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儒林外史的人间(大家小札系列)
63607400000001

第1章 序

1981年11月,我来到羊城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1985年,我去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导师是吴组缃先生。读博期间,得到刘逸生先生的盛情邀请,参加了“小说轩”的写作。“小说轩”是漫说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套丛书,由刘逸生先生主编,分期分批地陆续出版。因为我的博士论文是有关《儒林外史》的,所以刘逸生先生给我的任务就是写一本有关《儒林外史》的小书。

刘逸生先生说:

画之有“漫”,话之有“漫”,诗之有“打油”,乐曲之有“狂想”,戏剧之有“插科打诨”,武术之有“猴拳”“醉拳”,凡此种种,无不是的。……古典小说的漫话,既非金圣叹式的评点,而又具有评点的趣味;绝非胡适之式的考证,而又带上考证的深度;不同于王国维式的评论,而又处处显出评论的力量。

我体会刘先生的设想,大概是这样的:角度是灵活的,文笔是轻松的,借古典小说名著的漫说,分析古代社会的人生百态,分析作者的艺术匠心。我早就读过刘先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刘先生活泼的文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名气也使我肃然起敬。刘先生对“小说轩”的要求很高,我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只能是尽力而为罢了。记得曾扬华、陈永正、周锡馥等先生,包括主编刘逸生先生自己也参加了“小说轩”的写作。

《小说轩》出版以后,深受欢迎。于是,又先后再版。

不久前,北京领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的康瑞锋先生与我联系,说他们准备再版其中的一些作品,我想,这是很好的事情。

由此30多年前的少作,想起已故的刘逸生先生的博学和风趣,想起他的公子刘思翰先生,想起为刘逸生先生传达邀请的周锡馥先生(也是当时的同事,听说现在香港大学任教),想起中山大学的同事们,他们的音容笑貌,我虽然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晰,但那份旧情,却依然难以忘怀。

即此带住,顺祝羊城的朋友们康健快乐!

2019年4月张国风于北京西郊