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082

第82章 鞑靼人

少顷,欧阳羽奉命返回,观女帝目光慑人,欧阳心有所悟,上前俯身说道:

“奴婢回来路上看见怀王了,好像是去吏部路上。”

公孙芸惠未予理会,话锋一转说:

“你去六部的阅卷如何。”

“吏部那里未有考评,许是没过,户部应该没有阅看,也未有考评。倒是兵部和刑部的考评极佳,工部一般。”

“那吏部考题与户部考题,你看答卷答得如何?”

“回陛下,吏部答题大都中肯,确实也一般。户部的答题倒是有些见解,但户部并没有批阅。”

欧阳羽详细道出默记内容,公孙芸惠闻讯皱了皱眉,她问:

“何故没有批阅?”

“回陛下,按惯例,字体不整者,弄污考卷者,对朝廷与陛下不恭者不批。户部的答卷落了不少黑墨,弄污了考卷,故而按例未批。”

“去,宣兵部尚书范勇来见朕,顺道把那举子的题卷取来臣看。”

“是。”

约莫两刻过后,兵部尚书范勇姗姗来迟。

“臣参见陛下。”

“爱卿平身。”

“谢陛下。”

待范勇直腰,公孙芸惠将高鸿题卷递给范勇:

“范尚书,此举子作答你可看过。”

范勇接过题卷细看,肯定说:

“回陛下,臣看过,答题颇有些章法,不卑不亢张弛有度,臣以为此子方略颇为附和朝廷当下情势,故而给予其一甲等。”

“嗯,朕也以为,此文可为方略典范。”

“陛下圣明。”

范勇附和道,下刻女帝将题卷压在一旁,话锋一变:

“长安武举准备如何?”

“回陛下,今年武比尚在筹备当中,各地报名者大不如往年。故而臣建议当从军中选拔,尤其是去年西域平定之后,应当召返有功兵将,使之能为朝廷所用。”

“准奏。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更不可不提拔。尤其是那些兵士,去年朕大行封赏,兵士甚少,此番选拔,务必多选精兵。”

“臣明白。另外……”

范勇欲言又止,女帝追问道:

“何事禀报?”

“启禀陛下,近日据报,忽喇可汗木可烈次子都勒阔乔装商旅潜入神都,臣以为此子野心甚大,不可不防,是否借机将其除去。”

“忽喇之患日渐显露,非是出掉一个逆子所能根除,此时除了他,做的不干净,便是搬起石头砸朝廷的脚,不可擅动。”

“臣明白。但忽喇威胁与日俱增,我西域都护府与之全线接壤,一直延绵至河北道,其若心怀不轨,起兵反我,后果不堪设想。以眼下窘境,朝廷已无力负担二十万人北伐,更何况两国接壤数万里地,绝非二十万战卒所能平息,还望陛下早做决断。”

“但绝非现在。”公孙芸惠掷地有声,既有无奈,也是力不从心,下刻她说:“攘外必先安内,国内不息,朕焉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举兵北伐。暂且能安抚一年是一年吧,真到安抚不了那天,其不仁,休怪朕不义。

爱卿退下吧。”

“是,臣告退。”

待范勇退走,公孙芸惠扶着额头,欧阳羽伸手上前搭在女帝左右太阳穴上,轻轻的揉着说:

“陛下,又为忽喇劳心了。”

“欧阳啊,你说朕该如何应对忽喇。”

“臣不敢妄言。”

“朕让你说。”

“是陛下。奴婢以为,忽喇胃口日增,而国库又空虚难济,继续相持下去,我朝早晚难以满足其欲,故而奴婢以为,范尚书方才只是婉言,恐怕情势只会更为恶劣,陛下需得早作准备。”

“是啊,当年文渊帝以互市安定了塞外,原本是想以羁縻之法,令忽喇服我王化,但没想到却养虎为患,如今终成大患。

只可恶那些反贼,眼中只有皇位与财宝,谁又知道这江山何等之重。”

“陛下所言极是,江山之重非在荣华富贵,而是天下千千万万黎明百姓身家性命之贵重。”

“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啊……”女帝肯定道,接着又说:“攘外必先安内,江南仍为朝廷重中之重,江南稳,朝廷稳,江南乱,朝廷亡,还得从江南下手啊。”

“但眼下江南局势比之以往更为弭乱,怕是短时内难有成效。”

“呵呵。”女帝冷冷发笑说:“有人若是想死,朕便成全他。”

江南的稳定不仅关乎帝国的平稳,还关乎北方草原的贸易往来。

历代王朝与游牧民族的边关榷市交易倒贴性质很大,因为草原能提供的商品只有马匹、绵羊、牛,还有少量的皮货和宝石。

而游牧民族需要铁器、食盐、粮食、蔬菜、茶叶、布匹、煤炭、采油等等一切手工业品和生活用品。

受到地理和运输交通的制约,有脚的东西运输成本低,没脚的东西运输成本高。

因此中原的商品再便宜,贩到北方后都死贵死贵,尤其是粮食,没有漕运通往塞外,只能靠陆路,运量少不说,不少得消耗在路上。

但如果价格过高,游牧民族不会买账,他们有手,有马,会自己拿。所以边关的互市都由朝廷统一承揽,主要的民生商品也由朝廷提供,价格卖的再高,基本也是成本价。

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享受了中原的物质供应,致使人口暴增,对内地物资需求比一百五十年前增加几倍,而中原因国力衰退和内乱,生产力倒退,即便生产力维持不变,需要输往草原的货物仍然有限。

在外需不降反增,而国内生产不振的情况下,再加上地球大气变化,四百毫米将水线南移,结果只能有一个,草原上吃不饱穿不暖,他们就自己南下“丰衣足食”

这或许是人类经济史上少有的因为他国生产力不足,养不活自己,而专门搞侵略的极端案例。

时间一转眼到了五月中旬,距离放榜的时间也越来越近,沈云卿隔三差五回去西市银华贸呼延秦的商铺找他聊天,聊的都是中亚和中东的风土人情、政治情报。

西域收复后,通往西域至波兹津(波斯)的商路得以恢复,更多的消息时断时续传回帝国,但很少引起朝廷的注意。确切的说,中国人自古不去理会鞭长莫及的蛮夷。

“呼延兄,按你说法,西域西北还有诸国?”

