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987

第987章 奸商的嘴脸,奸贼的祸心

御前会议结束后,薛伯充回到府中就御前会议的内容与薛仲安、周玉凝做了细商。

“此番御前会议,陛下对乌兹曼达成协议较为满意,倒也没有讨论过多。但是对西夷诸国极为担忧,以为父之见,陛下恐怕是不甘海外财富被西夷诸国独占洗劫,日后有继续扩大开疆拓土的打算。”

“可眼下朝廷疆域已达数千年来之最,再继续开疆,怕是鞭长莫及吧。”薛仲安担心道,他不看好继续开疆所能带来的利益和效果。

但薛伯充说:

“据海郡王公函中说,西夷诸国就靠着远洋船队,区区一个只有河南道大小的王国,就敢前去占有一百倍,两百倍于自己的土地,并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以为父之见,西夷既然能以船队开疆拓土,我朝也可效法,而且长远来看,我朝不占,他国也会占取,晚动手,不如早动手。”

“难不成母后也要效法西夷诸国烧杀抢掠开疆拓土?”周玉凝有些担忧。

“公主殿下大可放心,我朝素来讲仁义,这等伤天害理无耻之举岂能去做。而且海郡王提出一策极为高明,西夷满世界的烧伤抢掠,我朝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拉拢那些深受西夷残害的土人,利用他们驱赶西夷,而这些土人必会对我朝感恩戴德投桃报李,然后再占了无主之地,则要容易得多。”

“可是这些无主之地远离朝廷,远离中原,占了又有何好处。”

薛仲安还是觉得外国内的月亮比国外圆,那些个海外无主之地,纵然很大,但都是没有开发的土地,短期内没有任何利益,相反还要投入巨资开发和暂住土著,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谁能干。

但薛伯充却摇头说:

“日后朝廷会加大经营蛮荒之地,铁路修通之后将会从本土大量迁徙百姓,一二十年也许看不出来,但是一百年后,不比中原差。”

“可那至少也是一百年后啊!”薛仲安说。

“仲安,不是爹说你。”薛伯充不无严厉说道。

“孩儿不明,请父亲明示。”

“大位岂是我等所能觊觎之物。”

“爹,孩儿与玉凝绝无此心,天地可鉴。”

“女儿也绝无此悖逆之意。”

夫妻二人先后否认心存野心,薛伯充语重心长说:

“为父相信你二人绝无此心,但你二人要记住,如今的朝廷,已不是二十年前的朝廷,今后要小心做人,凡事都要谨慎。”

“是,孩儿谨记。”

薛伯充之所以今天特别“多愁善感”,不是因为他幡然醒悟,也不是良心发现。

而是薛伯充几次三番请示女帝要给“薛家军”装备火器,除给了一些火炮,枪是一支也没给。

过去两年多,朝廷陆续生产各型枪支十七万余支,当然,一半以上都是旧款滑膛活门步枪和霰弹枪,但性能已经超过同期其他的黑火药滑膛枪和后膛枪,有总比没有的好,可是女帝一支也没拨给“薛家军”

相反大量装备禁军、海陆师、海军和番军,这就很能反应女帝的态度和手段。

大家都是冷兵器,皇帝要提防产生军阀,更多只能在制度和后勤经济层面着手,但是再怎么遏制军阀产生,总不可能不给兵器装备吧。

所以只要有兵器和地盘,总能有那么一撮人割据地方。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有了火器,朝廷要遏制地方军阀就很容易,控制枪、控制弹药供应,控制兵工厂,控制工业,拉开技术代差,你甭说有二十万大军,就是一百万,面对枪子儿也是白搭。

而且忽喇现在还在用冷兵器,薛家军的装备要压过忽喇一头,同时现在双方基本和睦,没有迫在眉睫的战争,相反西部边境和南部海域威胁更大,就没有第一时间把本就不多的枪炮分给地处内陆,基本没有战争威胁的薛家军。

女帝连番拒绝薛伯充要求,这就让薛家军从虎狼之师,变成虎勇之师,光有战斗力,没有装备力。人家用枪炮,你用长矛大刀,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如此通过拉开军备差距和技术代差,薛家军的威胁一夜荡然无存。

而且女帝更高明的地方就在于,挑翻了户部和薛伯充,让户部和薛伯充分道扬镳形同陌路。

如此一来,薛伯充有兵,但是没了户部这个财主,想干点什么都不容易,更何况现在没枪没炮,你能干什么。

几次被拒绝,让薛伯充感到朝堂政治风向的转变,可能让他丧失政治价值,此番今天女帝借西夷之事暗示要对外开疆拓土,这让薛伯充看到了一线希望,至少让薛家还有巨大价值的希望。

