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我的第一本阳光心理学
6360200000003

第3章 因为陌生,所以美好

跟陌生人初次见面总觉得相见恨晚(饥饿效应)

对于新认识的朋友,我们往往是看到对方的优点,之后觉得这个人不错, 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等到时间慢慢流逝,开始慢慢发现这个人的缺点,而 这时的我们却接受不了,有可能就为了他一点点的缺点,就与他绝交!这就是 心理学上的“饥饿效应”我们都有在餐馆里用餐的经验——刚开始吃头盘或冷碟的时候,感觉很好, 口感好、心情好……吃头两个菜时,也是赞不绝口。

但是越吃越趋于冷静,吃完 了这顿宴席,缺点都找出来了,于是转喜为怒,转赞美为挑剔责备,转首肯为摇头可是设想一下另外一个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友之间,分歧慢慢有了, 矛盾也多了,发现彼此的缺点也那么明显了这是因为,刚开始吃饭的时候,人们正处于饥饿状态,“饿了吃糠甜如蜜, 饱了吃蜜也不甜”,无论是上星的大饭店还是街边的小排档,当饿了的时候觉 得什么都是香的。所以会觉得刚吃到嘴的东西样样都好吃。另外,我们初到一 个餐厅,肯定会有一种新鲜感,正是这种新鲜感、陌生感赋予一些东西以美好 的感觉,包括我们的心情和胃口。可是面对时间的流逝,门厅还是那盆花草, 可是越看越觉得俗气;面对再好的饭菜,我们也多了一份挑剔的心态心理学家们称这种效应为“饥饿效应”或“陌生化效应”“饥饿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为新结识的朋友之间,常常在相处 之初觉得对方很有吸引力,觉得相见甚欢。我们对于朋友的渴望就像饥饿时对 食物的渴望一样,这也就是所谓的饥饿效应。因为陌生才会渴望拥有,才会产 生饥饿效应!

(借鉴案例)

张丽是一个非常讨人喜爱的女孩子,2009年3月,她来到北京打工,认识了与自己合租房子的朋友娟子之后,她得到娟子的悉心照顾,衣食住行,样样都安排得很周到张丽很快找到工作,公司同事们也对她很好,她没有像其他朋友们那样,初到异乡受到很多的磨难,事情的发展很尽如人意这样的惬意日子过了两个月,她有些无奈了,原因她的好朋友娟子对她太好了,好到什么事都要替她安排,今天吃了什么东西,做了什么工作,包里剩下多少钱……晚上回到家之后总是要如实回答好朋友的各种关心问题这样之后,矛盾产生了,她开始对朋友感到厌烦,开始厌烦朋友的絮絮叨叨,后来讨厌朋友的生活习惯,讨厌朋友乱放东西,不洗衣服,做事太优柔寡断,直到她看到她朋友时,不想再多说一句的地步最终,她选择了离开一个新朋友就像一个景点,一个新餐馆,乃至一件新衣服,都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某种新鲜的气息,都会满足人们的一种对于新事物、新变化的饥渴面对一个新朋友,彼此有意无意都要表现出自己的最好方面,而克制自己的不良方面案例中,张丽面对娟子的关心,开始时对她抱有感激的心态,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所以带着好印象,因为好奇所以想继续交往下去随着了解的深入,也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当新鲜感逐渐淡薄下来以后,她将必须面对现实,娟子的种种“恶习”就会在张丽的脑海中放大这时两人的感情就渐渐由“热恋期”走入“平淡期”,甚至误入“厌倦期”与其要求他人,不如要求自己“饥饿效应”普遍反映在每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危害不是没有于是,一个人逐渐开始变得挑剔、傲气但无棱角……发现某人庸俗时立即与其割席绝交,初见一个人听完一席话便立即拔刀相助或叩头行礼……这种不掺杂任何杂质的人际关系准则,只能是出现在小说或者诗歌里的一种浪漫主义情怀正如鲁迅所说,“你演戏的时候可以是关云长或林黛玉,从台上下来以后,你必须卸掉妆变回来成为常人,否则就是矫情欺世了,如果不是精神病的话”在实际生活中,你这种极端化与绝对化的做法只能给人一种孩子气、不明事理的感觉“饥饿效应”的存在常常会促成这种交友倾向因此,如果今后我们再碰到对于新相识某某先是印象极佳,后来不过如此,再往后原来如此,我们对于这样一个过程应该习以为常,这只是人的普遍心理反应而已那么,如何给对方一种心智成熟的感觉,那就是对他人保持一种平稳而客观的评价降低对对方的期望值,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是新朋还是旧友,都应该持有一颗平常心与之交往与其那样要求别人,不如这样修炼自己4.摘掉有色眼镜(刻板效应)

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我们都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总会有意无意地根据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民族、相貌等特征,将他归类,不做深入了解就主观作出判断例如,上海人精明干练、北京人大气善侃、广州人务实拼搏、成都人悠闲细致,人们一般如此认为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启示为了验证刻板印象真实存在,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一个眼睛深凹、下巴外翘的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者发放照片的同时,包达列夫对第一组被试者说“此人是个罪犯”,对第二组被试者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者分别评价照片中的人的性格结果,第一组被试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第二组被试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面对同一张照片的面部特征,人们所作出的评价竟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例如,工人豪爽、农民质朴、军人雷厉风行、教师文质彬彬、商人大多较为精明罪犯当然也有罪犯的形象,这就是“刻板印象”原理当把一个人当做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忍性刻板印象实际就是一种心理定式,其产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个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某个个体所致例如,当我们看到长得魁梧、有文身、戴黑色太阳眼镜、脸孔吓人且穿着黑西装的壮汉,很可能会将他误认为黑社会人物刻板效应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有的领导者认为爱挑毛病的人一定是“刺儿头”,沉默寡言的人一定城府很深;活泼好动的人一定办事毛糙;性格内向的人一定老实听话;青年人单纯幼稚、容易冲动;老年人经验丰富、保守、稳重此外,还有地域上的刻板印象面对一个陌生人,在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清楚了解他的全部特性,无法探明他对自己是否有威胁,如果知道他处于哪个群体,可以根据已形成的刻板印象对此人有大概了解,尽快作出应对它能简化对陌生人的认识过程,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自己提高效率的作用但是,刻板印象也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先入为主、以偏概全与歧视,影响人的认识,造成错觉,使其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偏见与误会,导致我们与陌生人交往的失败(借鉴案例)

一对新婚夫妇,太太因难产而死掉了,留下一个孩子,从此父子相依为命为了能在自己不在的时候有人能帮忙照顾小孩,父亲训练了一只狗这只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能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帮他抚养孩子一天,父亲出门了,临走前嘱咐小狗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到了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回到家,父亲发现房间内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父亲发现这种情形,以为它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一刀把狗劈死了!

这时,父亲忽然听到了孩子的声音从床下传来,他赶紧将孩子拉出来只见孩子身上干干净净,并未受伤再看那只狗,发现它腿上的肉没有了,它旁边躺着一只刚死不久的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了表现曹操之歹毒,将其描写成一个恩将仇报、杀吕伯奢全家的恶人由于所谓的“杀吕”而导致的误会,从此,历史上的曹操就落实了奸雄之名,几百年来不曾洗脱在现实生活中,诸如“曹操杀吕”和“小狗救婴”这样的“大误会”,可能并不多见,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中的误会少、伤害差误会的根源在于先入为主的观念,而我们又总是因为很小的误会就断定某个人或强化了对他的原有认识,从而形成了对他的“刻板印象”,并依次长久地主宰对他的认识其实,“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人因此,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换个角度,或许看得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