“有不少,最大的是罗哈诺,据说一直向北延绵两三千里地,罗哈诺的东面与忽喇相邻,东南与南面我大岐和波兹津(波斯)接壤,但是比忽喇更厉害。”

“你怎知道比忽喇厉害,忽喇与罗哈诺打过仗?”

“打过,现在偶尔还打。罗哈诺国不仅放牧骑马,他们也修城池,所以不仅骑战不俗,还能守城。而忽喇只会骑战,没有城池。但如果撇开城池,罗哈诺的骑战不是忽喇的对手。”

呼延秦口中的罗哈诺所属的地域,大致是今天哈萨克斯坦北部至高加索地区,俄罗斯大东欧大平原的南部和东南部,伏尔加河南方两岸地区。

在沈云卿记忆中,能对应得上的,应该是历史上的“鞑靼帝国”

鞑靼人的祖先是突厥人,和一部分契丹人,最早生活在中亚,然后到了蒙古高原和东北,是黄种人,因蒙古帝国崛起,被赶到了欧洲,经过混血和迁徙,与今保加利亚境内的保加利尔人、斯拉夫人混血后,形成了今天的白种鞑靼人。

岐帝国西域的管辖范围的最西端在“盐湖”,也就是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咸海,咸海至里海之间的广大草原、平原分属于罗哈诺与波兹津(波斯),与岐帝国在此三足鼎立。

罗哈诺东部边界,在至今天的新疆阿勒泰地区以北,与忽喇接壤,但并非固定边界。

双方都是游牧民族,但罗哈诺进化更快,农业更发达,已经有了早期冶铁和手工艺技术。

因为哈萨克斯坦大平原是低海拔平原,蒙古是高海拔平原,同一纬度上,高海拔平原降水少蒸发快,低海拔降水多,所以罗哈诺农业发展优于忽喇。

于是阿勒泰以北地区虽然是名义上的边界,但游牧迁徙的特性,经常越过势力范围,一走就是几百上千里地,所以也威胁到岐帝国在西域的统治。

而且罗哈诺的主要人口集中在今天哈克斯坦西北,西南部广大平原人烟稀少,以放牧为主。

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今天你过来,明天我过去,也没有卫星拍照留证据,久而久之你有地盘不占,我在这里放牧就是我的家,然后就杠上了。

罗哈诺与岐帝国关系一般,有往来,但不多,因为罗哈诺东南草原人烟稀少,且丝绸之路不打这里过,所以贸易发展不起来。

而且这块地区游牧部落多如牛毛,今天你收编他,明天他收编你,小冲突不断。

而贸易最怕地缘政治不稳定,这些个小部落你既管不了,你也不去管,商人自然不敢打这里走。

结果就是经济越不发达,草原上生产力越低,越吃不饱饭,干战争这档子生意的就越多。

所以罗哈诺与岐帝国的联系非常寡淡,即便有,也跟波兹津(波斯)有关,两者都在围绕里海周边争夺牧场和平原经常大打出手。

波兹津国因为地理缘故,其广大波斯高原早期的土地荒漠化就已抬头,近现代更严重。

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代,耕地意味着生存,而波斯高原又以产量比水稻产量低的小麦作物为主。

而且小麦和稻米不一样,小麦有个致命问题,小麦对土地养分的需求比稻米高得多。在没有化肥年代,小麦种植两季后,土地需要休耕一年,否则高强度的种植,将导致土地养分急速流逝和疲劳。

中原王朝十四世纪后开始的北方土地的贫瘠化,本质上是因为过去一千多年间大量种植小麦,过度消耗了土地养料,导致北方粮食产量后期开始下跌。

而休耕期间,通过大气环境和雷电,可以使空气中的氮元素深入土中补充土壤。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王朝进入唐朝中期开始,加大南方开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人口增加,而小麦对土地质量要求高于水稻,北方长期种植小麦和高强度自然开发,已经让当时技术条件下的平原土地利用率开始枯竭,不得不重新调整粮食结构和经济战略中心。

而小麦本就传自于波斯,随着波斯进入鼎盛时期,人口增长,对自然开放和土地需求日渐增加,这就需要更多的可耕种土地,用于种植更容易让土地疲劳的小麦,所以必然要向北方的中亚草原发展,与罗哈诺是必然结果。

而早年阿拉伯帝国统一中东后攻打波斯,名义上是传播宗教消灭异教徒,也就是波斯的拜火教,实际上是为了伊朗高远的可耕种土地和富饶的特产。

现在看看中东满地黄沙就知道,一千三百年前也不会比现在好哪里去。

所以无论任何战争,宗教战争也好,侵略战争也罢,打着人权、自由、民主的更是扯谈,没有经济及利益,没傻子会发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