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4
6299400000157

第157章 工政四河防三(3)

一勸諭捐輸。必不可遷也。本年黃水漫溢。城垣殘缺。闈場拆毀。隄濠淤墊。在在均須修築。惟 國家經費有常。斷難各項請帑。勢必藉資捐助。現在一經勸諭。人即樂於捐輸者。為省城仍舊故也。若遷省之議一行。則人心必多惶惑。誰復踴躍樂輸乎。且省城乃九府四直隸州所倚仗。為省城計。則各府州縣皆以為分所應捐。若廢省城為外府。則人人視同隔膜。勸諭者亦無從措詞。是省一遷而勸捐之說全行格礙矣。此其不可遷者五也。一體察民心。必不可遷也。中州之民。安土重遷。讀盤庚三誥。民情概可想見。本年大災之後。元氣虧損。急宜休養撫息。儻甫經復業。遽令遷徙。富者自顧產業。而必不欲遷。貧者苦無資斧。而必不能遷。故家大族戀先人墳墓。而又必不忍遷。加以駐防必無可遷之地。回民必非樂遷之人。本欲安之。適以擾之。本欲靖之。適以亂之。且 朝廷設官。原以囗民。如謂遷省不遷民。官可遷而民不必遷。是官移樂土而棄民於危地也。揆之各上憲愛民如子之心。必不出此。此其不可遷者六也。以上六條。均屬上關 國計下囗民生之實在情形。矧值海疆多事。人心宜靜而不宜動。遷徙之說行。必致人心搖動。其患有不可勝言者。如謂城外四面淤高。中成釜底。不無後慮。竊惟衡工之後。不聞再有衡工。馬工之後。不聞再有馬工。儀工之後。不聞再有儀工。良以經辦大工處所。堵築自必加固。兵夫自必加防。非尋常工次可比。應不致復有他虞。現已刻期合龍。所有善後事宜。急宜於春正會議。次第妥速舉行。更可以工代賑。俾億萬災黎。藉資餬口。此則滿漢軍民人等。焚香頂祝。仰戴  皇仁於生生世世者矣。

城工善後管見

鄒鳴鶴

查各紳士稟陳免遷省會議六條。悉心詳察。內如文武闈場一節。尚可擇地另建。勸諭捐輸一節。尚可分別請帑。惟是形勢必不可輕易。經費必不可囗營。營制必不可驟更。人心必不可搖動。四者均切中肯綮。確鑿有據。是省城必不可遷。其理然。其勢然也。然遷固大難。守亦不易。遷則費繁事棘。其勢萬不能行。守則復業安民。其事亦須詳審。謹就管見所及。輿論所同者。請為執事一一陳之。一省城自六月內被水後。西北西南一帶城牆。非閒段坍塌。即大半鼓裂。女牆拆卸殆盡。東北東南雖較完整。而雉堞十去三四。鼓裂亦居其半。且沿城淤墊。城牆低不及丈。高亦祗一丈有餘。此後雖未必即有水患。而禦寇禦盜。必應思患預防。今殘缺低矮若此。所謂保障者安在。此城垣之不可不急修也。一查城外濠溝。西北西南一帶。淤墊最甚。自東門六堡以下。稍見溝形。深亦僅一二尺。若非大加挑濬。城內之水無可出。城外之水無所歸。一當霖潦。必成澤國。且濠之受水。即以保囗城垣。城與濠倚如脣齒。無濠是無城矣。此城濠之不可不急濬也。一查護隄所以禦黃。為大隄重門保障。今隄身自北門外一帶。河溜所經。都成平地。即閒有存者。淤剩祗高四五尺七八尺不等。其餘三面。淤墊亦居其半。是大隄無重門矣。修城濬濠而外。必亟亟補築加高。庶可藉資捍囗。此護隄之不可不急修也。一查省城東西隅。舊有惠濟河一道。由祥符陳留杞縣睢州柘城鹿邑。以達於亳州之淮河。一可洩開歸陳三屬坡水。一可分黃河盛漲漫水。一可為省城積水尾閭。乃水利之最巨者。前經費新橋栗樸園諸公議濬未果。及今力圖。能將該河挑濬深通。則城內積水。可直達惠濟河。不但目前大利。即有意外河患。亦可分流下注。省垣自免喫重。本年河偪省垣。至危極險。未嘗不太息於前議之不行也。此惠濟河之不可不急開也。以上四大端。均屬至要。而文武闈場關係大典。城樓營房以及臬署中軍署各公所關係辦公。均屬要中之要。缺一不可。然或同時並舉。不特需費萬難。經理亦難得人。應於囗營合計之中。分先後緩急之等。其序有可得而言者。一查水門洞。本為城內出水之路。今已內塞外墊。淤至二丈。而城內積水四圍。形若巨湖。夏閒大雨時行。必至街衢溢滿。為患不小。應於正月首開五門之後。一面將各城積水。逐節疏通。統歸一路至水門洞。一面將水門洞內外竭力挑挖。去淤就下。一面就本有之惠濟河頭。趕挖惠濟溝一道。約寬三四丈。深丈餘。使城內積水。全由水門洞出以注之溝。由溝以達之惠濟河。一氣貫注。全城可免水患。而城外積水更巨更多。趕將城濠開挖深通。以寬七八丈深一丈七八尺為度。使各路積水統歸一濠。此為第一急務。四月中旬必須辦竣。此後則修城垣復貢院二事。必不可緩矣。蓋合龍之後。城垣水退。殘破全露。籓籬盡撤。盜賊時時可慮。而貢院工程浩大。後歲即屆賓興。必須於一年前興工。臨場方可不誤。明歲夏秋閒。先以此二事。分人分款。同時並舉。期於必成。此次要之急務也。

