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之砥砺前行
63429800000092

第92章 东征军到达

会议结束以后,蒋校长还特意把俞副校长叫到了办公室内,说道:“老俞啊,这次派遣学生到东江地区侦查情报,真是下了一步好棋,说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也不为过。你也知道我现在这个总司令的位置坐的还不稳,不少人都等着看我的笑话呢,那个广西的李德邻就是其中一个。这一次我要是不打出点成绩来,往后的日子就难了。”

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的俞副校长赶忙道:“不管如何,我都会誓死追随校长您的脚步!”

蒋校长感觉到自己的话可能是有些说多了,于是对俞副校长说道:“你不用那么紧张,我没什么意思,就是随便的说一下。我叫你来呢,是想要问一下,这次你派到惠州的学生是哪几个人啊。一群还没毕业的学生,就能做出这种大事来,实在是难得的人才。不得不说,你选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确的。”

得知原来蒋校长是想要问这个,俞副校长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回道:“校长您是想知道这件事啊,这一点卑职还是清楚的。是这样的,这次派往惠州的只有一个小组,一共三人,全部都是三期一连三班的学生,分别是孙烨华华、林阳和冯鹏涛,他们的成绩都很优秀。”

蒋校长听到这三个名字的时候也是一愣,总觉得有些熟悉,问道:“等会,这三个人我是不是在别的地方听到过或者见到过,为什么有些印象?”

俞副校长:“校长您忘了,东征开始前缴械粤军第九旅的那次行动,成功抓捕周佛世的那些人就是三期一连三班,孙烨华、林阳、冯鹏涛这三人就在其中啊。卑职也是因为他们在那次行动中的良好表现,才选中他们来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所幸他们能够不辱使命。”

蒋校长这次想起来自己在哪里看过这些人的名字了,听到这三个还曾经成功抓捕过周佛世,蒋校长就更加地满意了,“原来是这样,我想起来了。这些学生都很优秀啊,今天正好我有时间,你来跟我说一说他们的情况,可以的话一定要加以重用嘛,不能埋没了人才。”

听了这话,俞副校长知道蒋校长这是记住这三个人了,日后这三人的路不出意外,肯定会走的比别人更高更远。这也不奇怪,两次都在关键的时刻帮了蒋校长的大忙,不被注意到反而是一件怪事。俞副校长打定主意,以后一定跟这三人打好交道,万一以后成了校长身边的红人呢。

俞副校长:“既然校长开口了,那我就详细的说一下。孙烨华,三期一连三班的班长,湖南人,今年已经25了,年纪在班里是最大的。进入军校以前以前有过从军的经历,在唐生智手下干过,职位是营长。冯鹏涛,上海人,19岁,有上海青帮的背景,据说从小习武。至于这个林阳嘛,卑职觉得您可能会更感兴趣一些。”

蒋校长:“哦?怎么回事,说说他是什么情况。”

俞副校长:“林阳,浙江绍兴人,17岁,其父亲是当地很钱的商人。而且此人年幼的时候,还曾赴日本求学,有过留洋的经历。”

听完之后蒋校长才明白,为什么会说自己对这个林阳会更有兴趣,原来这个林阳是浙江人啊,可惜不是奉化的,不过也差不远了。说实话,蒋校长听了以后确实对林阳更加的感兴趣,其一是因为林阳是浙江人,其二是因为林阳的年纪只有17岁,那这就说明他入学的时候可能只有16岁而已。

蒋校长笑道:“还是你懂我啊,老俞。我确实是对这个林阳更感兴趣,真的是英雄出少年,古人诚不欺我。那他平时在学校里的表现怎么样,成绩好不好啊。”

俞副校长:“说到成绩啊,这个林阳就厉害了,不止是在他们班,就算放在全部的三期生里面,都是前几,我也经常听到许多老师夸奖他。”

听完以后,蒋校长对于林阳满意的不得了,既是浙江人有那么有才能,很值得他去栽培。当场表示等到惠州这一站打完以后,他要亲自接见这三个小功臣。

而对此还一无所知的林阳,正和班长一起,用驴车拉着两个大箱子去往王大茂家的路上。箱子里面放的全都是红布,这些都是为起事的时候准备的。在三人的计划里,为了防止大军进城以后误伤到手持武器的工人,所以在起事的时候,每一个工人都会在右臂处绑上一条红布作为标识。这一点林阳也已经嘱咐冯鹏涛一起汇报上去了。

不过这个年代的布匹还是很值钱的,所以这笔资金只能是林阳和班长来出了。今天整整一天两人都在筹备这件事情,在这之前已经送了好几箱布匹给王大茂,这一车是最后一趟了。也幸亏林阳和班长除了冯鹏涛出城的时候,给了他一些路费,其他的钱都留了下来,不然还真的不够用的。哪怕如此,得来的钱也因此都花了个精光。今天城北的每一家布匹店都因为林阳和冯鹏涛的采购而赚得盆满锅满,甚至很多积压的库存都卖出去了。每一个店铺的老板在做完生意后,都是喜笑颜开的送林阳和孙烨华离开,并且都没忘了嘱咐两人,以后有需要一定要再来。

