的军服,户部的订单只多不少。岳母大人,这可关系到朝廷用兵,岂是女婿说的算。”

“有这么严重?”段莹玉挑着秀美高度质疑,怀疑沈云卿是找托词敷衍她。

“岳母大人若是不信,可去问陛下便是。”

“那丽妃的四百台缝纫机怎么说。”

“只能等到明年,或许能和欧阳大人商量一下,先腾挪一百台,下半年再交付剩下的三百台。”

得到沈云卿的分配方案,段莹玉问到张紫嫣

“妹妹,现在朝廷紧张,云卿也为难,你看这样行吗。”

“嗯,反正眼下已是九月,再等几月也无妨,那就多谢姐姐了。”

“诶,都是一家人嘛,应该的,应该的,呵哈哈……”

段莹玉笑的合不拢嘴,沈云卿心里就琢磨着段莹玉到底在丽妃那里占了多少股份,能这么卖力。

首台缝纫机是四年前设计完成,改进两月后定型生产,最开始的初衷是用于朝廷生产生产被服,然后女官六局也开始引进,最后内宫局也开始跟着掺和。

隆元二十二年后,女帝召开了一次经济会议,尽管名为经济会议,但实际上参会的只有四个人,公孙芸惠、欧阳羽、林毅贤和沈云卿。

会议的主旨是“神都经济圈规划发展纲要”,对神都一城五县进行规划发展,并成立内宫局。

根据地理位置和土地资源,神都重点发展教育、核心技术、医疗、政治文化产业。

黄河岸边的孟津、偃县两县日后重点发展重工业、纺织业、加工和有污染行业,尤其是神都技术成果转移产品的制造。内陆的伊川县发展制衣、木工、器皿、生活用品的手工业。

最南边紧挨洛河的伊川县,和紧挨洛河,黄河上游的洛宁县发展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如暖棚反季节蔬菜、瓜果,木耳、香菇、松茸、草药种植,泡菜、药材原料预处理、油脂生产加工等。

尤其是洛宁、崇两县的农业和伊川县的制衣,都被内宫局和六局几乎包办,甚至形成产业一条龙。上到嫔妃、女官,下到宫女,无不从事和经济活动有关的项目。

丽妃就在伊川县开了一处制衣厂,规模达到一千两百台,放眼全国,除了户部和六局,就她的规模最大,雇佣女工超过一千五百人,这在三十年前简直是在做梦,一个丧夫的嫔妃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

有了缝纫机后,制衣产能迅速增加,而且沈云卿设计了流水生产模式,让每道工序都专岗专位,流水化。以前都是靠绣女手工缝制衣服,几天才出一件,岐军的被服成本较高,原因就在全人工。

现在用缝纫机流水生产,一人一天就能做十几件几十件,效率极快。

而且缝纫机实现流水化批量作业之后,沈云卿开始着手制定尺码化。

岐军的被服其实有尺码,但只有大中小三号,而且基本上很少考虑腰围、臀围、袖管长短、胸围、腰围等等,因为华夏衣冠就有这个一个特点,是右衽袍服,可以裹起来速腰,所以大点小点问题不大,可见古人的智慧还是很高的,一件衣服可以通穿。

缝纫机属于长期固定资产,虽然初期投资大,但是生产周期很长。

最开始户部还嫌贵,但后来就不嫌贵了。

几十上百万岐军被服的采购规模消耗财政巨大,而且还需要分摊采购,朝廷把订单给民间,民间在人工生产,周期长成本高。

现在户部制衣坊大量采购缝纫机后,成本急速下降,效率还很高,交货也快,更重要的是可以赚外快。

而且缝纫机制衣能实现标准化,质量统一而且美观,如今宫中都在流行穿缝纫机制成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