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墙见证录(三)
6261700000047

第47章 江青多次向周恩来施放暗箭,毛泽东出面制止

197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帮助”周恩来。这次会议是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召开的。毛泽东根据不准确的汇报认为,周恩来在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会谈中犯了右的错误。

周恩来、叶剑英与基辛格的会谈结束不久,翻译即向毛泽东汇报会谈情况,其间谈到:周总理有的问题不请示主席、不报告主席,周、叶被美国的原子弹吓破了胆。

毛泽东相信了翻译的话,认为周、叶对美右倾投降。

在11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江青表现得特别激愤:“这是第十一次路线斗争!”

姚文元也跟着这样说。

这样一来,他们就把周恩来列到了张国焘、高岗、林彪的行列。而且江青还当面指责周恩来是“迫不及待地要取代毛主席”。这可以说是最无中生有也最让周恩来生气的话。不要说现在他重病在身,就是最健康的时候他何曾想过要取代毛主席?

但毛泽东也不能完全容忍江青。

12月,毛泽东送走外宾后,分别与周恩来、王洪文和王海容、唐闻生谈话。他对王海容、唐闻生说:“这次会开得好,很好。”

这是指11月“帮助”周恩来的政治局会议。

“就是有人讲错了两句话。一个是讲十一次路线斗争,不应该那么讲,实际也不是。对总理可以批评,林彪就不行。一个是讲总理迫不及待,他不是迫不及待,她自己才是迫不及待。”

很明显,第一个“他”是指周恩来,第二个“她”是指江青。毛泽东也将这个看法告诉了周恩来,这使周恩来舒了口气。毛泽东对周恩来的多次误解,这是事实。但毛泽东了解周恩来没有野心,不会“迫不及待”;毛泽东也了解江青,她倒是个想当旗手,“迫不及待”的人物。

以后的事实证明了这点。不久,江青即举起了批林批孔的大旗。当然,“法宝”还得从毛泽东那里取。

毛泽东在召见王洪文、张春桥后不久,又和江青谈了话。毛泽东说到要批判郭沫若的《十批判书》。“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毛泽东随口吟诵了四句诗。毛泽东谈起历史上的儒法斗争,将儒家归于右倾保守,开历史倒车,并对秦始皇大加赞赏。

“九·一三”之后,在林彪住处查抄了不少抄写着孔孟格言的字条。于是,林彪的罪恶便同孔孟之道挂上了钩。他们的用意在于:远批孔孟,近批林彪,现实呢?他们不能对外言传,只让人心会:中国最大的儒是谁?林彪已经葬身黄沙,谁还拦在路上?

他们要将批判之火慢慢引向周恩来。并且寻找机会,一旦毛泽东有所表示,他们就公开亮出批判周公的旗帜。事实上,批林批孔中,已经有文章将历史上的“周公”划入儒家,大加笔伐了。江青一伙唯恐那些迟钝的人不明底里,以各种方式做出暗示。比如《红旗》杂志一篇《孔丘其人》的文章,此文是江青点题授意并经江、姚审定的。文章通篇不批林彪,却说“孔丘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在这个社会大变革中急剧地衰落下来……在他71岁,重病在床的时期……”甚至把鲁国当时根本没有的“宰相”职务硬加在孔丘头上,让人去联想到周恩来。《北京日报》一篇署名柏青的文章,以孔老二重病在床,影射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把孔老二“张开胳膊”改为“端起胳膊”,对周恩来进行人身攻击。

还是有人不明白。

于是,有一天江青亲自出面解释了。

那是1974年1月25日上午,首都体育馆的广场上,人山人海。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会”。江青走上台时,像个展翅的黑孔雀。她趾高气扬,万物似都在其脚下。

“革命的同志们!”江青拖着长腔,似虚弱又似激动地喊着。“今天是动员批林批孔的大会,要全国动员起来。这场批判运动,不是放空炮,要有的放矢,要紧密联系实际。我们有没有代表孔老二式的人物呢?有这个问题,大家要动动脑子,想一想。”她卖了一个关子:“现在,先请谢静宜同志讲。”说着自己鼓起掌来。

这位被毛泽东称为“小谢”的人,原本是搞机要的工作人员,后来到北大支左留下来当党委书记,一下成了风云人物。她坐镇清华、北大,和迟群二人成为清华、北大两所大学的“太上皇”。她的言行举动,都是代表江青的。

她敢说敢批:“今天,我是根据江青同志的指示,讲讲批林批孔问题。孔夫子是个儒家,不是法家。长期以来,他是保守势力的代表。这种保守的反动的思想,阻碍着革命的发展。不批臭它,中华民族就不能前进。”

周恩来也坐在主席台上,正面无表情地看材料。他不知道这个会的内容,是临时接到“江办”的电话通知,匆匆忙忙赶来的。

谢静宜在指桑骂槐:“代表保守的反动的孔老二式的思想,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我们要坚持批臭这种妨碍文化大革命的反动思想。不管这种代表孔老二反动思想的人,地位多高,威望多大,都要把他坚决拉下马……”接着迟群上台,又是一番含沙射影。

“总理讲讲吧?”江青扭过脸,点起了周恩来的名。

任何时候都不会慌乱的周恩来将话筒拉到自己面前,轻轻咳了一下,一板一眼地说:“对于这个会,我事先一点也不知道。”

会场上一阵躁动。

周恩来接着说:“但是,我对文化大革命形势的发展不够敏感,有点思想落后于形势。幸好,江青同志敏感,我应该检讨自己的思想……”

周恩来的话不软不硬。他不得不谨慎从事,不能贸然冲动,谁知此事有没有毛泽东的指示?