到地方以后,林阳和孙烨华就把箱子从驴车上卸了下来,全都堆放到了院子里。而王大茂和那些工人们都正在忙着裁剪布料。也不用多复杂,只需要简单的做成长条,起事的时候让工人们往胳膊上一扎就可以了。看着王大茂熟练的动作,再拿起来一个他裁剪出来了的成品,林阳发现确实要比其他工人们做出来的要好的多,可以看出来是摆弄过这些活计的。林阳对此真的挺感叹,一个大男人对这种事情都很熟练那就不是手巧可以形容的了,看来他老婆去世的这些年里,他一个人独自带着孩子也挺不容易的。

这时一个工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对着林阳问道:“林阳兄弟,我们起事的时候,在胳膊上绑个这东西真的有用吗?要是他们仍然对我们开枪怎么办。”其实这个人也是说出了其他工人们的担忧,他们就害怕死的不明不白。

林阳解释道:“放心吧,算了算时间,我的那些同学应该已经到了地方,并把咱们起义的这件事汇报上去了。在胳膊上绑红条当做标记的事情也在其中,所以这一点大家可以放心。只要咱们全都绑好标记,就不会有误伤。当然,为了以防万一,咱们起事的时间还是要定在白天,晚上视野太差很可能会看不清标记。”

听完了这话以后,工人们才算是放心了不少。而王大茂这时把林阳叫了过去,小声的问道:“你们的部队怎么回事,还没有打到惠州城,我这等的都有些急了,不会出什么事情了吧。”

林阳:“你把心放在肚子里,就凭叛军那点战斗力能出什么事,上一次我们东征的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估摸着最快明天,最迟后天他们就应该到了。咱们只需要做好准备,到时候一切全部都按计划行事。对了,工厂里面的工人你打好招呼了没?”

王大茂:“你可放心好了,到时候咱们一闹出动静来,他们全都会响应我的。”

现在的林阳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征军这股东风了,一旦风到了的时候,惠州城内就会像火烧赤壁一样的壮观。

10月7号这一天,惠州城并未像往常一样的打开城门,让老百姓进城或者出城。而且城墙上的士兵明显增多了起来,城内各处都可以见到在紧急调动的士兵,整座城池一夜之间就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住了。城内的老百姓察觉到不对,纷纷都躲到了家中,关紧门窗不敢出去,生怕殃及鱼池遭了祸事,因此街上的行人变得稀少起来,再也不复往日热闹的景象。

原来,今天的拂晓时分,国军第一军的主力正式到达了惠州城下,负责防务西城门的叛军军官在发现了这个情况以后,立刻汇报到了叛军新编第四师的师部。立刻把正在睡梦中的马成给惊醒了,一时之间睡意全无,连忙开始调动城内的兵力上城迎敌。之后,他在师部里面就再也坐不住了,打算带人赶到西城墙上,亲眼观察一下东征军的情况。

负责西城门防务的叛军新编第四师一团团长朱海程自从看到东征军以后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该如何是好,总觉得自己是大难临头了。当看到自己师长来了以后,瞬间就像找到了主心骨一样,赶忙下了城墙将马成迎了上来.

朱海程:“师长您可终于是来了啊,现在该怎么办,您赶紧拿个主意啊。”

看到朱海程慌张的神情,马成就是气不打一处来,骂道:“你慌什么,敌人还没打进来,你就自己先乱了。要是再胡说八道,乱我军心,有你好受的。”

这下朱海程才发觉自己有些口不择言了,因为周围还有好多士兵在,自己说这话确实很不妥当,赶忙把自己的嘴给闭上了。

马成也不再搭理朱海程,在其他侍兵和参谋的陪同下来到了城楼处,拿起自己的望远镜朝城外看去。仔细的观察了一遍之后,马成大致估算了一下,城外的东征军数量已经大概在一万左右了,心情因此也是更加的沉重。

过了好一会,朱海程看到自家师长还是一言不发,就屏退了其他人,小声的问道:“师长,咱们现在怎么办,卑职觉得最好还是向司令他老人家求援吧,不然就靠咱们八成是守不住这座城的。”

听了这话,马成心里也是很无奈,现在司令手下一共有多少兵力他还是知道个大概的,想要援军已经是不可能了。昨天陈性军阀还发来电报要求他务必死守住惠州城,不过对于手下他却不可以这样说。

马成:“你放心吧,求援电报我两天前就已经发出去了,司令已经答应派出两个团的兵力过来增援,咱们要做的就是在援兵到来之前好好守住这座城池。”

得知有援兵的时候,朱海程顿时又有了一些信心,当场表示他们第一团将誓与阵地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