至護隄雖以禦黃。而明歲下南廳辦理善後工程。大隄必加高培厚。自然鞏固。護隄即緩至後年趕辦。似尚無虞。惠濟河自祥境囗陳留杞縣睢州鹿邑柘城一帶。工長費鉅。固屬必不可省之工。然於急中籌其至急。則惠濟溝既經開洩於前。惠濟河自可接辦於後。此二者皆係後年要工。可緩辦而斷不可不辦者。合諸教場城樓營房臬署中軍署各工。以次分別辦理。總計非一百數十萬兩不可。其籌畫之方。有可得而言者。查祥工失事後。請帑計至五百萬外。加以守城之費八九十萬兩。三省賑恤之費約百數十萬兩。已為至優至渥。我 國家經費有常。且當海疆事棘。經費支絀之時。凡我臣工。具有天良。斷不敢再請帑項。上廑 宸衷。則議攤議捐。其亟亟矣。查豫省囗辦成案。每值要工。奏明由司暫墊。分年按地攤徵歸款。現在善後。應即照此辦理。而年限加近。至多以三四年為率。期於庫款早歸。公事亦可得濟。此一法也。善後諸事。原以保囗省城。開屬各邑。或附隸省城。或近聯會垣。各紳商深知帑項艱難。目擊工程緊要。自應首先從厚捐輸。為通省倡。而八府四直隸州。均恃省城為根本。省城有事。凡屬隸省城者。均應竭力捐輸。以襄要工而篤梓誼。此公議所在。諸紳商諒有同心。加以破格優獎。必可踴躍奮勉。多多益善。此又一法也。二者合計囗營。所以補帑項之不足。聚百八邑紳民之力。為千百年久遠之計。理大物博。眾擎共舉。百數十萬金當可力圖也。總之此事至鉅至要。為數百春秋所未有。為億兆蒼黎所託命。不能因難而不辦。且不能因難而緩辦。惟在擇人以任事。籌款以濟公。相先後緩急以紓其勞。稽工價料物以核其實。心不可怯。怯則愈退愈難。序不可紊。紊則愈雜愈難。時不可失。失則愈久愈難。愈積愈難。惟知其難。不避其難。亦何慮其難而不可為也。當此 國家多事之時。汴梁為中樞要地。中樞安。則肇域皆安。肇域安。而我 國家億萬年金甌永固矣。

