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口误才是心中所想吗:6个洞察内心真相的心理治疗法
60714600000012

第12章 行为的先天与后天

和精神分析不同,行为主义治疗只针对来访者当前的问题,不去揭示问题的历史根源,也不看重来访者的自知力或领悟力。治疗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被改变的行为便是症状的表现,由于治疗技术来自心理学实验,行为主义治疗不关心治疗过程,或者很少关心,他们更看重特定的治疗目标,一旦治疗目标确定,来访者可以在条件作用下获得治疗。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行为主义的具体方法包括条件刺激的强化、条件反射的消退、奖励、惩罚、反馈、模仿、替代强化等。实际治疗中,操作性条件反射带来的奖励、惩罚会促成某种行为的强化或消退。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创立的心理学学派。1913年,华生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阐明了他的行为主义观点,这篇论文也被看作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诞生的宣言。基于心理学实验,华生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行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受到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影响。与华生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心理学家还包括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和阿尔伯特·班杜拉,前者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和后者的社会学习理论皆为行为主义的重要理论。

简单介绍下这三个理论。在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斯金纳和班杜拉这三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由于研究侧重不同,他们没有强调心理治疗的方法,而是着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但是,他们的心理学理论为行为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角度。

巴甫洛夫是苏联时期的生理学家,重点研究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作用的问题,他在进行消化道研究时以狗为实验对象,意外地发现了条件反射理论。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条件反射研究,人们称其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能够解释人的很多行为,正是因为在条件反射的影响下,人的行为变得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一旦条件反射产生负面作用,人就会出现强迫、焦虑不安等症状,或者形成某种疾病。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区别在于前者是反应—刺激,后者是刺激—反应。在巴甫洛夫的实验室里,狗是在食物、灯光的刺激下分泌唾液的,狗的反应是被动的;在斯金纳箱中的小白鼠却是在误打误撞中发现了食物刺激,行为是自发的,由于刺激的出现,自发的行为得到了强化,被行为结果所控制。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对环境主动适应的产物,人类的很多行为,如游泳、写字、读书等,都属于操作性行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尤其是华生、斯金纳主张的行为主义开始走下坡路。行为主义由盛转衰有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后来的认知学派对传统的行为主义产生了冲击,另外,在行为主义统治北美的同时,在大洋彼岸的奥地利及德国,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的格式塔学派兴起,他们反对行为主义主张的“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当然,行为主义并未就此销声匿迹,今天的行为主义不像华生那个时代独领风骚,但是其精神内核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班杜拉之后,美国出现了另一位引领变革的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罗特的主要心理学成就是行为预测论与控制点理论,他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罗特最初对心理学产生兴趣是从精神分析开始的,他痴迷介绍精神分析的书籍,还尝试给他的朋友解梦,由于学心理学的出路并不理想,罗特在大学时选择了化学。后来,与阿德勒的相遇让罗特重燃对心理学的热情,尽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依然令人担忧,不过,罗特找到了一条颇有希望出头的职业道路:学术研究。

犹太人的身份让罗特在学术道路上走得异常艰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心理学家的身份服务于美国军队,在战争中的贡献让他受歧视的状况有了改观,那时候,他已经开始使用“社会学习”这个术语——比班杜拉更早,他也看到了社会认知对于行为主义强调的刺激、反应的重要性。

1954年,罗特提出了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即控制点理论。罗特认为,控制点把人分为内控和外控两种类型,前者将事情发生的责任归于自身因素,后者将责任归于外部因素。把责任归于自身的人在做事情时倾向于改变自己,喜欢将责任归于外部因素的人则倾向于依赖、改变环境。这个理论改变了行为主义的局面,为后来的认知学派提供了理论准备,同时,它还吸引了许多追随者,现在广为人知的归因理论就是在控制点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74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提出了归因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成败有三方面的因素,分别是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韦纳强调的控制点便是罗特提出的控制点。

班杜拉最经典的实验研究是观察学习。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和他的同事让儿童观察成年人殴打充气娃娃,之后把儿童带入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会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由此证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儿童的许多行为是从成人榜样那里习得的。接下来的实验,他们观察了儿童的攻击行为在获得奖励或受到惩罚之后的不同表现,结果发现,如果儿童的攻击行为获得了赞扬,之后的攻击行为会增多;如果受到惩罚,儿童的攻击行为会减少。

不同于华生那样的绝对的环境决定论者,班杜拉强调,人的行为处于认知、思维等心理过程调节下,并非像低等动物一般完全受制于环境,以条件反射建立行为模式活动。人不仅能够在直接经验中学习,还能通过对他人行为及行为后果的观察学习。人的行为和环境都在改变,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没有谁是改变谁的决定性因素。

综合来看,华生的确是最绝对、最激进的行为主义者,他的名言是: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都可以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这完全是环境决定论的思维模式,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后天塑造,不管是正常的还是病态的。华生过分地夸大后天环境在人的行为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遗传的重要性。

在华生的实验中,“小阿尔伯特”的实验虽然臭名昭著,违反了伦理道德,却是被各国心理学教材记载的经典实验。这个实验并不复杂,就是在儿童身上建立经典条件反射,华生把小阿尔伯特当成了巴甫洛夫的狗,这也是这个实验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无法接受的原因。其实,华生做实验时,由于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标准尚未确立,心理学家违反道德的实验并不少见。

小阿尔伯特的实验非常简单。小阿尔伯特是一个孤儿,参与实验时只有八个多月。实验的第一步,在小阿尔伯特的面前摆放小白鼠、猴子、狗、面具以及棉花,观察他的反应,确定他并不是天生恐惧这些东西;第二步,在小阿尔伯特的面前放置小白鼠,当他触摸小白鼠时,用锤子敲铁棒,制造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观察小阿尔伯特的反应。很显然,小阿尔伯特被吓坏了,他剧烈地抽搐,听到第二次敲击声时,小阿尔伯特紧闭嘴唇,身体颤抖。当华生敲响第三声时,小阿尔伯特跌倒在地,大声地哭起来。而后,再次将小白鼠放在小阿尔伯特的面前,他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华生用这个实验证明,情绪行为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建立起来的。

和华生比起来,斯金纳显得温和一些,因为他强调了环境与行为中间的连接环节,但仍然认为强化作用可以塑造行为,甚至是较为复杂的行为。到了班杜拉这里,他开始注重人的感知能力,主要是儿童的感知能力,从人的自身特点出发考虑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后,班杜拉又将行为、环境与个人三者的互相影响发展为交互决定论,即行为、环境、个人三个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的关系,个人的成绩如何是外界环境与人的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完全抛开了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将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在重要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