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791

第791章 沈云卿吹牛皮

翌日,沈云卿提议更改年号和设立公纪年的消息迅速传播,然后不明真相的文武百官都说是沈云卿的主意,但只说沈云卿提议改年号迎吉兆,是女帝提出要打通上下五千年的时间桎梏,设立公纪年。

言外之意就是说,女帝没打算换年号,是沈云卿说是要换年号,但是年号的弊端大家都知道,女帝盛情难却,面对沈云卿的阿谀奉承经不住诱惑还是同意了。

但有鉴于频繁更换年号的弊端,女帝为了历史长河与天下百姓的方便,发明了人人说好,人见人夸的“公纪年”,开创亘古未有的创举,完全不提昨天晚上的来龙去脉。

“我说妹夫,为何突然向母后提议更改年号,怎不与孤和舅舅说一声。”

“我吃饱了撑着要改年号,知道改一个年号要花多少钱。”

“如此说,不是你的主意?”

“当然不是,是我表嫂。”

沈云卿只能退说是欧阳羽的主意,还不能说是欧阳羽,得说是表嫂。如果说是女帝的主意,消息传开后,女帝准得找他算账,而且要沈云卿公开认错,是他散布诽谤窃取女帝的专利。

但如果说是表嫂欧阳羽,那就另说了,因为很少有人敢主动向欧阳羽询问敏感问题,因为欧阳羽永远都面无表情,给人以高冷孤傲的态度。

但是欧阳羽事后私底下一定会给沈云卿脸色看,所以得说是表嫂。兄如父,嫂如母,嫂嫂怎么折腾你都是应该的,替嫂子背黑锅也是应该的。

这样大家就全懂了。

皇帝一拍脑袋改年号,说改就改,只要一张嘴就改,根本不顾及改年号的成本。

尤其是现在,国家正在体系化的过程中,所有的官方印刷品都有年号,很多的公章也有年号,这么一改得要浪费多少钱重新置办,这些都是成本

就在二人说话时,王素琴来传:

“陛下请海郡王与莱王速往。”

“我等即刻就去。”

女帝刚才上茅厕,大家都歇在一边闲聊,一转眼女帝不知道去了哪里。

跟随王素琴来到海边的莱州一号木工厂,机器的隆隆声震耳欲聋,女帝是被这里的轰鸣声给吸引了过来。

“不知陛下何事召唤臣下。”

“海郡王来的正好,这些木工机械为何与孟津县的大不相同?”

“回陛下,这些木工机械都是定制机械,因此特别大一些,由于用来造船的木料十分巨大,因此需要更大的机械。而孟津县不生产巨大木质器件,小一些的木工机械也足够了。”

“何为此事朕不知晓。”

女帝言外之意,这种大型管制设备离开都城,难道不要经过朕的批准,还是在莱王的地盘上。

“陛下,这等大型木工机械并不会导致匠术外泄,因此可以安置在神都以外州县。而且朝廷会定期派人核查,防止盗卖和偷窃。而且除了莱州,一些从事木工生产的州县也有木工机械,并不只有莱州一地。”

蒸汽机和大量机床出现后,带来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升,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女帝也深刻意识到工业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女帝的发展思路根本不一样。

她琢磨着是完全堆在首都地区发展就行了,别地区就别搞了,尤其是枪炮钢铁这些玩意儿,根本就是不能转移的生产技术。

而莱州需要生产大型船只,不可避免要处理大型原始森林里的木料,靠人工加工去除余量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太大,时间太长,而且容易报废。

尤其是生产龙骨和超长桅杆的橡木,都是直径巨大的参天橡树,都得从原生林里弄,数量不是太多,报废了怪可惜的。

所以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加工工时,就需要定制一些大型的木工加工机,用于木料的粗加工,剩下一些余量用于后期人工的修整。

这样一来,木料的加工去除余量的时间至少降低百分之九十,木料的利用率提高百分之六十以上。

尤其是把一根直径两三米甚至四五米的木料,用传统手段加工,只能靠斧子可凿子,一点一点的啃,费时费力,材料利用率还低。

现在都是上木工机,直接锯片刀,三下五除二,圆木变方木,四边还有四瓣锯下的边料能用来制作船板、木板、地板,成本大大降低。否则船也不能造这么快,快就是快在加工技术和理念上。

方木成形后,或是进行龙骨加工,或是上滚圆机器滚圆剥皮,加工成桅杆。而且机械加工避免了人工加工产生的更多应力和瑕疵,不至于发生潜在事故。

莱州的一号木工厂在码头边,因为木料都要从海上运过来,粗加工完成后再送到莱州城内的三号、四号和其他厂进行精加工和定型,否则加工好的木料堆在海边会受到湿度和盐雾的侵蚀。

