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966

第966章 工业探秘(1)

翌日继续赶路,跟随大队的羊群也在中午前去了西边。

于两日后回到达马格,伊萨德紧锣密鼓安排再次磋商,正式同意沈云卿参观乌兹曼加工厂的要求,不出所料就在巴比拉。

哈力木作为工务所行政官,也向使团提出不得携带工匠和过多人员的要求,虽然没有明说原因,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防止技术被使团偷走。

不过哈力木恐怕并不清楚,沈云卿虽然是商人,但他也是岐帝国的工业部长。岐帝国的工业就是他一手设计和规划的,所以他去就行了,别人去不去都无所谓。

巴比拉距离玛格达西南一百八十多岐里,步行需要三天,骑马快一些一天,慢一些一天多。

抵达巴拉比时,巴拉比以东的集市被暂时关闭,显得格外冷清。巴拉比城建在平原上,周围都是草地、荒漠地形,有少量农田和牧场,夹杂着沙丘。

但是城池建的很高,四四方方非常规整,墙高得有八到九米,围长约二十五六里。不同于多数城堡、城墙是石质城墙,巴比拉的城墙是沙土城墙。

附近的远处可以看见有矿山,驼队或者马拉着不多的木车把矿石、煤炭源源不断的运往巴比拉城。城内可以看见滚滚的浓烟,显然是在从事冶金活动。

巴比拉由萨林部落的族兵负责看守和警戒,包括城内的技工,多半也是以萨林部落工匠为主的群体,否则技术会很容易扩散。

进城正值中午,城内感觉比较冷清,因为都去做礼拜和吃饭,只有少量的工匠在值班,尤其是炼炉上,需要二十四小时有人盯着,否则就会发生事故。

用过午餐后,在哈力木安排下,一行人先去了木工厂。

当地的厂房多数都是一尺见方的烧制砖墙建筑,高度六七米,但是车占地面积不大,四五百平米左右,一个工厂往往有多个车间构成。

巴比拉虽然地处内陆复地,周边没有森林,但是距离沿海较近,全部的木材都用沿海运入。

木工厂并不生产木质生活用品,只生产运输车辆、木质攻城器械、木模具。

车辆在乌兹曼并不常见,但没有车辆会严重影响运输,尤其是矿石运输,因此巴比拉生产的车辆都被用于运输矿石、成品的金属原料,同时车辆的拥有也受到管制,普通人并不能拥有四个轮子的车辆。

巴比拉城内木工厂共有六处,两处负责制造车辆,三处负责制造器械,一处负责木模具生产,分工非常明确。木匠的制造水平较高,总体上不比中原工匠差。

当天下午就来得及参观木工厂,休息一晚后,第二天行程继续,上午重点看了木模厂。

木模具是铸造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如何,往往就看铸造,所以模具很能说明问题。

城内的工厂布局非常有规律,木工厂归木工厂集中安置,物料场有物料场的区域,铸造冶金和炼炉远离生产加工区,人员住宿和活动都集中在城南,空间被合理有序的规划利用,很难相信在中东会有如此大型的工业基地。

看完了木作,哈力木安排使团前往冶金厂参观金属冶炼,现场可以看到结构更为先进的叶轮机,正在调运矿石和煤炭往炼炉中投料。这种叶轮机比起之前在达马格看到的叶轮机更为大型,设计更合理,金属切削和锻造加工的工艺更明显。

但沈云卿也发现,这种早期型的叶轮机有个致命缺陷,蒸汽利用率比蒸汽机低得多。

理论上,蒸汽轮机的蒸汽利用率比蒸汽机高得多,因为蒸汽轮机是密闭结构,理论上蒸汽轮机的蒸汽利用率趋于百分之百,实际情况受到叶轮和轮机结构、阻力影响,蒸汽轮机的能源转化率会降低,但仍然比活塞式蒸汽机高得多。

而乌兹曼的叶轮机是开放式轮机,叶轮只是单纯的一组平板。现代叶轮机的叶扇都是曲弧面叶扇子,有十多组大小不同的叶轮串联组合而成。

乌兹曼的叶轮机只有一组,只能通过增大页面的面积,提高蒸汽转化效率,而不能压缩蒸汽,增加叶轮的效率。

而且蒸汽轮机是轴向驱动,也就是输入蒸汽与蒸汽轮机转轴为同一个方向。乌兹曼的叶轮机的蒸汽输入是径向,蒸汽动力垂直于转轴,这意味着蒸汽转化成动能的效率会很低,也不会产生蒸汽压缩再膨胀的效果。

要提高功率,就只能不断增加叶扇的面积,会导致叶轮蒸汽机体积越来越大,而能耗利用率越来越差。

但不可否认乌兹曼的叶轮机提供了一种新的蒸汽动力,带来超过人力的机械做工。

尽管动力设备理念“很先进”,但炼钢方面没什么改进,只是单纯的把炼炉堆大,提高炼炉吨位,炼钢工艺依然按部就班的投料,先炼出生铁,再把铁砂投入生铁内,炼出低碳钢。

乌兹曼炼钢投的这种铁砂是含碳量极低的纯铁,当纯铁和生铁溶液突然结合,会出现排炭现象,大量碳元素从生铁内排除,从而得到含碳量较低的钢,有点类似于灌钢法。而灌钢法改进工艺后,就是转炉炼钢法。

但无论灌钢还是转炉,都必须有风箱或者鼓风机,最好是用焦炭。

而乌兹曼目前还没发现“鼓风”这个技术,也没有焦炭技术,所以他们的灌钢不能称之为灌钢,只能叫做煮钢,无法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因此炼钢的周期很长,煤炭消耗大,成本会很高。

只能靠堆积炼炉的体形吨位,达到增加炼钢产能的目的,无法通过提高效率和节能,在吨位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能。

当然,就农耕时期和工业化早期而言,这种炼钢工艺和产能完全足够了,但对于工业化中后期,和现代社会而言,肯定是不够的。

炼出的低碳钢或生铁被灌入模具中,变成铁锭、炮弹或者各种圆钢、方钢,为了提高钢的表面含碳量,乌兹曼工匠会对钢材进行渗碳。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渗碳,只是知道这么做,会提高钢材的性能,而且操作也非常糙,趁着钢铁浇铸成形还处于红热状态的时候,直接给撂进石油槽子里,给钢铁做渗碳。

原理其实很简单,石油有着高达83%~87%的含碳量。利用钢铁处于红热状态晶体膨胀的特性,瞬间进行渗碳,顺带油性淬火,从而提高了钢的品质,改善了钢材结构质量,同时还能深度渗碳。

要说这种技术以当前的条件,也只能在中东实现,其他地方没有便利开采的浅表石油。

这就不难理解铁铺里会有石油,刀具会格外青黑,其实就是钢铁红热状态下瞬间高强度渗碳和油性淬火产生的变色,青黑色就是碳化反应,即便进行了磨光和开刃,把表面的石油都清理干净,但是高强度的渗碳和淬火,会在钢材内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