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714

第714章 污染性企业

目前轩禾书院正在设计机器染布所需的配套设备,一旦定型,就会生产。

相较于织布影响国计民生,染布基本不影响国计民生,织布在目前属于高级生产力,染布充其量是辅助工序,虽然不可或缺,但没了染布不会没衣穿,充其量大家都披麻戴孝一身素衣凑合着过就是了。

因此机器染布出现后,开禁与否已经不取决于户部,而取决于沈云卿和工部。

机器染布意味着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工业化染布,同时期布匹产量急速增长,即便维持现在目前的染布行市,总量一增加,利润是非常可观的。

而且目前岐帝国的布幅过窄,每匹长度过短,沈云卿打算日后推出技术更先进,生产门幅更大的织布机,统一目前国内的布匹门幅宽度,并将坯布的长度增加至三百丈,以便于织布和染布。

否则每匹只有十几丈,机器织布没多久就得停机,一天停机十几、几十次,严重损耗零部件寿命。

之前测试期间问题还不大,投入生产后,一年开开停停好几千上万次,档位、齿轮坏了修,修了坏,来回反复折腾,加上现在钢材也不行,处理工艺不到位,经常停机得不偿失。

怀王要织布市场的技术,好抢占市场份额,做大利益盘,但户部显然户部不会同意,所以要让沈云卿去说通户部,但公孙行其实并不知道,沈云卿也不同意开放织布机,原因很简单。

在进入电气化中后期之前,纺织一直是国家盈利的暴利来源。

从第一工业革命开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纺织业长期是国家重要财政资源,更别说是农业时代。因为纺织机的制造需要工业基础,尤其是生产的配套,一般的国家玩不起来。

所以织布机这个先进生产资料,眼下最好是由国家控制,既是防止私人资本做大,为了牟利而操纵市场,影响朝廷干预物价和调控国家,也是为了弥补财政,获取更多资金用于回哺工业和国家建设。

因此至少十到十五年之内,沈云卿没有开放织布机的打算,之后即便开放,也是开放技术较为落后的设备。

与怀王言明利害关系,沈云卿继续说道:

“户部那边沈某是绝对不会去得罪的,沈某也得罪不起。但怀王您,沈某也得罪不起,所以也希望怀王以大局为重,能体量沈某的难处。”

此时公孙行已经收敛起刚才的不悦,脸色有些缓和,他说:

“海郡王当知道布匹对朝廷至关重要。”

“本王当然知道,但百姓总不能天天披麻戴孝上街吧,难道染布对百姓不重要?”

沈云卿原话奉还,公孙行顿时语塞,显然让他穿白衣出行肯定是自己出自己的霉头。

沉默了片刻,公孙行说:

“机器染布当真有利可图?”

“沈某的机器织布厂数年后织布将是现在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届时神都户部、六局的染槽将难以满足需求,势必要机器染布。怀王您想想,每年几百上千万,甚至上亿匹布都进一家染布厂,将是何等惊人利润。

另外,日后河南铁路修通之后,染布厂不能开在神都,必须开在莱州或是登州,因此可是为数不多可以外置的产业营生。”

眼下染布仍然以天然植物榨取染料为主,化工染料为辅,因为化工染料产能受到原料供应制约,产量不足以供应全国,如果算上路费,那更不划算。

虽然天然染料基本没毒,但使用草酸、硫酸对水质依然有害,因染布是重污染企业。眼下神都染布的规模其实算不上很大,和工业化染布相比,恐怕还顶不上深圳一家纺织厂年产规模的零头。

所以日后开办染布厂,一定得给弄外边去。

相比其他排污,染布厂排污效果是立竿见影,即便开在黄河边,每天几十上百吨的废弃染料排入黄河里,即便过了一百里,水还是那副死相,所以得给弄去莱州或者登州。

而且河南道东西横向第一条铁路的终点就在登州、莱州,预计快点八年内能修通,届时大型设备都能从神都运过去,排污直接进大海,不要太方便。

染布将是目前为数不多可以外迁的产业,因为不涉及核心技术和国家核心生产力,可以适当转移,此外造纸、化工粗原料、铜、锡、铅的冶炼也可以向海边转移,腾挪神都工业用地同时,配套一个辅助的工业基地,还不影响大局。

“如何,沈某这个条件应该很丰厚了,一旦日后莱州、登州通上火车,神都生产的坯布将源源不断运往海边,然后经由海路、水路运往全国各地,既有地利之便,又有钱利的好处,可不比织布的利少。”