为此一号厂通往莱州城专门修了一条石板道,使用五辆或者六到八辆特制的四轮大车驮起来运回城内,十分的方便。

一号厂目前有两台大型木工机,专门用于生产大型木料,二号厂是专门生产三千石船桅杆、龙骨木料的厂,城内还有一处厂房也用于生产三千石船龙骨和桅杆,清一色都用上了蒸汽机驱动的木工机。

至于莱州以外的其他船厂,也配有蒸汽动力驱动的木工机,但是总体性能不如莱州的先进,所以价格上没什么太多优势。不过朝廷的船价基本保持和他们持平,既能多赚钱,还照顾了这些船厂。

对于蒸汽机这种先进设备的外流,女帝态度十分谨慎,单单是机械设备其实还不重要,因为没有动力,而蒸汽机是动力源设备,有了这个东西,其他的机器设备造出来就能运作。

离开一号厂,女帝就近前往船坞,和其他各县一样,莱州本城沿海遍布船坞,不时有海陆师往来巡逻,海上还有数艘战舰停泊或者往来。

自从当年莱州被海寇袭扰后,朝廷加大了莱州安全戒备,海陆师定期轮换驻防,渤海一出海,更是有长期的定点巡逻。

沿海举目眺望都是船台,新的更大船台正在建造中,足以建造万石级的木船。

“林相,朝廷准备编制多少炮舰?”

“以朝廷目前财力,编制三百艘三千石战船是绰绰有余的。考虑到日后财力进一步增加,三百艘也指日可待。眼下海军初建,国内仍以建设为重,因此海军不易编列太多。”

这时马文修插话说到:

“我朝海疆辽阔,海上贸易频繁,怕是两三百战船也不够,此外还要保障我军海上转运,五百艘船也未必够用。”

听到五百艘船也不够用,户部就急了,桑劲川忙说:

“马将军,八十七艘战船就已经不便宜啦,而且二十年三十年就得重新添置,这要是买五百艘,这要多少钱粮。”

桑劲川一提钱,其他人就不开口了,一个钱字就能说明一切。

这时沈云卿就说:

“五百艘船还是少的。我朝门户海疆就有北海、东海、南海三海,一海至少需要一百五十艘三千石战船,五十艘五千石战船,四艘七千石战船。仅此门户三海所需战船就要六百十二艘。

此外我朝海外商队护航与海外巡逻也要战船,本王粗略掐指算了一下,即便一队护航船队十五艘,至少需要十五到二十队战船,以三千石战船计,就是三百艘。

另外装运海陆师的战船要两百艘,运输后勤辎重与补给船只三百到四百艘。总计没有一千三百艘大小船只,我朝根本不足以保护海疆与海外权益。

最后,我朝日后要出海开疆,也要船,这么算起来,朝廷没有一千六百条三千石以上的大船,根本无法维持海疆。”

此言一出百官哗然,林毅贤也不吭声,反正到那时候他肯定已经不在任上,既然沈云卿吹牛皮,应该也不至于吹破。

这时侍郎邱继匡说:

“如此重海轻陆,朝廷的陆疆岂非形同虚设。”

“陆疆海疆一样重要,没有孰轻孰重,而且海军建设需要时间,二三十后才有一千艘以上的规模,二十年后的朝廷难道还不如今天?”

“可,这么多钱粮用于置办海军,让步军将领情何以堪。”

邱继匡说到了陆军的痛点,就是海军比陆军烧钱,按现在的趋势发展,海军的军费早晚超过陆军,而且要是按沈云卿的设想,发展到一千四五百艘各种船只,海军军费准得是陆军的十几倍以上。到时候兵部还不成了泥腿子的天下,这让陆军怎么办。

众人议论许久,都觉得有些天方夜谭,女帝默不作声,在观察文武百官勋贵的态度。

女帝的想法其实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女帝试图把国内的矛盾焦点转移到外部,然后还慢慢的解决和消化内部问题。所以只要现实允许,她是乐见沈云卿挑事放火的。

“怀王,海郡王所言可有道理?”

“回陛下,臣对海事不甚了解,不过既然海郡王有此胆略,想来所言不虚。”

“朝廷既要陆地开疆,海外拓土也不可松懈。日后海外疆土不免也要有人替朕,替朝廷镇守,没有强大海军舰船,岂能永固海外疆土。朕看,无论本朝还是前朝,无不忽视海外土地,以至于周邦宵小频多,屡犯天威。与其令外世番邦做大,我朝何不趁早占之为己有!林相,此议可妥?”

女帝问林毅贤,但林毅贤却在考虑女帝的前半句话。

日后海外开疆拓土还要人去镇守,这不是废话,开疆拓土怎么可能不需要人去镇守,但问题是要是日后封在海外,给你三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你去是不去。

不去,你抗旨,去,三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只有几十万人,你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