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972

第972章 看世界(3)

“张翀。”

“郡王何有吩咐?”

“你且在达马格修养一段时日,船队不急着返航。就南下见闻以及洛伦萨袭击一事,写一份详细的报告给我。”

“遵命。”

“那些俘虏与船只该做何处理?”

“本王打算扣押一些人带回我朝,其他人全部释放,让他们取道乌兹曼海(地中海)返乡,并把我朝的消息带给他们的国王。”

“那这次缴获的财务也一并返还吗?”

“不,哪能这么便宜他们,全部没收充公,只给他们回去的路费就够了,对他们太仁慈,他们反而觉得我朝软弱无能。”

“是。”

张翀此番缴获六艘船,五艘都是三千石四千石的船只,一艘是五千五百多石的大船,六艘船总计缴获大炮二百九十六门,但这不是收获最大的,是发现两船黄金和白银,都是他们从非洲西海岸掠夺和诈骗非洲原住民的财富。

据被俘的船长交代,他们这次出动二十五艘船远洋,第一个任务是探索前往红海的航线,第二个任务是前往东方神秘大国,结果以最意外的结果碰上了东方神秘大国,第三个任务就是沿途把洛伦萨在西非殖民点驻军抢劫、欺诈到的黄金、白银、珠宝运回。

所以沿途一路南下诈骗一路抢劫,装满了五艘船的黄金、白银、砖石、珠宝、象牙其中一艘被岐军击沉,两艘被岐军俘虏,两艘逃走。

缴获的这两艘,光提炼好的黄金就有两万三千多两,约合小一吨的黄金,白银三十九万六千四百多两,小十六吨的白银,还有三百二十五两的钻石、红宝石、蓝宝石原石,象牙两百十五根。

此外还有一千两百多石未提炼的金矿石,五千六百多石为提炼的银矿石,这笔账还不知道怎么算。

这还是被岐军缴获的,没交缴获和沉入海里的至少得有一倍。

也就是说,他们一路从非洲摩洛哥南部开始,沿着西非海岸烧杀抢掠和诈骗,至少弄到了两三吨以上的黄金,五十吨的白银,这个钱也太好赚了。

就靠烧杀抢掠一年多,能抵得上岐帝国三十年前半年的国库收入。

也就是说,一个五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早期欧洲工业国,通过殖民、掠夺和诈骗,弄到了相当于中原王朝全年收入的将近一半的财富。

这就不难怪欧洲要走上疯狂殖民血腥扩展,实在是钱太好赚了。

而且这还只是非洲西海岸的情况,如果把北美、南美、加勒比考虑在内,一年一个欧洲国家的收入就得要十五六吨黄金,两三百吨白银,相当于中原王朝鼎盛时期一年半的收入,而且他们一干就是四百多年,掠夺的黄金、白银以十万吨计算。

此外西方还通过诈骗手段,从非洲原住民手中骗取黄金和白银。

由于非洲处于狩猎采集未开化的部落时代,对农业、生产力根本没有任何认知,更没有货币概念,他们的生存还停留在渔猎、狩猎、采集层面,物与物的获取都靠交换。

欧洲殖民者利用非洲原住民没有贵金属和货币概念,同时利用非洲原住民对玻璃制品的特殊癖好,用同等大小的玻璃球或者玻璃制品,换取同等大小的黄金或者十倍的白银,从而榨取非洲和美洲的财富。

据被俘船长交代,他们在美洲用玻璃骗印第安人,同样也在非洲骗非洲人,相同的道理,二十年之前的几百年内,他们也用这个伎俩骗岐帝国。

先用玻璃制品从岐帝国骗取黄金和白银,然后再买成丝绸,贩卖回中东和欧洲,转手就是上百倍的利润。

这要是女帝知道了欧洲人在非洲、美洲大搞玻璃换黄金贸易,她能气疯吐血。

而乌兹曼也是从欧洲人那里学会了这一手,也用玻璃珠在亚洲和东非沿海行骗,用玻璃珠和玻璃制品,在东非海岸大量交换黄金、白银、象牙、珠宝、珍珠、香料,几乎是几万倍的利润。

不发生贵金属通货膨胀才有鬼。

由于非洲、美洲贵金属矿藏丰富,尤其是早期,当地的贵金属都是浅层矿藏,甚至是露天矿藏,开采难度低,因此美洲和非洲地区的黄金产出巨大,这就给殖民者带来了巨大的驱动力。

张翀沿着东非海岸一路南下,就发现乌兹曼人再用玻璃球换取当地的黄金、白银、象牙、珍珠、香料等等,同时也用布匹、铁器、陶器换取贵金属,但是价格高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一卷乌兹曼的土部,卖给肯尼亚的非洲原住民,居然需要五块乌兹曼金币重量的黄金,而一个陶罐竟然也要两块乌兹曼银币的白银。

他们就通过这种诈骗和掠夺行为,榨取非洲的财富和利益。这就不难怪乌兹曼不去开拓非洲土地,因为根本就不需要,就能榨取当地的财富。

张翀一路南下,用岐帝国的布匹、铁器、蜡烛、陶瓷等货物一路换购黄金、香料、白银、象牙、珍珠。

而且张翀发现,这帮子非洲原住民他们对鞋子、丝绸、茶叶完全没有需求。

他们对面料没什么好坏认知,棉布、羊毛、丝织品在他们眼里都一样,所以丝绸根本卖不出去,他们只要“便宜”的棉布。

鞋子也一样,他们都光脚,干嘛要穿鞋子。

至于茶叶,那就更扯淡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种干叶子能有什么用,而且他们到处都有干叶子,你把这东西卖给他们,他们能送你一车皮。

而且乌兹曼常年在东非海岸进行这种诈骗贸易,所以给当地钉死了价格,岐帝国贸然底价销售,必然会冲击乌兹曼在当地的利益,影响到现在的谈判。

因此张翀南下探索贸易,都是按乌兹曼的交易价格出货,但即便如此,每件商品的净利润少则两三百倍,多则上千倍。

一个在国内几文钱一个的陶瓷碗碟,即便算上运输成本一百五十文,按乌兹曼的价格卖给非洲原住民,都是四五百倍的利润。

对于这种欺骗性压榨,张翀期初还很不适应,刚开始还是半卖半送,到后来发现沿途都是一样情况,最后渐渐也开始“按价销售”,一路收获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