会后,江青一伙自然是弹冠相庆,他们觉得让周恩来当众检讨,最低也是灭了他的威风。

周恩来完全明白: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毛泽东的支持。如果完全由着性子来,他可能24小时内被打倒。现在他宁愿让主席批评自己“小事天天送”,也得报告这件事。因为“大事”“小事”有时很难分。当天晚上,他指示参加大会的秘书:“你们开夜车,把大会的发言整理出来,用不着全文整理,把主要意思整理出来就行了,我有急用。”

秘书们知道周恩来的用意,连夜突击,到第二天,即1月26日上午,记录便整理好了。周恩来把记录从头到尾看了一遍,重要的地方还用红笔划了线,附上一封信,都装在一个大信封里,派机要员送到毛泽东处。

当天下午,毛泽东就认真地看了大会记录。从他抽烟的动作和脸上的表情,工作人员都感觉到毛泽东生气了。

果然,毛泽东看完记录后,叫人打电话找周恩来,让他通知政治局各委员,要开一个会,讨论江青私自召集的“一·二五”大会的问题。

政治局委员们来到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直逼江青一伙:“这么大的一件事,你们和政治局商量过了么?和我商量了么?”江青知道有人将大会的事报告了毛泽东,可能就是周恩来。对于毛泽东的发问,她不敢作答,更不敢争辩。

“1967年,你江青带头就搞乱过军队。”叶剑英最讨厌江青,憋在心里的话脱口而出,“你这次夺权,是对政治局、中央军委和周总理搞的一次突然袭击。这么大的一件事,谁也不商量,自己就干上了,你江青的胆子也够大的了。”

周恩来也说得很严肃:“现在北京的中央直属机关、国务院各部和军委的各单位,听了你的报告,又闹腾起来了!他们哪里知道,你用的是中央的名义,其实完全是你个人的意见。怎么收场啊?”

江青几次憋足了劲,想痛痛快快地大闹一场,但最后都咽了下去。她知道毛泽东的脾气,如果此时顶撞起来,吃亏的肯定是她。她终于克制住自己,表了一个态:“这次的事件,我是有责任。”

“录音带一律不准向下发了。”随着毛泽东喷出的一股浓烟,结论也有了:“要作检查!”

李德生也是江青一伙排挤的对象。当时的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在1986年回忆说:“江青一伙终于借‘批林批孔’,掀起了反对周、叶的恶浪。我在工作中,大事都是请示总理、叶帅,他们便称我为‘大军阀’,进行批判斗争。”

过了些日子,江青又想找毛泽东当面汇报,说说她的心里话。但毛泽东给她回信说:

江青:

不见还好些。过去多年同你谈的,你有好些不执行,多见何益?有马列书在,有我的书在,你就是不研究。我重病在身,81了,也不体谅。你有特权,我死了,看你怎么办?你也是个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的人。请你考虑。

毛泽东

74.3.20

“批林批孔”进行到1974年夏天,毛泽东一方面对江、姚、张、王等人继续信任,另一方面似乎也意识到江青一伙在党内外“积怨甚多”,在利用“批林批孔”以营私,他对江青的批评多了起来,有些还很严厉。

1974年7月17日,下午3时,毛泽东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议室召开政治局会议。一开会,江青又是带头含沙射影地攻击周恩来是妨碍运动的“大儒”,王、张、姚就一齐上阵,这个说“绊脚石,一路上总是跟不上”,那个说“他的积极性和顽强性是千方百计破坏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开始只是听,听到后来,几次拿眼瞪江青,江青不理会。毛泽东脸色变了,动怒了:

“江青同志,你要注意呢!别人对你有意见,又不好当面对你讲,你也不知道。”

毛泽东一说话,江青不敢顶撞,气氛便缓和下来。

毛泽东继续批评,但口气已经软些:“不要设两个工厂,一个叫钢铁工厂,一个叫帽子工厂,动不动就给人戴大帽子,不好呢!你那个工厂不要了吧。”

“不要了,钢铁工厂送给小平同志吧!”江青答道。她知道毛泽东说过邓小平“内部是钢铁公司”,这个人硬得很,从来不买她的账,她也借这句话发泄一下心中的愤懑。

“当众说的!”毛泽东挺认真。

“说了算!”江青不嘴软。

“孔老二说的,言必信,行必果。”毛泽东说到这里,把脸转向在座的其他政治局委员:“听到没有,她并不代表我,她代表她自己。对她要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好的,一部分不大好呢。”

“不大好就改。”

“你也是难改呢。”

“我现在的钢铁工厂不开了。”

“不开就好。”

说着说着,江青又挑起事端:“就是有一个电影叫《中国》,太坏了,但是汉奸帽子还没有戴,因为还弄不清楚是谁搞的。”

江青撒了个谎。她完全知道拍这部电影的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尼是周恩来批准来华的。她要让毛泽东追查这件事。因为她知道毛泽东是最不喜欢别人揭中国的短处。

可毛泽东并未对此事表态。反而对大家说,并告诫江青:“她算上海帮呢!你们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呢!”

江青在毛泽东那里碰了钉子后,锐气大伤,“批林批孔”的劲头也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