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口误才是心中所想吗:6个洞察内心真相的心理治疗法
60714600000003

第3章 移情与反移情

今年26岁的诗文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了,尽管身为人母,她自己却有一系列问题没有解决。第二个孩子出生3个月,诗文便开始见心理咨询师,她无助又可怜,心情复杂而矛盾。最开始,咨询师观察到她两眼无光、神情疲惫,以为她是疲于应对工作和新生儿,出现了产后抑郁的症状,随着治疗的深入,咨询师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

诗文是一位工程师,结婚之后,她便辞掉了工作,专心在家带孩子,生了二胎之后,丈夫建议把她母亲接到身边,一方面,诗文可以借此机会修复一下母女之间日渐疏远的关系;另一方面,她还可以帮助诗文一起照顾孩子。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诗文和她母亲关系向来冷淡,经过丈夫的劝说,她觉得这不失为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亲自回了一趟老家,把老母亲接到身边,和她一起生活。儿女相伴,夫妻恩爱,母亲在侧,原本是令人羡慕的生活,诗文却日渐不开心起来。因为诸多观点不和,她整天和母亲争执,有时还会吵上一架,事情过去,诗文又会低头认错,努力修复和母亲的感情。

可是,问题积累太多,时间过去太久,已经不是诗文凭借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在见心理咨询师之前,诗文和她母亲大吵了一架,老人家一怒之下搬回老家,惹得姐妹对诗文一片指责,诗文愤怒失控,接连生病,害得孩子跟她一起受苦。诗文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危险之中,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可能会搞砸眼前的美好生活。在丈夫的劝说下,诗文决定接受心理治疗。

刚治疗4个星期,咨询师就发现了诗文的异常之处。按照约定,诗文的心理咨询每个星期进行一次,有了第一次的愉快交谈,咨询师很快获得了诗文的信任,并与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与其他以冷漠脸对待咨询师的来访者不同,诗文在咨询中总是讲一些小故事、幽默笑话等逗咨询师开心,见到咨询师会心一笑,她才起身告别,约定下次见面。更奇怪的是,两个星期过去之后,诗文开始经常在非预约时间出现在咨询室,她精心打扮地出现,和咨询师闲聊家常,绝口不提咨询的内容。

很明显,诗文的积极热情并非她的本性,第一次咨询时,她明明是一副冷漠回避的姿态,对待陌生人时礼貌而谨慎,她的异常很可能是移情的结果,是她为了不泄露心理而采取的阻抗行为。随着治疗的进行,诗文又出现了新情况。在咨询师不再对她的幽默、风趣做出回应之后,诗文开始愤怒,甚至具有攻击性,一念之间,她从令人开心舒适的乖乖女变成了“愤怒的小鸟”,对咨询师百般挑剔和指责,语气中不乏不满和委屈。

经历过一次相当糟糕的会谈后,咨询师与诗文诚恳地聊了一次,在经历了从天上到地下的情绪变化后,诗文对咨询师说起她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14岁之前,诗文一直由养父母抚养,作为家中3个女儿中的老二,诗文刚满月即被送到姑妈家做了养女,14年里,她把姑妈和姑父称作妈妈、爸爸,称呼亲妈为姨妈。

14岁时,姑妈和姑父离婚,诗文无人照顾,姑妈才告诉她这一秘密。之后,诗文被送回亲生父母身边,但是她对亲生父母始终存有怨气,小小年纪成了叛逆少女,与父母、姐妹关系疏远。父亲去世后,诗文的大姐和小妹对寡居的老母亲多有照顾,诗文却不管不问,若不是她丈夫提出建议,恐怕连这次惊天动地的争吵都不会发生。

咨询师综合了诗文前后的行为变化,终于理解了她的热情和愤怒。潜意识中,诗文把咨询师当作了她的母亲,只有看到母亲的笑容,她才知道自己是被喜欢和被接受的,确认母亲没有生她的气,她才能安心做接下来的事情。如果咨询师没有做出她期待中的反应,诗文就会焦虑不安,继而生气、发怒,前一秒的乖乖女瞬间变成毒舌妇人,温顺、幽默尽失。也可以说,诗文表面看起来亲切、平和,礼貌周到得近乎冷漠,她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个“愤怒的小孩”。她用亲近来掩饰愤怒,努力让自己表现得可爱,力图修复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一旦努力失败,她就会启动“愤怒模式”。

诗文在与咨询师相处中复制了她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咨询师将这一切向诗文说明。诗文虽然不承认她对咨询师的有意为之,但她坦承,自从她母亲过来住,她一直在努力修复冷淡多年的母女关系,可是无论她如何努力,始终无法与母亲相处融洽,最后闹成彼此伤害的局面。

移情是精神分析治疗中的重要概念,可以说,精神分析疗法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移情的问题,咨询师需要认清移情,不能因为来访者因移情产生的厌恶、愤怒、爱慕、指责等态度受到干扰,笃定平和、积极地发现隐藏在这些情绪背后的意义,并且最终对移情做出解释。

移情是来访者经过自由联想,将曾经受过的真实的或幻想出来的创伤暴露出来,将情绪转移到咨询师身上的现象,来访者或者对咨询师表现出强烈的好感甚至爱慕之情,或者带着强烈的厌恶、憎恨与咨询师相处,其强烈程度取决于其早年经历的强烈程度。弗洛伊德认为,移情是人际关系的转移,即童年时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影响了咨询中的咨访关系。实际上,移情不只发生在咨访关系中,还可能发生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

与移情相对的是反移情,即来访者和咨询师调换角色,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出了潜意识的认知、情感反应。毕竟,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肯定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在遇到相近情境的来访者时,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反移情。

心理治疗中,移情和反移情都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咨询师应当努力克服。实践证明,移情和反移情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来访者是寻求支持、关怀的病人,对于咨询师的积极关注,很容易投入强烈的情感;另一方面,即使咨询师经过了彻底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依然会有反移情出现。有一点颇令人欣慰,即反移情虽然本身是负面的,但是对治疗并非百无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