“但登州离莱州并不远呐。”

公孙行的言外之意,日后产业落户地没得选,不是莱州就得是登州,而莱州是周晟的封地,登州是朝廷的军港,马文修的势力范围,这要是哪天翻脸,还不立马给收了。

“日后机器染布排出的废水极为惊人,一旦排入河渠,不利于农耕,因此最好开在海边,而且日后朝廷规划新的工业发展,也会尽可能在海边,以利于排污,否则将危害子孙后代。

也请怀王放心,只要遵从朝廷法度,不走到那一步,正当合法的营生朝廷绝不会干涉,更不会无缘无故抄没。”

“呵呵……”公孙行冷笑,随后又哈哈大笑:“好,好啊……海郡王果然厉害!”

“不敢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荣华富贵一世,何不求个平安大吉。”

“好,还一个平安大吉,那就这么说定了,海郡王何时可造出染布机器。”

“明年可见样机,但需要调试改进与试生产,因此最快也得等到下次财商大会,可以现在神都办一个小的,待等河南道第一条铁路修通,在办大的也不迟。”

“那就一言为定,本王敬还郡王一杯,请。”

“怀王请。”

话说染布要是有这么大的利润,沈云卿为什么不垄断了自己干,非要让出来给怀王?

其实这一点很复杂,因为皇权的本质就是不断用利益平衡和分化各个派系,不能使之联合,也不能使之失衡,而得让他们为皇权所用,这样的朝廷才能正常运转。

而织布这件事上户部打死了也不会妥协,所以没得退让的余地,因此只能用别的利益来取代。

而染布和织布是密切相关的两个行业,在首先控制技术和设备生产的情况下,有皇室撑腰和国家配额,理论上就是铁饭碗。

同时怀王背后的布商控制了大量棉花种植,实际上已经对户部织布产生了一定的制约,现在将染布纳入势力范围,就对户部形成了掣肘。

当然,户部日后发现这一问题后,也会开办机器染布,但是怀王先下手为强,同时户部要忙于投资织布机,和其他产业,以及应付国家支出,他们没那么多的资源铺开搞,所以时间上来不及。一旦怀王完成了首期置业,户部再想要跟进,在机器染布这块行业会非常被动。

此外,沈云卿其实也没按好心,正如怀王自己担心的一样,一旦把场子开在了登州,甚至莱州,就等于置于周晟的势力范围之下,日后在新君即位这件事上他要有什么动作,就会有掣肘。

同时扶持怀王可以平衡户部和薛伯充,并且你怀王染布,总要染料,总要草酸、硫酸吧,染料你能搞,但草酸、硫酸只有我有,你只要进了这个门,你就缺不了我。

就在沈云卿在怀王府上吃饭的同时,刘仁举离开了李义清府上,见到了周启:

“李义清怎么说的?”

“海郡王要户部让出徐州刺史给薛伯充,薛伯充才肯善罢甘休。”

“徐州可是从三品的刺史,户部岂能答应。”

周启是非常清楚地,徐州是淮北的重镇,动了徐州,户部在淮北的根基就会动摇,所以这不是徐州的问题,是淮北的问题。

这时刘仁举继续说:

“这是海郡王的意思,不是薛伯充的意思。”

“不是薛伯充的意思!”周启诧异,因为他觉得薛伯充做得出来,沈云卿应该还不至于牵着户部的鼻子走,他说:“沈云卿替薛伯充出头,他能得到什么?”

“在下以为,薛伯充应该并未打算在徐州案上让步,他如果让步,应该也是索要徐州刺史一职。只不过海郡王先人一步,薛伯充就没了讨价还价的余地。”

“原来如此,直逼薛伯充底线,让他退无可退。”

“正是。如果拐弯抹角反复试探,反而让薛伯充得寸进尺,不如杀价杀到底,让薛伯充来不及考虑,然后咬定此事。”

“果然厉害。”周启目中闪过一丝锐色,遂即又匆匆掩饰去说:“阁下以为,户部会否让出徐州刺史保令尊。”

“恐怕不能,需得解决石明吏的去处,这可是从三品的大员,徐州案若作罢,朝廷反罢免从三品的官吏,恐非善事。而且是户部的官吏,堂堂户部又有几个从三品的官吏,桑劲川绝不会让步。”

“桑劲川不让步,沈云卿何以让户部妥协。”

“这也是我困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