朝廷要开疆,占无主之地,势必要用兵,未必是大规模的战争行动,但一定是要军队去占领和戍边,然后迁徙人口固边,建立大量城镇和人口聚居点。

而眼下岐帝国的疆域已经大大超出传统王朝所能控制的极限,所以大量新开疆域一定需要有人镇守和经营,换而言之说,朝廷可能以变相分封的形式,对新开疆土进行管理。

薛伯充转念一想,争夺皇位可能是没戏了,那还不如蹦跶一下博一个转机,让薛家军去开疆拓土,至少日后薛家可能得一个更大的封地和实权。

等到百年之后,经过几代人经营,新开的土地一样人丁兴旺经济繁荣,不失为薛家的突围方向。

但是这个心迹是不能明说给薛仲安、周玉凝,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为薛伯充很清楚,薛仲安基本政治定型没戏了,所以只能靠自己的小儿子薛刚去开疆拓土,但是薛伯充自己百年之后,需要薛仲安支持薛刚在新占土地的经营。

就在薛伯充回家不久,林毅贤去了周晟府上,就今天的御前会议简单细说了一凡。

“真没想到,沈云卿此番出使竟这般险恶,海外西夷如此凶残不化,日后岂非早有一战?”

“是啊,说起来远隔几万里地,换做是三十年前,谁能想到远隔重洋的外夷会漂洋过海,率领数百艘庞大舰队烧杀抢掠,此乃四千年未有之大变。”

今天的御前会议,林毅贤和其他人几次提到了“四千年未有之大变”,之前从来没出现过。

这是因为朝廷对历史进行梳理和大事年表断代后,基本确认岐帝国朝往前推,有文字记载和文字表述,以及文物现世的文物断代,可以确认至少有四千两百年的可考记录,再往前文字记载已经不可考,但也可能存在。

所以现在公纪年的大致范围锁定在四千一百年八十年,到四千两百五十年之间,至于最终采怎么认定,还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确定有四千多年可考史。

“那沈云卿准备如何应对西夷来犯?”周晟问。

“没具体说如何应对,只提议朝廷加强备战,广造船只,同时加大海外开疆,并且支持西夷残杀的土民,反抗西夷统治与压迫,如此便能轻易夺取海外无主之地。”

为了应对欧洲血腥殖民,沈云卿提出以夷制夷,通过扶持原住民,给他们提供装备、武器、弹药,培训他们军事技能,让他们去和欧洲殖民者血拼。

目前欧洲刚开始殖民几十年,无论在美洲还是非洲,人口和军队规模都有限,完全可以利用原住民的人口优势,以原住民为主,岐军为辅,利用黄种人的优势,混在原住民当中,进行抵抗运动。

而且美洲地区绝大多数都是部落,国家形态极少,即便有,也得感谢欧洲殖民者,被他们第一时间给消灭了,打乱了美洲原有的政治形态。

所以就带来一个好处,岐帝国帮助原住民赶走殖民者,同时岐帝国也是黄种人,天生有亲和力,又掌握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可以利用经济实惠,生产力技术,让原住民对岐帝国产生好感,同时逐步对美洲移民,输入更多技术、生产力和文化,逐渐让他们认同中原文明,从而实现长期的统治。

“早年一直以为沈云卿精于商道善于理财,这些年怎么越来越发现他怎么还有招惹麻烦,开疆拓土的癖好呢。”周晟一直觉得沈云卿是个奸商,但现在发现沈云卿还是个奸贼,到处祸祸。

“这不是挺好吗,现如今世界诸国已经基本明确其方位所在,我朝君临天下已经指日可待,何愁天下不平。这么大的功劳,只此一次,绝无仅有,你可要珍惜。”

“我说舅舅,现如今周启日益把持朝政,我能有何作为。”

“沈云卿说的不无道理,我观周启三子远不及赋儿、芳婵,只要陛下在位一日,便不会诏书传位,只会临终传诏。但如果陛下活到耄耋,周启三子恐怕难有作为,你要有耐心。”

“舅舅啊,外甥已经够有耐心的啦,照如此拖下去,待到外甥那时,岂不成了笑话。”

周晟的言外之意,是等到他登基的时候,可能也七老八十了,刚登基,就可能面临退位让给自己儿子,自己儿子干了没几年,也得退位让给孙子,这不成了笑话了吗,皇帝的威风没享受几天就歇菜了,这种窝囊的皇帝有和没有有区别吗。

但林毅贤却说:

“你懂什么,现在的江山,就是个烫手的烙铁,谁接谁吃瓜烙。”

“舅舅您是何意呀?”

“你怎么不想想,这么大的摊子,新开的疆土都比本土还大,谁去经营,谁去操心,海外的蛮夷多如牛毛,谁去收拾,若是有个闪失,轻则动摇国本,重则江山覆亡,这个代价你可承受得起。”

“哦……外甥明白了。”

有些话是不能明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