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上过一天学、仅会写自己名字的农村妇女,白手起家,居然在短短的6年间,创办出了一家资产达13亿元的私营大企业。
创造这个财富神话的农村妇女名叫陶华碧。说出她的名字,许多人也许茫然不知,但提起她的“老干妈麻辣酱”,却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老干妈”,连文件都看不懂,她到底是如何创办和管理好拥有1300多名员工的大企业的?
发现:佐料比凉粉受欢迎
陶华碧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贫穷,她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结婚没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打工和摆地摊。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开了个简陋的餐厅,取名“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当时,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作为专门拌凉粉的一种佐料,结果生意十分兴隆,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又掏出钱来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到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可她做的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她心里又纳闷了:麻辣酱充其量只是一种食品佐料,这些人买这么多回去,吃得完吗?
有一天中午,她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心里憋得慌,就关上店门,想出去看看别人的生意怎样。她走了10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却发现人家的生意都非常红火。原来就因为这些人做佐料的麻辣酱都是从她那里买来的。
陶华碧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意,辣椒酱卖得好,何不就做辣椒酱的生意?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她舍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餐厅,于1996年7月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
努力:有心人迎难而上
“老干妈麻辣酱”工厂在开始阶段的规模像是一个家庭作坊。麻雀虽小,产供销等“五脏六腑”却必须俱全,几十个工人要管理不说,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对外事务都要应酬。这给大字不识一个的陶华碧出了难题。最初,她采取的是最“老实”的办法:自己身体力行,我这个老板怎么做,工人就怎么干!她从不对员工横加指责,只是对他们说:“我把你们当家里人,你们也把这里当成家。我怎么做,你们跟我怎么做就行了。”
随着刀起刀落,溅起的飞沫辣得眼睛不停的流泪,工人们谁也不愿去做这道工序。于是,陶华碧就亲手操刀,她一手握着一把菜刀,两臂一用力,两把菜刀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员工听了,都笑了起来,纷纷拿起了菜刀。那段时间,他们的工作很艰苦,陶华碧身先士卒地干,结果肩膀得了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因搅拌麻辣酱全部钙化了。
这还不是最成问题的。最让陶华碧发愁的是,办厂之初的产量虽然很低,可当地的凉粉店还是消化不了,余下的都要自己出去推销。于是,她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单位食堂进行试销。没想到,这种“笨”办法效果还真不错,不过一周的时间,那些试销商便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她派员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脱销了。这让陶华碧深感意外,却也因此吃了一颗定心丸。
1997年6月,“老干妈麻辣酱”经过市场的检验,在贵阳市稳稳地站住了脚,而且有杀出贵阳的势头。精明的陶华碧心想:水深水浅都试出来了,我“老干妈”还怕什么?老话不是说要“趁热打铁”吗?索性,我扩大规模,把工厂办成公司得了!
如今,“老干妈”公司累计产值已达13亿,每年纳税1.8亿,名列中国私营企业50强排行榜的第5名。陶华碧这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农村“老太太”,把一个民营公司办到这种程度,创造了新时代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神话。她的成功,令人叹为观止;她的成功之道,更值得人们反思和借鉴。
致富经
不起眼的商机往往受到忽视,谁拥有细腻的心思去发现和发掘,谁就占领了赚钱的绿洲。当绿洲足够大的时候,拓展经营规模,财富就会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