中牟堵口管見道光二十四年

鄒鳴鶴

謹按中牟大工。土性純沙。金門深至十一丈。雖自走占以來。口門拆展。逐漸停淤。現止深四丈餘尺。而新沙底見溜即淘。水深不能預定。兼之引河頭層灘重囗。吸溜無力。兩壩恐致喫重。則辦工難矣。大工費帑已至七百餘萬。此後重興工作。接壩挑河。約非五百萬金。不敷工用。現在內外庫項支絀。無從撥發。則籌款難矣。此二難者。勢所必然。人所易見。亦人所共知也。然辦天下事。不外理勢兩端。必先折衷乎理。而後權衡於勢。理之可辦可不辦者。勢有所難。則或可中止。理之當辦必辦。萬不可不辦者。祗應設法以濟勢之窮。而不能因勢而悖理。查黃河自中牟漫口以來。囗河南之開封歸德陳州。安徽之潁州鳳陽。江南之淮安揚州諸郡境。而至洪澤湖。被水之三十餘州縣。皆 國家腹心要地。迥非海疆偏僻可比。水過之區。至今村墟寥落。城市浮沈。若不及早挽回故道。直是洪水氾濫。復見今日。有是理乎。此不可不辦者一也。三省被災之民。不下數百萬。經年昏墊。隨地流離。其鵠面鳩形編茅掘穴而居者。沿隄沿河千餘里皆是。大抵暫忍飢寒。專望合龍復業。一聞緩堵之說。生全無望。人各自危。必致弱肉強食。聚眾滋事。其害殆無底止。此不可不辦者二也。淮陽一帶。為漕河咽喉之地。今以洪澤湖受全黃下注。一遇漲漫。隄防告警。漕道必致中梗。將來不堪設想。此不可不辦者三也。河南省城。中樞要地。經祥工浸漫之後。竭全省官民心力。始得修復。今黃河偪近護隄。汛漲仍虞漫及。全城數十萬生靈。安危難卜。年來官紳環守。比戶擔驚。豈能常年以為故事。此不可不辦者四也。此四者。理之確不可易。人所易知。亦人所共見者也。或者曰。理固如是。其如籌款無出何。不知不辦之費。更有甚於辦之費者。即以河南而論。自春閒大工停緩後。奉准加賑三月。計費約八十餘萬。加以各州縣蠲緩約四五十萬。合計銀一百二三十萬兩。其安徽江南兩省災賑蠲緩之數。各以百萬為率。統計三省總須三百餘萬。而於大工無纖毫益。黃水之氾濫自若也。不堵。則明年之災賑蠲緩依然也。不堵。則年復一年災賑蠲緩有加無已也。是欲省辦工有定之費。而轉貽不辦無窮之累也。且即為不堵計。斷不能一任濁流橫溢中土。久後必當別築長隄以束之。千里平沙。憑空興辦。計築隄之費。必有十倍於堵口之費者。此又在年年賑緩之外者也。然則堵費較省。究將何出乎。愚見豫省及各直省續辦捐輸。  聖諭煌煌。專為工需籌款。此事責之一省則有限。普之十七省則不絀。以十七省囗力合營。必有成效可觀。惟捐輸期寬。辦工期迫。今議八月以前。各省捐項全數解工。此外先行借撥若干萬兩。捐有成數。陸續歸還。此中權衡緩急。原非外吏所能深悉。然十七省常年捐輸。總可得銀數百萬兩。工需不致無著。則理之可決者。或又曰。即使費用有出。其如工程棘手何。不知治河猶治病也。

治病而不知病根。則醫藥無靈。病根既知。則藥得力而醫自靈。今日口門之病根。在純沙。在河頭灘阻。人人切知病根之所在。而力救之力挽之。祗須白露後細勘情形。或將大壩斟酌向背。避深就淺。或將引河挪展口脣。刷灘迎溜。或接長挑壩以使之東注。或添建二壩以使之擎託。循前轍而精益求精。集眾長而斷以獨斷。必謂人力殫盡。天心仍不悔禍。應無是理。要之前此垂成忽敗。固由形勢之喫重。金口之過深。然不遇風狂漲驟。未必失事也。執偶爾之失。而謂後此之必不成。有是理乎。乃又有為之說者曰。此壩即能堵合。下游淤墊已甚。下壅則上潰。不旋踵恐又失事。則真因噎廢食之甚者矣。無論儀睢以下。受淤本少。下游自暢。無論開挑引河。導水沖刷。下游更暢。即令河身囗高。合龍後又釀危機。豈不知善後工以兩隄加高為首務。河高則隄因之增高乎。豈不知分廳分汛而守者專司防險。彼時豈無抵禦之方乎。靳文襄公論河曰。祗有補偏救弊之方。從無一勞永逸之策。正是此旨。若執因噎廢食之見。謂合龍後倍難。不如不合之較穩。是直置洪水氾濫於不問也。是直置三省百萬之民蕩析流離於不顧也。是直欲廢漕道而棄汴省也。理之所斷斷不可者也。不才往來工次。目擊鳩形鵨面編茅掘穴而居者。比比皆是。輒為掩面傷心。不忍正視。茲蒙執事諄諄諮詢。不覺傾倒而出。語多狂瞽。意出至誠。雖以此獲多言之咎。出位之譏。亦不暇顧。伏惟大君子採擇而鑒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